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贺克斌:“双碳”在三个方面的含义
导 语
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双碳”行动为何如此重要?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智者见智》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CIDEG理事贺克斌,深入解读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话题,洞悉前沿,引领未来。
“清华大学CIDEG”特整理采访实录如下,以飨读者。
专访实录
Q
咱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习主席在前年的时候,在联大上宣布了中国要在2030年碳达峰,或者争取在2030年之前碳达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件事?
贺克斌:我的理解大概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作为《巴黎协定》的一个签署国,那么我们要认真地全面地去履行我们的国际履约。国际履约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可能大家都有所了解,它的背景应该说首先是应对人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向气候变化的挑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开始,到现在科技界越来越高度的共识,也就是气候变化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比较大的挑战和威胁。比较明显的类似于越来越显性的这种极端的气候、天气,这种灾害性的气象,比如国际上包括美国加州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的森林大火,德国去年7月份出现的这种强降雨造成的局部的洪水。我们中国老百姓更了解的就是去年7月份,郑州出现的极端反常的、在一个很集中的时空范围内的极端的强降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风细雨是水利,那么强降雨就变成了水害,这样威胁到我们整个人类的发展。
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度,海平面可能会上升超过2米,这会导致像巴厘岛、马尔代夫这样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积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岛上的居民将不得不迁往别处,而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活动不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也诱发极端天气频繁出现。2021年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的种种表现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在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节能减排成为了全球主要国家形成的共识。
贺克斌:IPCC在它的科学家报告里面也给出了大量的科学证据,像去年8月份发表的报告。所以从这些角度,就是科学界的科学证据越来越达成共识,就是这件事情是要通过履约和减碳来解决未来威胁我们的问题,这是第一层含义的。第二层面我认为,很重要的是减碳,特别是“双碳”行动,它带来了新一轮的产业竞争。拉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是我们国家绿色高质量发展,本身我们发展的这个阶段也需要去做的一件事情。习主席讲,不是别人让我们做,是我们自己要做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含义。第一个原因说需要减碳,但是减碳的责任我们还可以再分,比如说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排了更多的积累的碳,它应该做的更多。但是在“双碳”行动上不仅仅有这一个含义,为什么我们在这个时间段我们要重大宣誓2030、2060年这样的行动,其中还有刚才讲到的产业竞争中跟我们国家绿色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契合。
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并逐步下降,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排放的碳与吸收的碳相等,企业、团体、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要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进行抵消。碳达峰、碳中和最核心的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降低,为实现全球零碳未来愿景,截至2020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提出了碳中和承诺。
贺克斌:有人讲世界进入“双碳”时代,这也意味着世界开始从过去的资源依赖型发展逐渐走进了技术依赖型,它的一个基本的含义就是未来要实现“双碳”,很大程度上要大幅度地提升可再生能源,特别是以风光为标志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风光资源跟我们现在的化石能源为主的资源比,它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无论是国际能源署还是中国的气候中心做的资源量分析,如果不考虑目前的技术和它的应用发展过程,仅计算可利用的资源量,太阳能和风能足够支撑我们未来全球和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资源量是够的。
按照发展路径,风能、太阳能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占比,“减碳”行动为何要先达峰再中和?中国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面临哪些难题?风能、太阳能均属于可再生能源,相对不可再生的是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它是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是一次能源,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后会散发出有毒的气体,但它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燃料,化石能源包含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未来以风能、太阳能、水力等为来源的可再生能源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
贺克斌:第二个就是说资源分布的均匀程度,化石能源也就是地下的化石能源,是极度不均匀的。全球来看,我们有一个统计,比如煤炭,煤炭储量前五位的国家可以占据全球煤炭储量的75%,油的前五位的储量国可以占62%。
Q
五个国家就可以占75%吗?
贺克斌:75%,就是四分之三都在那儿,然后油是62%,天然气是67%,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资源集中在五个国家。风光也是不均匀的,但是它的不均匀程度远远不像化石能源。就是说大家都有机会去“风光风光”,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核心在于这样的话,就从原来的资源约束变成了,大家都知道风光资源虽然好,但是我们还要有新的技术去形成大规模稳定的应用。谁有机会抢先做到了这一点,谁可能就抢到了未来绿色高质量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
Q
就是说不是靠天然禀赋,是靠技术实力吗?
贺克斌:对。从这个角度应该还有很多解读,还有一些专家也讲到了,可能对于未来的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资源依赖型它有排他性,我多用一桶石油你就少用一桶石油,但是当它变成技术依赖型的时候,当我掌握了这个技术,我教给你不意味着我就不会用了。所以它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中国在未来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抓住转型,在产业竞争上,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我们还是有一些主动权的,我们有一些积累,在这个事情上如果说我们动作慢了,实际上从长远来讲是会丢掉一些关键时间窗口的。第三个就是中国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有的发展中国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污和碳要并存。污就是污染,常规环境污染的污,我们简称叫污碳,就是污染或者环境问题它没有完全解决,还在解决当中,中国也是这样,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是这样,所以我们提出来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这些战略。实际上“双碳”是把我们从解决这些问题带向全局性、根本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牵引,就是走到双碳,可能我们在解决那些根本性的结构性的问题。这就是产业竞争和我们的美丽中国目标,这都是我们自己要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牵引力。
2013年,国家开始大力治理大气污染,先后推行了《大气十条》五年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通过8年努力,和2013年相比,到2020年底,全国300多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46%,优良天气数量也大幅增加,现在老百姓蓝天的获得感和减碳行动是协同增效的。
Q
我想起当时在十九大,总书记谈到我们的矛盾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特别谈到了环境的需要,好的空气、水的需要。所以这真是我们自己的内部需要。但是现在我进一步的问题是,您刚才讲科学证据是有的,产业的机会也在,我们自身发展需要也在,我们谈的不是“单碳”,而是叫“双碳”,一个是碳达峰,一个是碳中和,我理解碳达峰就是在达峰之前我们碳排是往上走的,从达峰到中和我们的碳排是往下走的,这两个中间是什么关系?
