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智回汉”中的文院人:徐莉,文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华师文院 2021-03-17

11月26日,由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和华中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武汉市招才局、武汉市招商局、洪山区、蔡甸区、东湖高新区协助承办的第九批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华中师范大学专场在佑铭体育馆举行。华师现场签约项目34个,总投资额达到1819.8亿元。其中,一位文院人同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在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母校,积极参与,为华师引来共计12亿元的投资。她就是我院优秀毕业生徐莉。

我们的志愿者有幸采访到徐莉老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她的人生故事,感受她与华师的美好记忆。


受业在华师,成长在文院。徐莉老师虽然是益利乐生教育基金创始人、董事会主席,但在学生的眼中她就是一位受人爱戴、寓教于乐的和蔼老师。而她自己则深深热爱着文学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创新而不断努力。


学文:享受独自一人的清欢

“从小就喜欢文学,大概是家族遗传吧。” 徐莉老师出生在中医之家,家父是当地有名的中医,两位姐姐也是秀外慧中。“小时候父亲总会给我们讲一些文学典故和历史故事,姐姐也把诗词歌赋改成了歌曲唱给我听,我爱看书、爱古典诗词歌赋的习惯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养成的吧。”徐莉老师谈起与文学的渊源就感慨颇多:“文学类的书是我最早看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一到寒假暑假我就把四大名著翻来覆去地读,现在那些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成为我的灵魂伴侣。”

正是由于这份“遗传”的对文学的喜爱,18岁的她进入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习。谈起对华师的印象,徐莉老师用了五个字形容:“充实且美好”。热爱读书的她,在华师去的最频繁的地方无疑是图书馆了,大学四年,她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徐莉老师特别享受读书时的悠然状态,“那时候我们住在东门外与学校一街之隔的空军司令部,周末最喜欢在烧饼摊买烧饼,不同口味一样买一摞,再打两瓶开水窝在寝室里看书,很享受。”

徐莉老师读大学的年代正值中国学术逐渐开放的时代,她不仅研读了各种古典的传统经典著作,更接触到了先进的西方文艺思潮和西方的美学、文学著作。此外,华师经常会举办丰富多样的讲座,演讲者不仅有华师的老师还有外校的年轻教授,这些“令人振奋”的讲座给徐莉老师从多角度观察学术世界提供了珍贵的平台。

在华师求学的四年,华师“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教育理念也为她后来从教培育了坚实的精神品质。“华师特别务实,不讲排场,能够真正做到朴实的校训,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经世致用上。我那时候的同学们之所以现在在中学教书能成为骨干,与华师朴实、务实的校风校训有很大关系。” 

华师的校训对徐莉老师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再次回到母校,她又亲笔为我们写下了校训,激励文院学子们多读书,志在远方。

从教:开启周期五年的成长

“我觉得我从教的经历很有趣的一点,就在于我在每个学校呆的时间都是五年。”徐莉老师笑着说道。大学毕业后,因为家住在武昌,她选择留在武汉任教。徐莉老师经历的第一所学校是六渡桥五十二中,这一干就是五年。“那时候特别乐意带孩子,没有概念收学生钱,自发自愿地带孩子们做各种课外拓展,贴钱带孩子们游山玩水和四处采风等等,很受学生喜欢。很意外的是我们班成绩还不错!”徐莉老师满脸自豪。尽管刚入职不久,但徐莉老师带过的第一届毕业班语文平均成绩排名居全区第一,这在当时的五十二中也是很增光的一件事。

在有了孩子后,徐莉老师调至在家门口的粮道街中学任教。当时国务院正在进行教育改革,粮道街中学是武汉两所试点中学之一,她被推荐进入课改小组,参与新版教材的选编工作。徐李老师常说那段经历让她获益良多:“我能够接触到当时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并且运用到课堂上,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人生。”这段宝贵经历也为她后来做国际教育和课程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谈起文学对她从教的影响,她说:“长期在文学当中浸润的人,思维是不一样的。” 她总是会主动地为孩子创造文学审美的情境,有意地引导他们以文学的眼光审视世界。“我的学生也都喜欢文学,文学真的是会遗传的。”

