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研分享 | 体验与反思:从华中师大到中山大学

永远陪伴你的阿文 华师文院 2021-03-17
     

“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鲁迅《北京通信》


                                                                                          
一.基本情况


有幸能够在此谈一谈自己的保研经历。今年五月份我开始准备保研,从茫然彷徨到尘埃落定,挣扎也好,快意也罢,其实不过数月而已。我去了四所大学,严格来说只拿到了一个offer,所以没有什么“经验”,或许只能谈谈自己的体验与反思。



先说一说自己的情况吧: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试验班)专业学生,专业成绩排名3/134,参与了一个关于台湾文学的校级科研立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两篇。大二开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包括台港文学等)有所偏爱,多次参与杨晓帆老师组织的读书会,有被老师认可的读书报告(读洪子诚《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和论文(关于余华和“先锋文学”,未发表)各一篇,最感兴趣的作家是鲁迅和沈从文,另外就是今年发表过一篇关于“五四”的演讲,平时也有一些文学创作和社会实践经历。英语方面:CET-4 537分,CET-6 492分。


其实自己的优势还是在专业基础上,读了较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和论著/论文(虽然大多记不住),现代、当代、台港文学也都有涉及,这方面材料做得比较丰富。劣势也很明显:英语比较差,特别是口语非常烂(经常被朋友嘲笑);科研方面也乏善可陈,发表的两篇论文写得很一般,也没有获得什么比赛奖项。


夏令营情况:华东师范大学(申请失败)、南京大学(未录取)、四川大学(17/27)、中山大学(1/7)


预推免情况:中国人民大学(申请失败)、北京师范大学(申请失败)、复旦大学(未录取)


二.保研历程


五月开始正式准备保研相关事务,我关注到的学校有南京、中山、四川、厦门、山东大学和华东师大。除了华东师大申请失败以外其他学校都过了,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时间冲突,根据个人喜好选了川大。厦门大学有中文系和台湾研究院,台研院很棒所以纠结之后申请了台研院的文学研究方向,不过时间和中山大学撞了,中大先出的申请结果,所以我选择了中山大学。


信息搜集—准备材料—打印盖章—寄送材料,这是一个让人抓狂的过程,有很多琐碎的事情要做,会花很多时间,这时需要不断调整心态,认认真真准备,避免因材料缺漏等因素失去面试机会。


这段时间我主要按照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复习,找了一堆填空、名词解释、简单和论述题,简单地背诵了一些,后来又借了几本感兴趣的论著进行阅读,也看了不少论文。其实自己也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准备,比较焦虑。


Part 1

南京大学(7月5日—7月6日)

               
考核方式:笔试+中英文面试(15 min)



因为南大学校很好,现当代很强,开营时间又最早,所以五六月份其实主要准备的是南大。读了一些南大老师的相关论著,比如《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个人很喜欢白先勇,刘俊老师的白先勇研究很棒)《鲁迅内外》(王彬彬),然后还有丁帆老师的《中国乡土小说史》和《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由于五六月份心态不好,读的这些书其实也没能好好消化,只能匆匆奔赴考场。


南大的夏令营节奏很快,5号下午到达南京,晚上开了一个简单的说明会,大家自行看了看考场,第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6号上午分专业笔试,现当代只有一题,赏析多多89年的一首诗《居民》,自认为答得还算不错(迷之自信)。下午就开始面试了,现当代有十几个同学,我是第三、四个入场的,有三位老师,一个负责英语另外两个负责现当代专业知识考核。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南大现当代英语考核的方式是口语问答,问题涵盖自我介绍、学校、家乡、最喜欢的书等等。我的问题是“谈一谈你的家乡”,其实做了准备但是太紧张了,老师也有些不苟言笑,所以磕磕巴巴一时答不上来,后来勉强说了说家乡的食物和自己关注的乡土文学(因为出生于农村)等等。然后现当代的老师就始终追问我乡土文学的相关问题,让我谈谈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我就说了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作家,具体情况有些忘记了,只记得气氛始终有些平淡或严肃(比如老师问我废名的《桥》读得懂么,我老老实实地说没读过,读的是他前期的一些短篇作品)。谈到自己喜欢的鲁迅,老师问我读过哪些学者的著作,我说了钱理群、郜元宝、李欧梵等,却独独忘记了王彬彬老师(可见真的没有消化)。当时说得还挺多的,后来也没怎么卡壳所以自我感觉良好(再次迷之自信)。


