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人与美食

永远陪伴你的阿文 华师文院 2021-03-17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在“吃”这个方面丝毫不马虎。在中国文人看来,谈吃更是雅事,不仅要吃出乐趣,还要吃出艺术。文人谈吃,可以从中看到每个人的性格,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欣赏一下他们与美食之间的故事吧。


袁枚——仓山居士的谈吃之道


袁枚是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爱好自然山水喜欢喝茶饮酒,好书,也好吃。他对待吃格外认真用心,探究物料、搭配、火候、清洗、时节、器具。毕四十年之功,写成《随园食单》。



这本书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国饮食名著。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袁枚用他的一字一句告诉我们,吃,可是一件不得马虎的事。他写“蒋侍郎豆腐”,做法精细令人咋舌——


“豆腐两面去皮,每块切成十六片,晾干用猪油熬清烟起才下豆腐,略洒盐花一撮,翻身后,用好甜酒一茶杯,大虾米一百二十个;如无大虾米,用小虾米三百个;先将虾米滚泡一个时辰,秋油一小杯,再滚一回,加糖一撮 ,再滚一回,用细葱半寸许长,一百二十段,缓缓起锅。”



他写花边月饼,笔触细腻,做法详细。


“明府家制花边月饼,不在山东刘方伯之下。余尝以轿迎其女厨来园制造,看用飞面拌生猪油子团百据,才用枣肉嵌入为馅,裁如碗大,以手溺其四边蒙花样。用火盆两个,上下覆而炙之。枣不去皮,取其鲜也;油不允熬,取其生也。含之上口而化,甘而不腻,松而不滞,其工夫全在扬中,愈多愈妙。”——《点心篇·花边月饼》



一道道菜随着袁枚的描写浮现在读者脑海中,我们可以借着他的文字,进入书中享受一顿饕餮盛宴。


张爱玲——民国才女的饮食人生


“如果湘粤一带深目削颊的美人是糖醋排骨,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沉香屑·第一炉香》


这是张爱玲在《沉香屑》里对湘吴两地女子的一句描写。上海美人粉白丰腴,而广东美人身形精瘦,可谓传神。她在《心经》里也提过那一盘荷叶粉蒸肉。


"许太太对老妈子说,开饭吧,就我和小姐两个人,桌子上的荷叶粉蒸肉用不着给老父留着了,我们先吃。"


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写到,粉蒸肉原属于江西菜:“用精肥参半之肉,炒米粉黄色,拌面酱蒸之,下用白菜作垫,熟时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江西人菜也。”将白菜换做荷叶,更多了一份清香。想来张爱玲也是极爱荷叶粉蒸肉的。她就是自己笔下的上海美人,骨子里既有荷叶般的清新优雅,又能把日子过得像荷香粉蒸肉般的酥烂、清香。



人们印象中的张爱玲都是孤清而骄傲,传奇而苍凉的。但张爱玲也和大多数女子一样喜欢咖啡与甜食。松子糖、云片糕、桂花蒸都是张爱玲的喜好,胡兰成说她“每天必吃点心,她调养自己像只红嘴绿鹦哥。”好友周瘦鹃去看望她,被下午茶的阵容惊呆——“茶是牛酪红茶,点心是甜咸俱备的西点,十分精美,连茶杯与碟箸也都是十分精美的。”然而在众多甜点中,糖炒栗子最让张爱玲爱不释手。


"张爱玲爱吃糖炒栗子,每次回寓所途经栗子铺,总会放慢脚步,细细听师傅操着长柄铁铲炒栗子的"擦擦"声,深深嗅那桂花糖和砂子混合散发的香气。假日与姑姑上街,总会买上一些,用牛皮纸裹了边走边吃。"——瞿腊阿娜



张爱玲的作品总是透着无边的苍凉,好在有这么一包糖炒栗子,让人感到尘世的温暖,同秋风和桂花一起甜进心里。


汪曾祺——美文一样的美食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汪曾祺被称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的美文,温馨、隽永、唯美、崇尚自然、有着绵延悠长的神韵。他写美食朴实且生活,人间烟火尽藏在他的文字中了。


不知多少人同小编一样,最初就是被汪老的一颗高邮的的鸭蛋所吸引。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的鸭蛋》


年少时感兴趣的是质细油多的高邮鸭蛋,等长大后才从那颗鸭蛋里读出了浓重的乡愁。



汪曾祺不只对美食有高品味的鉴赏力,更能把吃的感触、吃的渊源、吃的文明以及每道菜用什么料、怎样做,以雅致、细腻的言语,描绘得头头是道、饶有风味。他在《葵·薤》里探寻何为“葵”;在《咸菜与文化里》找寻属于中国的“咸菜文化”;对比北京和四川,南与北豆腐的异同;回望宋朝人的吃喝。“吃”在他的笔下不只是满足生理需求的一个动作,而是真正成为了一种文化。



除此以外汪曾祺还能系上围裙下得厨房烹饪一手好美食,在他看来,做菜跟写文章相同,要有想象力,要爱揣摩。他曾为一位在牛肉摊前买牛肉却不知如何烹饪的女士传授做菜的经验,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到广东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可谓花样纷繁。




汪老一生遍尝无数美食,走过各国的名川河海。他在谈吃,亦在和你谈自己看过的风景,走过的路。他用别样的才情谈美食,美食是情感的载体,是创作心得的喻体,美食还是食物本身。


他总是淡而美的。只有这样内心澄澈、平和的人,才会这样感叹着日常中一点一滴的美。



这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爱美食的人,必定热爱生活。在一日三餐中细细体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与世俗的安乐。文人谈吃更是从一种较高的文化层面上去渲染,他们在平日品吃时,可谓是一边“品着历史”,一边“品着文化”,以一种士大夫式的恬淡娓娓道来。


看到那些句句入味的文字,你会不会也忍不住咽口水呢?


图片来源:花瓣网

编辑:杨逸菲、邹毓菲


往期推送:


清明节 |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成功举行兼职校外导师聘用仪式!


各位听客,且听我评书一回!


立足学院,深化改革——2018年度文学院述职报告


那些“另类”的帝王储君们


重拾先辈精神,弘扬家国情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第六届清明传承实践活动举办

            


点在看感受美食!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