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路相伴 | “将温暖和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云南大学
2024-09-05



编者按:“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考研,不仅是一场对自身学识与潜力的挑战,更是一条通往更高知识殿堂的梦想之路。近年来,云南大学不断推动学风建设,优化研学路径,营造了知学、乐学、好学的氛围,涌现出一批勤奋刻苦、笃学善思的优秀学子。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与人民网云南频道共同推出“‘研’路相伴”系列报道,一起来听云大学子讲述漫漫“研”路上的追梦故事。



今年9月,就读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彭欣怡,顺利进入复旦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而在云南大学学习、成长的四年里,彭欣怡与复旦大学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缘分”。

2010年,云南大学与复旦大学正式启动实施“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云南大学每年在哲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历史学基地班)、社会工作等专业的一年级学生中各选拔5名学生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两年,采用“1+2+1”模式进行培养,学生在复旦大学完成二三年级学习后返回云南大学完成最后一年学习。自2010年至今,已有575名学生参加该项目,其中405名学生已完成联合培养项目,取得本科毕业证、学位证。

进入云南大学的第一年,彭欣怡在一次分享交流会上了解到云南大学—复旦大学联合培养计划。“当时听着参加培养计划的学长分享了自己在复旦大学的学习经历,他的讲述中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状态吸引着我,让我有了想去尝试的想法。”

2020年,彭欣怡顺利通过考试来到复旦大学学习。两年时间里,彭欣怡抓住机会参与社会实践,让她对社会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彭欣怡在云南大学的毕业照 受访者供图

在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彭欣怡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为有认知障碍的老人提供服务。结合课程所学和机构要求,在完成学业之余,彭欣怡每周都会到实习站点带领老人们开展专业的干预活动,帮助他们在保有自立、自尊的基础上,收获更多的快乐和自信。

一个清晨,城市里大部分人还未完全苏醒,彭欣怡就按时出现在实习站点,每天兼顾学习与实习的她显得有些疲惫。“我要一个抱抱!”在等待老人们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令彭欣怡回过神来,原来是一个熟悉的阿姨,脸上带着暖洋洋的笑容对她说。

彭欣怡笑着拥抱了阿姨,重新充满热情地投入了工作。“这个拥抱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力量,因为自己那段时间状态并不是很好,与其说是我传递给她力量,不如说是她治愈了我,让我看到了人和人之间情感的流动和生命的联结,也更坚定了我想在社会工作这个专业中走得更远的决心。”对于彭欣怡来说,这便是继续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彭欣怡对自我探索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思考。“社会工作专业常常强调‘自助者助人’,而‘助人’的前提就是要学会‘自助’。而不断地探索、认识、理解和接纳自己,则是这个过程中一门很重要的功课。”这也为她接下来选择的考研之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5个月的考研备考过程对彭欣怡来说,短暂但充实。严格的制定和执行复习计划提高了彭欣怡的备考效率,但也难免也会受到备考压力和对未来的焦虑所影响。

“一次在图书馆学习时,我的眼泪毫无预兆、不受控制地掉下来了。”觉察到自己情绪问题的彭欣怡没有继续逼迫自己埋头学习,而是给自己休息和调整的时间。“我学着去感受和接纳自己的情绪,以前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自我觉察、自我关怀能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让彭欣怡处理好了备考过程中效率和个人状态的平衡。

从云南到上海,从云大到复旦,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进阶,对彭欣怡来说,外界的视野和对内心的探索在一次次往返中渐渐扩展充实,求知与实践的道路也延伸得更加宽阔。

谈起进入复旦大学开始研究生学习的这几个月的感受,彭欣怡笑着说:“很开心!”之前两年在复旦大学的学习经历帮助她快速适应了环境,她在学习中感受着属于社工人的温暖和关怀,未来也希望自己可以将这份温暖和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要努力,但是不要着急;要自律,但是也别忘记关怀自己。学会和自己友好地相处,本身也是考研的‘必修课’之一。”彭欣怡说。

来源 | 人民网

编辑 | 马雨彤

审核 | 李哲


推荐阅读



“研”路相伴 | 青春靓丽的她越来越接“地”气


“研”路相伴 | 科研的道路上遍布荆棘,也开满鲜花


“研”路相伴 | 让兴趣指路 笃定前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云南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