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白重恩:新基建应把握好节奏 建立在有效需求基础之上
导语
近日,谈及疫情对中国企业有哪些影响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CIDEG学术委员白重恩表示,疫情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和我们的政策有关系。
“清华大学CIDEG”特转载观点如下,以飨读者。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
CIDEG学术委员白重恩
观点
疫情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和我们的政策有关系,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保企业措施,比如在财政税收、金融成本等方面给企业纾困。
但要特别关注,如果疫情持续太久,企业就可能面临较大风险。白重恩分析称,有的企业可能因为销售减少,现金流受到过大冲击,进而供给能力消失,对全社会供给能力造成影响;有的企业扩大再生产更加困难,用自有资金投资能力下降,金融机构对其放贷意愿也减弱;有的企业会受到供应链的冲击,如上游企业破产了或不能扩大生产,造成该企业原材料需求受到负面影响,因而不能生产。
白重恩表示,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现金流的负面冲击可能带来正面的影响,也该纳入考虑。比如企业产能过剩,尽管之前一直不盈利但都能撑下去,如果疫情冲击使一些企业现金流出现问题,结果退出市场,过剩产能也就减少了,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不是坏事。另外疫情也可能给运营良好的企业带来一些机会,比如有利于这些企业进行产业重整等。
谈及疫情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启示,白重恩再次提到,我们有些企业上游的供应依赖其他国家,疫情给我们的教训是不能依赖程度那么高,这或令国内的产业链变得更健全。此外,我们的企业应重视提升跨文化管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有时这是一种软障碍、“沟通不好,别人就不接纳你,不仅是企业要有,政府和公众都要加强这方面的能力,让企业更容易地走出去。”他表示。
对于最近热点的“新基建”,白重恩表示,“新基建”的红利在疫情之下被放大,但应该把握好节奏。建设应该建立在有效需求的基础之上,避免过快建设造成使用率低下;有些新基建相关的技术还在快速发展,有节奏的建设可能让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得以有效地使用到新建设中;如果政府支持力度过大而设计不当,会导致某些企业将注意力转移到获得政府支持方面,反而减少了对真正的创新活动的资源投入。
来源:新京报网
相关链接
“荐读”特刊11|刘世锦:建设都市圈——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荐读”特刊10丨蔡昉:应对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荐读”特刊7丨刘世锦:“新基建”不足以挑大梁,刺激之外是否还有别的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