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果出版|《测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标、方法与结果》|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丛书

CIDEG 清华大学CIDEG 2023-11-28


《测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标、方法与结果》一书试图探索在科学中心转移更替的历史长河中寻找关键因素和节点,在气势磅礴的科技革命中挖掘弯道超车的重要契机,去发现创新变革的力量以及有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功的路径。该书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系列研究的开端,未来将持续跟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捕捉创新研究前沿动态,监测全球创新网络的格局演进。


由CIDEG编辑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丛书”——《测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标、方法与结果》,2021年5月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CIDEG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薛澜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CIDEG主任陈玲担任主编,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副研究员李芳担任副主编。



出版信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编委会

主席 薛澜

专家顾问 (以姓氏拼音为序)

陈劲 邓宁 李纪珍 李正风 刘琦岩 柳卸林 刘云 梁正 穆荣平 苏竣胥和平 玄兆辉 赵志耘

主编 陈玲

副主编 李芳

编委会 (以姓氏拼音为序)

布和础鲁 付宇航 黄颖 姜李丹 孔文豪 李鑫 孙君 汪佳慧 王晓飞 

David Swinbanks, Daniel W. Hook, Helene Draux, Juergen Wastl, Simon J. Porter


专家推荐

陈清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首任院长)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有一套具有全球视野、科学的指标体系做引导,并据此进行周期性的测度和评估,如同大海航行需要灯塔的指引。本书汇集的对全球科创中心指数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科创中心建设和相关学术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陈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城市科创中心的建设是推进城市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制高点,本书对于指导城市科创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梁正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研究”关注创新前沿性与引领性,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出科技创新中心在未来的成长空间与发展潜力。

 

穆荣平(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

GIHI有利于把握世界创新格局变化之源动力,及时调整我国创新发展政策,有决策参考价值。

 

玄兆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所所长)

GIHI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代表性和指导性,为各界客观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状态,为制定和评估相关公共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目 录 

I 总报告篇

第1章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

一 引言

二 GIHI指标体系构建:概念模型、指标体系和评估对象

(一)定义和概念模型

(二)指标体系和评估对象

三 GIHI指数2020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综合排名分析

(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分项排名分析: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创新生态

四 总结与展望

II 指标构建篇

第2章 创新评估的理论依据与测度模型

一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演变与述评

二 区域创新和集群创新理论演变与述评

三 区域创新的主要测度模型

(一)投入-产出模型

(二)创新链模型

(三)《奥斯陆手册》创新测度模型

四 既有创新评估理论与测度模型的不足与优化

第3章 典型创新指数的简要比较与评述

一 国家层面创新指数简述

(一)全球创新指数(GII)

(二)欧盟创新记分牌

(三)国家创新指数

二 区域层面创新指数简述

(一)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三)硅谷指数

(四)中关村指数

(五)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评分

(六)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指标体系

三 竞争力指数简述

(一)全球竞争力指数

(二)全球城市竞争力标杆指数

(三)GN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 现有指数比较分析

第4章 如何测度一个城市的科学研究水平?

一 科学中心的内涵与功能

二 科学中心的测度

(一)科技人力资源

(二)科研机构

(三)科学基础设施

(四)知识创造

三 总结与展望

第5章 测度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共识与分歧

一 数字经济的定义

二 数字经济相关指数述评

(一)政府部门与政府间国际组织

(二)学术机构

(三)商业机构

三 数字时代的数字治理

(一)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数字贸易限制性指数

(二)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与自贸试验区建设团队:全球数字贸易促进指数

(三)毕马威,阿里研究院:数据大治理评估指标框架

四 数字经济测度中的共识、分歧与展望

第6章 创新生态的测度模型与指标设计

一 创新生态的内涵与功能

二 创新生态的测度

(一)开放与合作

(二)创业支持

(三)公共服务

(四)创新文化

三 总结与展望

III 专题研究篇

第7章 我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国家战略与城市定位

一 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与发展战略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确立期(2006-2012)

(二)“双轮”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期(2013-2017)

(三)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期(2017-现在)

二 国家创新战略中的城市定位

(一)科技创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二)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定位

