一个游戏,竟让我发现孩子在幼儿园受虐待
你好,我是丹妈
童书编辑 + 儿童心理咨询师
在上周 ☞ 我把早教班退了,因为我发现了一个真相 的文章里,丹妈分享了许多能让孩子更聪明的玩耍方式,其中提到的“角色扮演”游戏,一些读者表示不会玩——
而今天决定单独把“角色扮演”游戏拿出来写的原因,不只是为了回应大家的需求,更因为一直以来,角色扮演类游戏,大概是帮我解决最多育儿问题、避免育儿冲突的游戏。
一、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发泄情绪
因为语言发展水平还不够,或者害怕被父母责怪等原因,孩子常常很难清晰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也很难光靠语言去安慰孩子的情绪。
而这些语言做不到的事情,游戏却可以做到:
☞ 察觉那些孩子身上那些“隐藏”的伤害:就像前段时间朋友告诉我,她发现自己两岁半的女儿,上幼儿园后好像变了个人,闷闷不乐。
还有个细节让她很疑惑,玩办家家时,女儿对娃娃特粗鲁——给娃娃喂着喂着奶瓶会突然用力拖拽娃娃,或者突然丢到抽屉里关起来,不知道是在干什么……
我提醒她留意下孩子在幼儿园是不是有受到不好的对待,因为孩子玩耍的细节一定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模仿来的。果然,她调取摄像时吓了一跳,发现老师竟然这样对待孩子:孩子吃饭慢,老师把她拖到一边罚站,孩子尿了裤子,老师把她关在小黑屋…………
孩子正是在通过扮演老师,用让娃娃痛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也很痛苦的心情,而如果不是我的提醒,朋友之前一直以为是女儿在故意破坏玩具,恶作剧,还几次为了这个事责备孩子。
☞ 换个角色,让孩子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侄子刚上小学时,放学回来后经常闷闷不乐,问他又不说时,嫂子就会跟他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她就扮学生,他扮老师,在扮演过程中,侄子会自然把学校里不愉快的事情都“演”出来。
其实侄子遇到的委屈也都是小事,他只是需要通过扮演“老师”,把老师今天“撒”在他身上的气,再撒出去,情绪自然就变好了。
☞ 实在搞不清孩子为啥不开心,那就“打一架”吧:对于叮当这么小,又不大会讲话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为啥不高兴了。
但最近刘先生发现,和他玩一场枕头大战(或其它打闹游戏),就可以解决大部分“不高兴”“小紧张”。
他不想玩,我们就故意先笑着向他扔枕头,两个人假装“打一架”。
这个游戏的原理其实是让他把内心积累的不满、紧张转化为行动,得到释放,同时也传递给孩子一种接纳感、安全感:
“不管我怎么样,爸爸妈妈还能和我玩的这么开心,那现在一切肯定是安全的,不然妈妈哪还会有心情和我玩。”
二、帮助孩子应对新事物、新环境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里放了叮当勇敢打针的小视频,画说中间那一抽我看着还挺疼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38p3q4j5&width=500&height=375&auto=0打疫苗从里从来不哭,请叫我勇士
许多朋友都在问我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这得益于之前给他买的打针玩具,经常和他玩“医生打针”的角色扮演游戏。
比如,我会假装咳嗽说:“叮当快来帮帮我,给我打一针”,打完就做出病好了的样子,还感谢他的“治疗”。
通过这样的过程,让他提前熟悉打针是怎么回事,到医院新环境:
☞ 会发生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医生是来帮助我们的,打针有点痛,但是打了病就会好,强化孩子“生病就要去看医生”的思维;
☞ 他应该怎么做:在游戏中提前练习看病打针时,他应该怎么做——不动来动去,配合医生。
而除了看病,“角色扮演”游戏还可以让孩子提前适应、预习其他新环境里他们将面对什么,需要做些什么:
☞ 如何应对紧急、突发状况——
比如孩子经常被欺负,不会拒绝:光在家里口头教孩子“下次他再想抢你玩具你就告诉他 ‘这是我的 ’,然后护紧玩具 ”,下次孩子碰到一样的事,还可能是一脸懵逼,等他想起你教他的话时,已经晚了。
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真实地练习如何拒绝:先让他演抢玩具的,你演被抢的,大声的示范怎么“拒绝”。
拒绝自卫时的语气眼神,孩子只有通过反复观察你的示范,才能明白。
而学会之后,角色互换,再让孩子扮演被抢的人,模仿着自己做一次,反复练习,就会提升孩子的自信。
☞ 入学适应:扮演“老师”“学生” ,让孩子提前知道去学校是干嘛,会发生什么,自己要怎么做。
☞ 学会买东西:扮演收银员,了解买东西是需要用钱的,怎么和售货员交流。
☞ 学会做客:和伙伴玩一套茶具,学会怎么轮流使用水壶互相倒茶,怎么分享等等。
其实这些玩具也不一定需要买,孩子在意的不是玩具有多逼真,想想我们小时候玩办家家的“道具”是多么简陋。
让孩子发挥想象力,整个过程孩子是否玩的愉快,是否有足够的互动,才是更重要的事。
三、帮助孩子换位思考,提升情商
两年前的暑假,我怀孕回老家休息,发现大侄子自理能力很差,而我嫂子总是一边嫌弃他什么都不会,一边又这不让碰那不让他做。