贺克斌:提出2030、2060这个时间段,应该说是合理地充分地考虑了我们的发展阶段,不是说从宣布这一刻开始我们的碳就不增长了,所以说达峰意味着在2030年前达峰,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周期里通过我们的发展还会有碳的增长量,但是还有一个约束,就是2060,最终还要把它做到中和,所以我们从现在起还有十来年、八九年的时间来设计好达峰路径,用好这个发展的阶段。
Q2
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就是现在中国要从全面小康变成一个比较富裕的国家,我们对能源还是需要的?恐怕人均的能耗还是要有一定的增加,在能源革命没有完成之前,我们还会用到一定的化石能源,还要产生一定的碳排,我们现在还不可能一脚刹车?
贺克斌:对,不能一夜之间,需要有一个过程,就是我们的发展阶段。我们刚才简单讲了这个发展阶段,实际上我们的发展阶段是处于中高速发展,就是城市化、工业化跟发达国家相比,像欧洲、美国都已经进入一个稳定期了。
Q
而且我看到一个数据,好像我们中国的人均用能比发达国家还差很多,大概是在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水平上。
贺克斌:最大限度的去增加能效、节能,这些一定是要做的,但是基本的支撑经济发展的水平,基本的用能,比如说人均用能、每平方公里的用能,它的基本基数还是要有,这是一个基调。所以说在这个发展阶段里面我们还要有一段合理的达峰期。
Q
我们现在讲的能源革命或者双碳是很深刻很全面的革命性变革,不是舒舒服服的就可以做到这样,刚才说了虽然太阳就在那儿,风也在那儿,但是真正把它用起来,高效的变成电,而且是大规模稳定的可储存的,这里面的技术性难题比较多,不光是技术,还有经济、市场、法律和行为习惯这方面,中国在这方面有没有足够的准备?已经有哪些什么样的技术?
贺克斌:我们国家做节能减排的工作有相当一段历史了,我们在已有的化石能源方面,提升它的效率和清洁化的使用做了很多工作。我们过去以煤为主,煤的清洁利用为主,现在我们的煤,从过去的70%以上,现在已经逐渐降到了55%。真正要走到中和可能就不仅仅是煤,整个煤油气加到一起统称化石能源,现在在我们整个能源结构里面,三种化石能源加在一起占80%,就是二八开,以后可能变成八二开,八变成了可再生能源。最初99%以上,从五十年代开始大概是这样,但是将来可能会有大幅度的降低。首先,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我们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了;第二,在未来大规模利用风能、太阳能,中国是不落后的。甚至于还有些指标是领先的。
2021年,中国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为5300万千瓦,连续9年位居世界首位,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越来越大,我国一些省份目前正在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强建设大型光伏和风电基地,按照我国碳中和的行动目标,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超过50%,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达到80%。
贺克斌:简单讲就是说我们在风能、太阳能方面,我们现在光伏发电的成本目前比国际水平,比如说跟美国比,平均发一度光伏电我们成本还低20%。但是我刚才讲了,产业竞争非常的激烈,美国能源部宣布说,未来到2030年之前,要把它的光伏发电成本降60%,就如果我们还停在20%的优势,跟60%比。你追我赶,这也是产业竞争里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在技术储备上还是有我们的基础,我们国家我刚才提到了,我们气候中心做过详细的分析,我们的风光资源应该说还是比较丰富,特别是西部地区。
Q3
我看最近搞了一个“东数西算”,就是要利用西边的风光资源?
贺克斌:对,其实从未来解决区域发展的均衡来讲,整个全国一盘棋,怎么把它用好,其实我们这方面还是有很好的基础。
“东数西算”是中国继“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的工程之后启动的又一个大工程,数,指的是大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及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计算能力。简单来说,“东数西算”就是在西部地区发展数据中心,把东部地区经济活动产生的数据和需求放到西部地区来计算和处理。数据中心耗能较高,消耗的水资源较多,西部地区空间资源广阔,有助于优势互补,实现东西资源配置。
贺克斌:当然我们去年7月16号启动的碳市场,就是通过刚才讲到的政策管理、金融杠杆,就是市场杠杆这样的一些手段,那个市场我们实际上在中国已经试点了7年左右。从2013年开始做的,所以在技术、市场、管理上是具备一些基础的。
Q
贺老师您说的碳市场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了,因为通过经济手段和经济规律来促进减碳,您说到跟“两山理论”有关系,您能不能把这个再阐述一下?
贺克斌:“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里非常核心的一个思想,我们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它最重要的就是,“绿水青山”怎么样能够实现?如果货币化体现的越充分,老百姓越能直观直接感觉到它的价值,我们现在可能讲的比较多的就是它的生态价值,它的旅游价值,但是它还是相对间接一些。我个人的理解这个碳市场就是“碳有价”这件事情,不管它现在低一点高一点,从“碳有价”开始,它根本性的直接赋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就是”两个字的直接的位置。而且大家会感觉到,并且它将来会在促进减碳的新技术发展上产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杠杆作用。它不是一种非定量的感受上的价值,这是直接的是定量的,直观可以在财务成本上算得出来的。那个“就是”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能在未来还应该有更多这样的可以从价格上体现“绿水青山”的价值的东西。
来源:津云新闻
贺克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
CIDEG理事
推荐阅读
同步关注CIDEG自媒体平台
CIDEG微博
CIDEG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