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要孩子情商高,一定多说这两个字

2017-09-13 丹妈 丹妈读童书

你好,我是丹妈

童书编辑 + 儿童心理咨询师

逛知乎看到一个帖子——《是哪个瞬间或哪件事让你深信人性本恶?》,我印象特别深刻,记得点赞最高的回答,是一个博主分享了自己四岁小外甥的故事:


她带四岁的小外甥出门买零食,路上买了四只可爱的小鸡仔给外甥玩。三天后,表姐打电话来埋怨她惹麻烦。原本以为表姐是反感养小动物,谁知道表姐说四只小鸡仔都被小外甥虐杀了。


随后表姐发来照片,一只鸡仔被踩爆,花花绿绿的内脏涂了一地板;一只鸡仔被抡死,歪着脑袋躺在纸箱里;最后两只被揪断了脖子,断开的鸡头还牵连出一些内脏。


而四岁小外甥对此事的解释是:好玩啊!


看到这个,相信你会跟我一样,背脊发凉,忍不住要怀疑:人性本恶吗?


再来听丹妈说个事,前几天看国外病态儿童心理专题片,记录了一些骇人听闻的儿童杀手案件,犯案者从6到16岁,作案手段残忍地令人发指。


有人专门研究过他们的犯罪心理,发现他们的恶意是纯粹的、毫不掩饰的,哪怕在案发后面对受害者家人的痛苦,也丝毫不觉得懊悔,甚至发出无所谓的冷笑。


作为旁观者,可能大家只看到这些孩子表现出来的自私、冷漠、残酷,却忽略了探究促成这些恶习的真正根源——缺乏同理心


根本无法感知他人的情绪。别人的痛苦、悲伤或快乐反映在他们脑海里,就像面对桌子上的茶杯一样,可以任意摔坏或撕毁。


虽然上面说的两个例子特别极端,但我发现,现实生活中缺乏同理心的孩子比比皆是:


  当大人感觉不舒服时,孩子不但不会主动关心,甚至还会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


● 和其他小朋友打交道的过程中,会不经允许就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有的还会成为“班级一霸”,欺负同学。


● 说话非常直白,往往只顾自己,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常会在公共场合使对方陷入尴尬。


缺有同理心,说白了就是情商低。今天丹妈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同理心?


同理心,其实就是我经常在文章里提到的换位思考、共情。


它是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能够体会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感受,并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说白了,同理心是培养情商高的的必备条件。想让孩子情商高,就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但是别误解了,它不是简单的爱心或同情心。


丹妈举个例子,当我们在街上看见残疾人士乞讨,具有同情心的人,会掏出钢镚丢进乞讨者碗里,而具有同理心的人,会想到虽然他一时窘迫但不代表他没有尊严,于是会轻轻地将钱放进乞讨者碗里后悄悄离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同理心需要比同情心更进一步去考虑他人的内心世界。


当然,同理心并不是与生俱来,婴儿刚出生是没有他人概念的,慢慢长大后才有边界意识,大概在1岁左右对别人情绪会有朦胧的意识,例如,能够通过表情大约感知妈妈是开心还是生气。


大概要到孩子6岁以后,同理心才能趋于成熟,能体察现实生活中的期望、分离、成功,失败等等情绪。


那如何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说说我的几个小方法。



  创造机会认识情绪


日常生活中,其实会有很多让孩子认识情绪的机会,比如最近我经常和叮当玩一个照镜子的游戏,我对着镜子,做一些夸张的表情——大笑、难过,根据表情来描述情绪的词汇:“我很开心”、“我很难过”,并引导他来模仿我。


这样的小游戏,可以让孩子对情感更加敏锐,准确捕捉到别人的想法,同时,也能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



  在绘本或电影中习得共情


同理心的培养,认识情绪是第一步,而后的共情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观察并了解到他人的情绪是愤怒、开心还是难过之后,才能够体察入微、感同身受,做到真正的接纳情绪。


可以说,绘本和电影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绝佳素材。


比如叮当最近大爱的《小熊宝宝》系列绘本,其中有一本叫《收起来》,很简单的故事,讲小熊玩完玩具后丢一旁,玩具们都哭喊着让小熊把他们收拾好。


讲到这一页的时候,我会模仿小玩具们的哭声,装作可怜兮兮地:“呜呜┭┮,我是托马斯小火车,小熊不要我了,我好难过啊。”(表达情绪)


叮当看我这样,也难过地想要哭。我借势问他:“小熊不要托马斯小火车了,如果你托马斯小火车,你是不是也很难过?”(共情感受)


他会使命点点头,用小手手会摸摸玩具们,然后很着急地点点小熊。我明白他意思,是想让小熊带把玩具回家。(讲理解传达给他人


平常我们陪着孩子,借助电影,绘本或游戏,我们可以经常问孩子:“你觉得这样做的话,他会有什么感觉”或者“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感觉?”,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鼓励孩子关注别人的想法,培养孩子的情商力,


这里要注意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做的是发问,而不是告知。



  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


之前有个妈妈问我,为什么她四岁的女儿,特别喜欢跟布娃娃玩过家家、与枕头谈心......


