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 | 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

薛澜等 清华大学CIDEG
2024-10-02

    2003年,非典疫情全球蔓延,全球携手抗击非典公共卫生危机,由薛澜教授等三位学者共同撰写的《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全球危机形态的变迁,并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详尽探讨了转型期我国危机形态的根源及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勾勒了现代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提供了非常规决策治理的整体战略设计和制度安排,为促进公共治理结构的顺利转型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对于建立我国的危机管理体系,培养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应当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时至今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全球爆发,对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控制危机事态、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何做好与民众的沟通,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政府公信力?这一系列应对危机问题形成了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期”荐读”我们推荐这本书,供读者参考。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任何国家和政府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这是对一个国家的政府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




书名


《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


出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作者


薛澜 张强 钟开斌




写在出版之前——来自“非典”的冲击


    在本书即将交付出版印刷时,首先于我国广东爆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正在全球很多国家扩散和蔓延,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再一次让人们体会到了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也更凸现出建立我国现代危机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发布的资料, 从2002年11月16 日起, “非典”在我国广东首先爆发,300人被感染,5人死亡;到2003年4月11日止,全球已有2781人被感染,111人死亡,病死率为4.0%,已扩散到五大洲的19个国家(巴西、 加拿大、 中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科威特、 马来西亚、 爱尔兰共和国、 罗马尼亚、 新加坡、 南非、 西班牙、 瑞士、 泰国、 英国、 美国、 越南) ,占全球206个国家(地区)的9.2% 。从历史比较看,“非典”相比于其他恶性传染病,更具有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影响大的特点,而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又加速了该病的扩散和蔓延。


    从危机的特性来看,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稍加比较不难发现,本次“非典”的全球传播具有时间上的突发性和直接危及生命健康的紧急性,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信息传递中不对称性十分突出,使得全球社会出现恐慌波动,对经济发展、文化活动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界各国及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直接面临着需要在高度压力下进行非程序性决策的形势。因此,这次“非典”的爆发,不仅仅是一种全球性恶性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更是一次典型的社会危机事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截至4月11日, 中国 (包括香港、 台湾地区) 的受感染地区占全球总感染区的一半以上。中国成为全球公众关注的焦点,无意之中成了21世纪第一次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主角。到目前为止,本次爆发的“非典”已经较为严重地影响了以香港、广东为中心,包括中国沿海和东南亚的区域经济。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 4月7日在华盛顿发出警告,指出“非典”扩散将对东南亚和华南的经济造成威胁。而亚洲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使人们对“非典”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表示关注和忧虑。由于 “非典” 对旅游业、 餐饮业、 出口、FDI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世界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在4月2日将中国大陆、 香港、 台湾、 亚洲地区(除日本)的经济增长率预估分别下调0.5、0.6、0.5和0.6个百分点;至于对经济的长远影响究竟有多大目前尚不清楚,这取决于“非典”能在多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这次“非典”事件是对执政不到一个月的新一届中国政府一次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和重大挑战,也是对政府危机处理能力的一个严峻考验。由于本次危机的特殊性,其影响远远超出经济层面,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影响中国乃至华人及华人社区在全球的国际形象,以及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因此,必须全力以赴,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冷静观察、 沉着应战、 主动出击、化解危机”,对内充分利用政治优势,对外讲究方式策略,最大限度 地消除此次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政府公信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全面地应对本次“非典”危机,需要的不仅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建立,更为重要的是一系列公共管理体制上的变革,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保证公共信息畅通、改革绩效评估体系等。


    可喜的是,政府已经意识到,不能再按照过去的常识和过时的经验来处理一个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条件下发生的公共卫生危机,并开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的建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尽快建设和完善国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会议还提出了建设和完善国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应遵循的原则:中央统一指挥,地方分级负责;依法规范管理,保证快速反应;完善监测体系,提高预警能力;改善基础条件,保障持续运行。国务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及时公布疫情信息,通过媒体宣传各种防病知识,配合WHO的全球行动等,目前,广东疫区的传播势头已有所控制。可以看到,政府已经开始由被动应战变为主动应战;由一般卫生防疫工作到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这将是中国控制“非典”传播蔓延、做好危机管理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保证。


    针对此次 “非典” 事件, 我们研究小组进行了专项研究,并迅速向国家有领导递交了阶段性研究成果,我们也将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并坚持相关研究。我们希望,本书所提供的分析框架及研究成果能对如何更好地认识和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危机管理体系有所 帮助。


作 者

2003年4月18日



作者介绍


薛澜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CIDEG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国家战略咨询与综合评估特邀委员会委员





相关链接:

观点丨薛澜:疫情是一堂风险社会启蒙课

专访丨薛澜:疫情恰好发生在应急管理体系的转型期

观点丨薛澜:如何理解疫情“大考”中的制度逻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大学CIDEG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