后来我做裁判,让他和妈妈玩了一天角色互换,过程很有意思:
我嫂子要做什么,他就会学着她平时的样子,什么都说“不行”,做错一点事,他就责怪她(平时嫂子就很爱在他犯错时第一时间责骂);
但那一整天下来,侄子其实也不好过,他必须做很多嫂子平时要做的家务,中间累到好几次都想放弃不玩了。
游戏结束后,嫂子第一时间拥抱了儿子,说自己以前做的不对,以后会更宽容,好好和他说话,侄子也低下头说:“当妈妈真的好辛苦”。
我们总说要孩子学着体谅,而其实通过这样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代入到各种不同的身份中,真的“换了位置”,“换位思考”就会变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对于叮当这样更小的孩子来说,玩办家家本身就是一种启发“同理心”的萌芽过程:
比如最近我发现他会主动抱起被他不小心摔在地上的娃娃,摸摸娃娃的头,这就是他开始意识到:别人和我一样,摔倒了都会痛,都需要“摸摸”(平时他摔倒了,我们也是这样安慰他的)。
很多家长都以为,男孩就需要玩娃娃,过家家。其实男孩和女孩一样需要通过这样“角色扮演”的方式,假扮着去照顾一个娃娃,把娃娃当好朋友的游戏,从而去学习到如何照顾别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四、演给孩子看:用戏剧的方式把孩子平日的错误行为演出来,启发反思
《超级育儿师》里播过一个霸道、爱抢人玩具、一不高兴就爱躺地上撒泼抓自己的男孩强强——
育儿师辅导强强的其中一个方式,就是邀请他观看情景剧:让两个熊猫模范了他平时的行为——
整个过程中,虽然育儿师和妈妈完全没有提及、指责强强平时的行为,只是假装单纯的带他看一出情景剧,但强强脸上有些复杂的表情似乎明白:他们是在演我,原来我平时是这样。
在表演中,育儿师一边看一边随口问强强——以此来明确孩子的是非观
强强看着因为霸道而失去朋友、孤零零哭泣的熊猫,仿佛也看到了自己(这也正是让孩子看到自己错误行为的后果)
接着,育儿师提出让强强去帮助甩赖哭闹的熊猫,让强强扮演了平时父母的“说教”角色:
当强强在教熊猫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教自己。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两个布娃娃(手偶之类)演情景剧的方式,让戏剧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让孩子看到自己错误的行为,并反思自己的错误,知道该怎么改进。
其实角色扮演游戏运用于育儿中的方面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去创造一出戏,让孩子去演:
☞ 二胎中,大宝嫉妒小宝,可以每周找一点时间让大宝扮演婴儿,满足他想被照顾被全方位关注的需求;
☞ 想让孩子主动收拾玩具,那就假扮每个玩具都是出来玩的宝宝,告诉孩子:“你要回家了,玩具宝宝也要回家啦,你把他们送回家好吗?”
因为篇幅关系,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读读《游戏力》这套育儿书。
游戏是假装的,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和思考却是真切的。
最后我还想来提醒一下大家,在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中我们应该注意点什么。在我的了解中,之所以很多父母不愿意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总也玩不好的最大原因,其实就是“放不开”。
很多父母总觉得这样和孩子玩,要模仿着孩子的样子,去扮演一些不存在的事情,很幼稚。我们似乎因为“长大”太久了,而忘记了自己儿时的样子,忘记了自己小时候“办家家”时的快乐。
现在许多爸妈对育儿这件事已经越来越重视,但真的和孩子沟通起来的时候却力不从心,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缺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游戏力”——能够放下身段,投入的和孩子一起游戏的一种活力、情趣、幽默。
如何成为会玩游戏的父母,成为能在游戏中和孩子打成一片,走进孩子心里的父母,丹妈能给到大家的诀窍很简单:
去练习俯下身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坐在地上;
去练习俯下心灵:放下自己脑中的控制、判断,放空自己,跟随孩子的脚步,哪怕开始不理解孩子在“扮演”什么,我们只要有样学样的跟着做,慢慢的,自会走进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的内心。
长篇大论终于完工啦!最近的文章,写的工程量都挺大,每次都是反复修改四五次,才感觉把自己想说的点都说完了,所以推送时间不是很及时,请多体谅啦~
- End -
我为孩子们精选了40份书单
公号后台回复 书单 一次读个痛快
0—2岁孩子必读的10类书
2—3岁孩子必读的20本经典绘本
3—4岁孩子必读的25本经典绘本
4—6岁孩子必读100本经典绘本
6—8岁幼小衔接必读的30本书
小学阶段1—6年级必读39本书
24本父母必读书,将改变孩子的一生.....
回复见面礼,丹妈免费送你一本育儿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