三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地方政策

(一)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

(二)上海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

(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

四. 总结与展望

第8章 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位势与战略分析

一 引言

二 科学中心位势研判

(一)科技人力资源

(二)科研机构

(三)科学基础设施

(四)知识创造

三 创新高地位势研判

(一)技术创新能力

(二)创新企业

(三)新兴产业

(四)经济发展水平

四 创新生态位势研判

(一)开放与合作

(二)创业支持

(三)公共服务

(四)创新文化

五 政策启示

(一)加强基础研究,筑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根基,着力提升知识创造的贡献度。

(二)重点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行业

(三)构建良好、多元和开放的创新生态环境

六 总结与展望

第9章 基于技术挖掘的全球人工智能城市(都市圈)创新能力探究

一 引言

二 相关测度指标

(一)网络度数中心度

(二)H指数

(三)有效公开专利

三 人工智能专利数据检索与处理

(一)数据检索策略

(二)数据处理方法

四 人工智能城市(都市圈)的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的数量维度

(二)技术创新的质量维度

(三)技术合作网络维度

五 结论与展望

第10章 探索全新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与提升路径

一 引言

(一)学术论文产出能力是城市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一

(二)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性

二 影响力评价的主要方式与路径

(一)统计数据源的选择

(二)统计指标与应用原则

(三)主要城市遴选与指标表现

三 提升影响力的方向

(一)开放获取(Open Access)与开放科学(Open Science)

(二)学术研究国际合作

四 讨论与建议

(一)政策讨论与建议

(二)局限性与未来的改进

第11章 学术论文的开放获取: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集体行动及社会影响评估

一 引言

二 OA行动的发展历程和效果评价

(一)OA行动溯源

(二)OA的效果评价和争论

三 新冠疫情下的OA行动

四 新冠疫情下OA行动的社会影响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IV城市篇


摘 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历史时期。人类发展面临来自社会、环境、技术、伦理等方面的重大挑战,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逐步打破了创新资源的分布版图,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重塑世界创新经济格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正是人类发展大变局中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关键锚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国家发展的主线。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并规划将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谋划和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有效应对世界变局和产业竞争格局的重要举措,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 CIDEG)和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联合研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Global Innovation Hubs Index, GIHI)。GIHI从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创新生态三个维度对全球30个城市(都市圈)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作为系统阐释GIHI的首部蓝皮书,《测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标、方法与结果》不仅呈现出科技创新中心的全球图景,还致力于开发国际城市创新评估的方法,研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动向。在此基础上,探讨北京等国内城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现状和策略。


全书一共包括四个部分:总报告篇、指标构建篇、专题研究篇和城市篇。


总报告篇系统介绍了GIHI的指标体系、评估对象及评估结果,给出30个国际科技中心城市在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创新生态等各个维度上的创新表现和排名情况。


指标构建篇旨在阐述研究团队在建构GIHI相关指标时的研究和思考。特别地,研究团队在如何评估城市的科学研究能力、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创新生态等方面,系统考察了指标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测度方法,以期待为城市创新能力测度提供新的指南。


专题研究篇重点关注全球人工智能城市群的创新能力,科技论文的影响力提升策略,新冠疫情中的开放获取行动,并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案例,由点及面考察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


最后,城市篇以图表的形式展示30个主要城市(都市圈)的基本数据与各项指标得分,客观呈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现状和优势,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详实的参考依据。



主编简介

薛 澜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

清华文科资深教授

CIDEG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

陈 玲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CIDEG主任

李 芳

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副研究员


编者序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政治经济关系和竞争格局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尖端人才和领先科技的汇集点和制高点,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北京、上海等优势地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率先启动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确立了2030年成为引领世界科技创新的新引擎的发展目标。上海提出203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粤港澳大湾区确立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加速,科研根基不断夯实,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科学研究还存在明显短板,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严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和创新生态体系还未形成,地区经济结构仍待转型升级。


那么,到底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在哪些方面上与顶尖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如何科学测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水平?如何评价城市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影响力?如何发挥科技创新中心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该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根据城市定位和特征精准施策,快速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些都是摆在政策研究工作者和实务部门面前的重大困惑和挑战。


