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敏感期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但99%爸妈都不知道怎么处理

2015-11-09 丹妈 经典图画书

你好!我是丹妈

童书编辑、儿童心理研究者、亲子阅读推广人

点击标题下经典图画书,可以关注我

私人微信:danma01



公众后台经常会收到这样的困惑:“丹妈,我的孩子原本很乖很温顺,为什么两三岁后,脾气突然变得很暴躁?凡事都得按照他的意愿来,否则就不依不饶,闹个没完,我真是没辙了。”


是孩子的叛逆期到了吗?


先别急,如果你家宝宝的行为是属于以下两个类型的“叛逆”,其实这可能只是孩子的执拗敏感期到了。


什么是敏感期呢?以前丹妈介绍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 蒙特梭利:儿童的31个敏感期,这里再次引用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概念:


敏感期:指儿童在六岁之前,在某段时间内收内在生命力去驱使,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心智水平将上升到另一层面。



一、秩序敏感期:“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


☞ 空间秩序:他第一次看到某样东西是放在哪的,就一直坚持它必须放在哪;


☞ 时间秩序:起床后衣服和裤子的穿着顺序,出门前穿外套、鞋子、围巾的顺序;


☞ 心理秩序:爸爸坐了奶奶的凳子他不高兴,平时是爸爸开车今天换成妈妈开车他也不高兴。


宝宝在这段时间里变得很“难以变通”,会因为事情没有按照预想的“秩序”发生而吵闹,直到事情按照她事先在脑海中排练的秩序重来…… 因为这些“秩序”对宝宝有很多正面与特别的意义:


1、安全感:孩子的适应能力还有限,东西放在固定的位置,事情按照固定的顺序发展,会避免给孩子带来混乱与不安。


2、专注力:当你做事时不断有其他事情插入,用什么都要在混乱的桌面找来找去,你还能很专注的做好事情吗?孩子的专注力此时尚未完全形成,有秩序的环境让孩子无需将精力投入到与“无序”的对抗中,当他很熟悉每个东西在哪,每样事情的秩序,他便可更专注到自己的事情上,是儿童今后学习中持之以恒的“原型”。


3、逻辑思维与智能、规则意识:当孩子坚持“杯子必须放在杯垫上”——这其实是他认真观察到杯子和杯垫的空间位置、因果逻辑后的反应,是孩子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他发现了这个杯子与杯垫之间的“规则”,他正在默默的感受着,等他感受够了,理解了,他便慢慢将这些推理与理解发展到其他的方面,例如数学、社会规则等。





二、自我意识敏感期:“感受着“我”与他人分离的乐趣”


☞ 语言上: “不,我就不”“我要来,我要”“这样不对了”


☞ 行动上: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不喜欢别人随便碰他,很多事情坚持自己来做,希比如门铃响了必须自己开,别人去开就生气。




“叛逆”的背后其实是“自我”在形成


孩子出生时是没有自我的,他感觉他和世界是一体的,2岁时他开始发现他和世界是分离的,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于是他不想照着别人教他的去做,占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他的目的并不是“与你对着干”,而是感受、显示“我”的存在。


在6岁前(最晚延迟到12岁),孩子都会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自我的建构中。


没有“自我”的孩子今后会怎样?——因为“自我”靠不住,所以喜欢依赖别人,很在意别人的评价,被诱惑的时候意志不坚定,做决定时容易被别人影响,没有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


丹妈有个闺蜜,别人叫她干啥她就干啥,最后自己又不开心,因为这些都不是她想要的,问她自己到底想要啥,她又不知道,这就是童年时“自我意识”探索不足的后果——“不能归属自己,必将归属他人”。




2岁半至6岁是宝贝的第一个叛逆期,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度过这段敏感期呢?


