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满足感陷阱 | 你,进去了吗?

永远陪伴你的阿文 华师文院 2021-03-17


微信是我们目前最常使用的社交软件之一,与QQ相比微信的功能更简单,操作界面更清晰因而适用的年龄段也更加宽泛。除了与朋友和家人之间进行日常的沟通交流这一主要功能外,朋友圈的分享生活留住记忆中的美好这一功能也是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一起使用微信的原因之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朋友圈里逐渐少了分享生活的趣事的动态而是被另一类动态——“打卡”充满。


表面上这样的打卡只是对单词背诵天数或某项阅读坚持天数的记录,但当我们点入这样的天数记录链接便会发现,很多情况下发布这样的天数打卡分享是一种“被自愿”行为。





通过观察上面几个朋友圈常见的打卡使用软件,不难发现这样的软件对打卡这一行为是有诱导举措的,通过打卡课程优惠或打卡到一定日期数进行返学费等诱导性举措来督促人们进行固定的打卡。


这样的固定式打卡一方面保证了进入软件开始学习的人群不流失,另一方面在这些人日复一日的朋友圈打卡活动进行的同时又可能吸引新的用户。



表面上看来这样的打卡行为似乎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影响,既能促使打卡的人每天坚持学习,又能带动更多的人开启每日学习活动。但深究起来,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有这样一个问题:打卡的我们,是不是在进行一场名为努力的表演呢


有了朋友圈之后的我们,似乎每个人都拥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有的人坚持运动打卡,有的人坚持英语打卡,有的人坚持读书打卡,一个人断掉了没关系,过不了几天就会有另一批人接上来 。


一直坚持下来的人有吗?有的,但是并没有人在意。这是一场全民性的表演,演出的主题就是“努力”,这样大型的表演中个体的行为显得并不重要。


我有一个朋友坚持在朋友圈打卡英语文章阅读100多天。


起初的几天打卡时间并不确定,但她时常都会额外分享一些阅读过后的感受跟打卡记录一起分享到朋友圈。就这样,十天,二十天,越来越多的朋友看到了她的努力和坚持,我们的共同好友开始讨论她,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她的敬佩和赞赏,并且自发坚持每天给她点赞。


渐渐地,她的打卡时间变得固定下来,这样的坚持似乎显得更加稳定了,但针对文章的感受分享却逐渐简短甚至到最后只剩了孤零零的天数打卡。


可人们却并不在意这些,毕竟他们点赞的重点也只是这个天数的增加而已。


朋友圈每天都有有趣的新奇动态,习惯了她的打卡,人们也就逐渐不再关注了。


等我再想起来,已经是半年后,特意去翻她的朋友圈,发现三天可见的朋友圈里早就没了打卡的痕迹。


私聊她才知道,早就不学了。


开始是忙,后来懒得学了,她说学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最开始只是觉得生活太过空闲,空闲到让她感到慌张和焦虑,于是她想到了用软件进行打卡,每天看着打卡天数的累积,她的心中的焦虑就会平息一些。


后来,坚持打卡是为了让大家点赞,为此她还特意看了最多点赞的那天在哪个时间段发出,每天坚持在那个时间段发打卡记录。


大家不再赞她以后,她的满足感消失,没多久就也放弃了。而之前学会的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


有些“努力”的确能感动自己,甚至还感动了朋友圈。可是,如果不真正明白为什么努力,为了缓解莫名的焦虑或是为了感动他人。最终,都只会沦为一场表演。


针对“朋友圈打卡”这一行为,微信官方今日发布通报称“朋友圈晒打卡属于违规行为”,多个日常使用的英语打卡软件成为典型违规案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该通告一经发布便引起了网友热议。






不难看出,人们讨论的重点在于人们在朋友圈打卡的心态和目的。有人认为这样的打卡是一种机械无意义的行为,因为许多人只是为了返回学费等活动而进行“被自愿”式打卡,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打卡一定程度上还是对于我们的英语学习方面有帮助的。


每个人打卡的目的不尽相同,真正的驱动力可能只有打卡的同学们体会得到,但针对微信官方“禁止朋友圈打卡”这一决定,很多人却表示赞同。



你有过打卡的经历吗,你的目的是什么呢?你支持“朋友圈晒打卡违规”这一决定吗?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说出自己的想法,期待你的留言~


编辑:张雯

图片:微博@中国日报

@新浪科技


往期精彩推送:


刚刚,我经历了一场网络暴力


人民日报和酷狗倾力打造的活动,你确定不看?


心之所向,“何以为家”


桂影 | 极简何以走向无限的自由


霸道鲁迅,在线打假

点好看真努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