2012年始,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开展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研究,为综合评价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作出大量有益探索。2020年,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联合自然科学(Nature Research),承担了北京市科技计划专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研究2020”。课题组打破原有的指标体系,放眼全球,秉承科学、客观、独立的原则,基于科学方法和遴选标准,研发并首次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Global Innovation Hubs Index, GIHI)。


我们试图探索在科学中心转移更替的历史长河中寻找关键因素和节点,在气势磅礴的科技革命中挖掘弯道超车的重要契机,去发现创新变革的力量以及有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功的路径。2020年恰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课题组克服交流不畅、调研不便的困难,全力以赴、日夜奋战,终于在2020年9月北京中关村论坛上推出了GIHI2020指数,随后,《自然》网站和刊物上也先后刊登了GIHI指数报告和相关介绍。GIHI指数得到决策部门和政策研究部门的高度关注。


此项工作的难度和引起的关注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作为多年研究创新政策的学者,我们尽管熟知创新系统、创新规律的方方面面,却在指标选择上面临数据可得性、政策引导性、指标稳定性和灵活性等全新的挑战。在确定城市范围进而校准数据的统计范围时,我们才惊觉世界各国对行政意义上的城市定义不一、体量悬殊,因此在横向比较的基准上具有先天障碍。不仅如此,一些对科技创新意义重大的新兴领域和“软实力”,如数字治理、创新生态等,横亘在国际比较面前的却首先是价值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巨大差异。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以及如何向实务部门传递、解释上述差异,是我们工作中的巨大挑战。


值得庆幸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市科委以及自然科研的相关负责人都对我们课题组给予了巨大的信任和支持,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反复研讨,精益求精,启发良多。在指数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与合作伙伴做了很多类似的探索和思考,比如如何测度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如何评估创新生态,如何挖掘论文发表数据等等,这些作为“中间过程”的努力未能够在最终报告中展示,但对于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却是宝贵经验和教训。此外,课题组还细心收集整理了很多城市级别的数据,这些原始数据来之不易,但在指数合成过程中都经过了标准化处理,因而最终展示出来的都是城市之间的相对水平。作为创新研究人员,我们了解原始数据的研究价值和参考意义。因此,本书的出版就是为了展示我们的中间过程、深度思考和原始数据,使得后来的研究者少走弯路,在更好的数据基础和理论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开发。


我们希望本书为学术同仁开展创新评估方面研究有所裨益,同时能为实践者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一定思路和见解。我们深知构建一个客观、独立、稳健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测度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我们预期将以此书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系列研究的开端,未来将持续跟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捕捉创新研究前沿动态,监测全球创新网络的格局演进。


GIHI指数开发和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国内外众多机构和学者的鼎力支持。特别感谢本书编委会主席薛澜、编委会全体专家顾问在指标体系构建和专题研讨中提供的专业指导和有益建议,感谢编委会成员为本书撰写付出的辛勤努力。感谢清华大学科研院甄树宁、朱付元,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杨仁全、周静为、刘彦锋、王艳辉,自然科研的岑黎超、闫子君、白洁,北京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李志军、杨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杨起全,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宋卫国,北京决策咨询中心张振伟,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刘杨、孙超奇,北京理工大学尹西明对课题组的支持和建议。感谢独立数据顾问孙晓鹏提供的数据支持。感谢社科文献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和敬意。限于学识与能力,文中尚存的任何谬误和疏漏,责任完全在我们自己。敬请读者不吝指教。


编者

2021年3月于北京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

在2020中关村论坛全球首发

图 |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薛澜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Global Innovation Hubs Index, GIHI)

2020年9月19日,2020中关村论坛首次面向全球隆重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Global Innovation Hubs Index, GIHI)。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Arnout Jacobs)先生和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薛澜教授出席指数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推荐阅读

重磅 | nature官网发布CIDEG《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英文版(内附发布视频)

重磅 | nature官网发布CIDEG《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英文版(内附发布视频)

重磅发布 |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 全球首发

研讨会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专题研讨会召开




同步关注CIDEG自媒体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