1、理解与尊重


孩子并非故意“顽皮”,也不是“自私”,而是他内在本能的成长需求促使他必须去对“秩序”“自我”敏感,因此只要不是原则性、危险性行为,尽量尊重、顺从孩子,不必担心会把孩子惯坏,特殊时期特殊对待,敏感期顺利度过后,他自然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因为这个世界还有太多的东西值得他去琢磨了。


曾看一名幼师分享过,一个学生总是想把所有人的食物都咬一口,最后发现是因为孩子妈妈在孩子“自我意识敏感期”经常强行让孩子把自己的吃的分享给别人,最终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对物质过分贪婪,家长意识到问题之后再也不强迫孩子分享,买了吃的回家也会分成三份平均分给家人,开始孩子还会把自己那份藏起来,想要爸爸妈妈的,爸妈没有拒绝,每次分她一些,久而久之,孩子也开始愿意“分享”。


2、耐心、顺从、变通


当孩子莫名哭闹,家长先不要发火,耐心观察一下到底是哪个地方的秩序混乱了,孩子到底想干嘛,曾有家长分享过一次宝宝不肯上桌吃饭,原来是爸爸坐了本是奶奶平时坐的位置,还好家长细心观察,及时换了过来,如若此时妈妈没有留意到这点,或是敷衍孩子,假装说奶奶和爸爸已经换了椅子之类的,则会将局面变得更加复杂。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里也分享过一个孩子放学时非要拿着光碟穿外套,但袖口窄,光碟过不去,老师看出了孩子是担心光碟离开手就会消失或者被别人拿走,于是提议把光碟卡在袖口,保证孩子一伸出袖口就能拿到,孩子犹豫着同意了,最后开开心心穿好衣服回家了。——先搞懂孩子,再找到变通的办法。


3、允许发泄


有时被打乱的秩序无法重来,或者孩子想按自己意愿做的事情实在办不到,那就使用“暂停法”:先陪伴孩子,允许孩子把焦虑、恼怒哭出来,哪怕是采取不理睬的方式,孩子的哭闹是来“祭奠”秩序被破坏的舒适感以及“世界怎么不是围着我转”的挫败感,当他发现自己的要求是无法达到的,自然会平静的去接受,如果家长此时还能用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那这场哭闹就会很和谐的结束了。


年龄较小的孩子因为还没有用语言表达情绪的能力,所以只能哭闹,“你是因为爸爸不让你往楼下扔东西所以很生气是吗”——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将孩子的感受代替孩子说出来,慢慢的,孩子也会学会把情绪“说”出来而不是“哭闹”出来。


4、对于原则性破坏行为——“温柔而坚定”


有关“温柔而坚定”的方法请参考 ☞ 别总说孩子没规矩,那是因为你还不懂这些一文,对于那些涉及原则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满足,则所有的人都要统一口径,但要做好抚慰工作,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方法平息孩子的激动情绪。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建立这样的概念:大人不让做的事情是真的不能做的,而其他的要求是可以满足的。


5、预防措施有很多


打造好第一印象:将家庭环境布置整齐有序,就为孩子建立科学、有序的生活作息规律;


事情变化前先提前通知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例如提前告诉孩子校车路线将改变,要生二宝之前通过绘本、动画让孩子了解到之后家里会发生哪些变化;


多带孩子接触不一样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每个人、每个地方的“秩序”的不同。


6、利用好敏感期教会他其他的东西


利用对“自我”以及“秩序”的兴趣,鼓励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他“东西放回原位”的好习惯,将穿衣服的过程分解为几个有程序步骤的过程,孩子会很乐意执行。


有时候我在想,孩子都会慢慢有自己的圈子,所谓的“叛逆”就是圈子变大的过程,也是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成人的过程,现在宝宝的圈子很小,因为他熟悉的东西就那么一点,所谓执拗也是因为这些就是他唯一自信熟悉的部分,而父母是这个小圈中他最信赖、依赖的人,我们要用宽容和智慧帮他把这个小圈子维护好,才能看到枝繁叶茂的那天。




版权说明

原创文章,公众号转载需取得授权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 回复 书单 看丹妈的全部原创书单 -

14本0—2岁亲子阅读书目和方法

21本2—3岁亲子阅读书目和方法

24本3—4岁亲子阅读书目和方法

幼小衔接:必读的30本经典书(童话、科普...)

小学书单一二年级12本,三四年级15本...

父母书单家教10本,养育3本,英语启蒙1本...

5000G资源汇总 :动画、儿歌、电影、英语绘本...


你好!我是丹妈

童书编辑、儿童心理研究者,亲子阅读推广人、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可以关注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