再后来,她前往广东碧桂园国际学校从事国际教育。“ 一开始我其实在中文部,但他们说这个老师思维很开阔,适合去国际部,就去了国际部。”徐莉老师就是在那时候开始接触IB——国际文凭教育课程。没过多久,她得到了一个非常珍贵机会:IBO的中学课程在全球招募毕业送审的中文评审员,全球仅有两个,她被学校推荐成为其中一员。“这段经历让我在专业上跨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完全站在了不同高度看中文教学和中文课程,我就因此有了想把IB教学概念带回武汉的想法。”

2006年,挥别广州,她回归武汉。她和她的老师——当时武昌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同时兼任省实验中学一把手,协商合作开办实验中学的国际部。“他负责国内的IB牌照,我负责海外的授权。但由于06年地方政策不开放,一直没有太大进展。考虑到当时环境下,IB在武汉很难落地,我只能惜别老师离开武汉,去了香港当时新开的弘立书院。” 

创业:追寻中文办学的梦想

“我有两个梦想。”徐莉老师说,“第一个是中文课程之梦,我想要创建取中国义务教育体系课程和国外IB课程取两者之长的中文课程。”她想要给与学生的是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中国古典根基。“其实在省实验国际学校的尝试失败之后,我就更坚定了这个想法,所以当香港的弘立书院向我伸出橄榄枝的时候,我就去了。”她带着大学同学和历史系小师妹共同创立了弘立书院的中文课程。面对草创时期的困难,她凡事亲力亲为,和自己的团队反复琢磨,不断修改课程大纲。徐莉老师的努力在学生的反馈中得到肯定:“学生们都很喜欢,认为课程设计十分活泼,表现很积极。”随着课程的不断完善,弘立书院也逐渐声名鹊起。

但徐莉老师追梦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止。转入耀宗国际学校任教后,她学习了IBDP和IGCSE的课程设计,并由此生发了第二个梦——办学之梦。她强调,“我想要创建一个不同于IB和IGCSE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国际课程,它要拥有独特的课程体系,不能是人云亦云的。”

她边工作边构思边寻找心目中的同道中人:热爱教育、有家国情怀、有深厚古典文化、有传扬的使命感的一群人。“当然我找到了。”徐莉老师表示很幸运。汉鼎书院的科学导师是一位中国科学院的教授,数学课程总监是她碧桂园工作时的同事,拥有国际文凭课程数学经验又有国内高考、奥数的经验,同时从事幼儿数学思维探索新开发工作。志同道合的人自然一拍即合,徐莉老师的教学团队就这样逐渐成长起来。

8月22号汉鼎书院正式开学。虽然开学至今不到三个月,但学生家长老师的反馈都很积极。目前,汉鼎书院已经在行业内小有名气,提起汉鼎大家都说那是中文是香港最好的国际学校。“汉鼎书院是在三大基石上构建的学校。一是扎实的中文根基和民族身份的认同,二是坚实的数学和科学的根基,三是领袖能力和社区服务精神。”汉鼎书院也深刻贯彻了徐莉老师的办学理念,刚开学他们便把5到15岁的孩子从香港送到北京和北戴河等地体验生活。她认为,把孩子们带出去实践,能够让课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深化理解,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再从学校中寻求答案,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别人都说我们学校胆子真大!”徐莉老师笑着说,“当然我们做了充分的保护措施,孩子们都毫发无损的回来了。这个活动让汉鼎这个大家庭更加团结,效果很好,甚至有家长问我们为什么不早点开。”


也许因为是办学后杂务的累积,也许是因为碎片化的阅读时代,也许是因为心境的变,徐莉老师很难再有时间和心思沉下来静静地阅读一本书了。但她依旧渴望有着心无旁骛看书的时光。回忆起以前读书教书时单纯又丰富的世界,她很怀念。“事业要往前走的话,不只需要文学还需要学习别的东西。但文学永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采        访:李雨欣

通  讯  员:蒋诗意

图片来源:网络及徐莉老师手书

编        辑:程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