这其实是幼儿期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


泛灵心理,就是五六岁之前的孩子,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


那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心理,将物体“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形成同理心。


我带叮当出去散步,他喜欢摘路边的花花草草,我想培养他要护花草树木的好行为,那我就会跟他说:“你把小草的手臂摘下来,它会好痛的啊。”


叮当听了,马上停止手中的动作,我继续引导他来抚摸小草:“我们来摸摸它,给它止痛啊”。


平时在家,他摔小凳子,我会说:“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会很痛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断了,走起路来多难受啊!”


叮当听了后,就注意很多,还会擦擦凳子,掸掸墙壁上的灰尘。


孩子的悲悯之心,或许都是在这样日常的点滴细微处习得的。



  在日常生活、言传身教中强化同理心


要想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就不能忽视家长的言传身教。父母没有同理心,就很难养出有同理心的孩子。


 避免强势教养,培养共情思维


很多家长都习惯性用权威的态度与说理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虽然迫于压力会趋于听话,但是这样对孩子的同理心发展并无好处。


就像很多妈妈都困扰孩子不喜欢分享,孩子在家长的要求之下将玩具递给他人的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只是听从一个具体的指令而已。


真正意义上的分享行为,是建立在孩子解读他人表情、了解他人内心情绪的情感共鸣之上的具体行为,是从情绪的共享——再到物品的分享


那么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时,我们可以问:"如果你希望别人的玩具给你玩一会儿,但是小朋友拒绝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这个过程意在让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他人的情绪”之间的关系,经过思考之后无论孩子最后的决定是否愿意分享,我们作为家长的都应该保持尊重。


● 理解并看见孩子的情绪


每天早上我都会带着叮当出门散散步,顺便买回来一点菜。有时候走在半路,叮当会突然缠着要抱抱,但是我提着很重的菜实在抱不动他,这个时候他就会哭闹撒泼。


这时我蹲下来问他:“宝宝想要妈妈抱抱,是因为宝宝小脚累了对不对?”


他眨巴着泪眼点点头:“嗯!”


“那妈妈先抱一下宝贝。”


放下手里的菜,将叮当搂进怀里拍拍背,这个时候他的情绪就缓和很多了。


于是我继续说:“妈妈提着菜走了很长的路,也很累了,我们都累了,那我们就一起停下来休息一下,休息一会儿再走?”


他会点点头,就这么原地抱一抱,说说话,过一会儿他就愿意自己走路了。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其实是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和要求,这时候如果父母只是说教、生气、批评,看不见、理解不了孩子的情绪,那他们以后也难以了解别人的感受。


我们需要做的是,蹲下来,孩子都有天生的柔软心,只要父母愿意蹲下来,站在他们的立场和角度,理解并接纳他们的情绪,同理心孩子,孩子才能与这个世界产生共情。



 ●  丹妈碎碎念  ●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标题中的两个字,就是文中里多次出现的如果,我们对孩子多说“如果是你.....”,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孩子有同理心,他才能敏锐感知别人的快乐与悲伤,能为别人着想,从而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不管是朋友关系、亲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好的关系,可以说是孩子幸福的基石。说到这个,我想起了高同理心的典范代表何炅,之前我也有专门针对他写过文字,在后台回复  高情商 可以查看文章。


最后说说昨天的关于《美国学前 /小学全科练习》因为有些波折,团购价直接在原来基础上降了三分之一,2小时团完了出版社的3000套库存,只能说抢到的同学,太幸运!不过因为这个超低价,也让其他平台,所以没办法昨天晚上就被迫删文,不过团购预告文还没有删,有需要看的话可以去查看历史记录。另外这周低幼英文绘本套装和牛津阅读树都有返场啊。


这几天收到不少留言问睡袋的事。睡袋之前我在选啊,已经联系到叮当穿了一年多的那家品牌,颜值高、穿着也舒服,我之前在我花10000大洋为孩子买衣鞋的剁手经验。这两天我会和刘先生去这个睡袋公司亲自考察。

不过之前我的认知里是把荧光剂当成衣服好坏的重要评判依据,但是最近有看到衣服里面可以含有这个荧光剂的报道(因为荧光剂的种类太多了,有的可以是无毒,有的是有毒),这个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让我先研究清楚啊。



-  End - 


后台回复书单,可查看丹妈分享的40份书单

后台回复见面礼,丹妈免费送你一本育儿秘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