11号在从成都回武汉的火车上收到邮件,没有通过考核。除了上述明显的失误之外,我觉得还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缺少经验,以为老师手里已经有了之前提交的资料,没有额外打印材料交给他们,导致无法直观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亮点(建议大家多打印几份材料以备不时之需);其二是准备不足、面试技巧太差,展现给老师的像是一个“对现当代感兴趣的学生”,而非一个“有一定思考和研究能力的学生”,和老师的交流过程始终像是“闲聊”,没能展示出自己的专业水平。当然,这只是“事后诸葛亮”罢了,仅供参考。


Part 2四川大学(7月8日—10日)
           
考核方式:专业面试(7/8 min)



7号从南京回武汉,然后匆匆坐火车赶往成都,途中读了读院长李怡老师的著作《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或许是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川大为了留住学生还是很花心思的,安排了一些讲座和活动,伙食也很好,节奏和缓,大家度过了较为轻松愉快的几天。


川大的考核方式比较随意,没有笔试,夏令营的最后一天上午安排面试。参营的有200多人,现当代招了27个营员,数量庞大,所以面试时间很短,大概7、8分钟就草草收场。这时我仍然带着南大以来的迷之自信,依旧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只匆匆打印了几份个人陈述,没有附上其他材料。面试没有英文考核,只让作了自我介绍然后老师提了几个问题(比如“你喜欢鲁迅的作品,有没有对哪部作品你的解读和别人都不一样?”“你觉得白先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坦白说我也没有想过会回答这种问题,所以答得非常一般,整个过程给我的感觉和南大差不多,像是“闲聊”却暗藏玄机,遗憾的是我都没能把握住机会。


16号川大公布优秀营员名单,参加夏令营的所有同学都给了优秀营员,但学校声明排名靠后的同学很可能会被调剂到其它专业。信息是公开透明的,我在27人中排名17。南大已经失利,这个糟糕的结果无疑又是一枚重磅炸弹,我非常难受,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产生了自我怀疑。


Part 3中山大学(7月15日—18日)
    
考核方式:笔试+中英文面试(20 min)



11号回到华师后修整了两天,对南大失败的结果作出反省,读了一些中山大学老师的相关论文。由于姑姑一家定居广州,我提前两天坐上了南下的动车。广州是我比较熟悉也很喜欢的城市,但从往年的情况来看,中山大学中文系参营人数很少,最终录取的更是凤毛麟角。我这时的心境依旧紧张,却也不失几分希冀。


中大的夏令营和川大类似,食宿很不错,节奏较为适中,也安排了一些体验校园文化的活动和讲座。我们逛了风景如画的校园,从中文堂的鲁迅像出发,到孙中山纪念铜像,再到陈寅恪故居……天气酷热,中大却有一种南国高校独特的风味。


16号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川大的再次失利使我非常难过,这一天的下午中大又安排了各专业的一小时师生交流座谈会。教研室主任张均老师以及林峥、吴晓佳两位年轻的老师到场,我们7个同学则坐成一排轮流自我介绍。当我右手边的同学提到她最喜欢周氏兄弟,并在《鲁迅研究月刊》上发表了论文时,我的心突然一沉,感到非常绝望。于是我只说了说自己最喜欢的是鲁迅和沈从文,简单地谈了几句就不再言语。其他同学的自我介绍各具特色,有一两个表现得很好,对比起来我实在是相形见绌。后面的师生交流我是勉强着听下去的,也简单地问了一两个问题,虽然老师们非常和气,但我整个人都不在状态,有种结果已经注定了的落败感。


晚上回到酒店,我和一直帮助着我的杨晓帆老师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心态一度趋于崩溃。


我说:“我原本是凭着兴趣选择的中文系,其实根本没想那么多,也没想到以后要读研究生,要发核心期刊等等。这个月的经历让我对自己的选择感到非常困惑,我是不是离自己想走的路越来越远了呢?我只是想继续多读点书,仅此而已。”


老师却说:“你想继续读书,这是最重要的,这就够了。”


杨老师一直非常耐心地安抚我的情绪,她说夏令营的结果固然很重要,但是能有机会去各大高校走走,这样的机会本身就非常难得,我在夏令营中的自我反思和成长,这个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况且参与这些残酷的竞争,也是我在今后的人生中必定要面对的事情。老师和我谈了很久很久,包括她自己如何度过艰难的一些经历,也引导我分析了前两次夏令营的不足之处。除此之外,前年从华师保去中山大学的媛媛学姐也不断安慰和鼓励着我,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


那天夜晚关灯以后,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思绪不断。后天将要在考场上全力以赴的场景,大学三年以来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事情,甚至更遥远的一些重要的记忆,一切都像放电影似的不断出现在脑海中,正如此起彼伏的浪花不断拍打着海岸黑色的礁石。我又想到自己之所以选择现当代文学的心路历程,想到与我同是“从边城走向世界”的沈从文,想到鲁迅的文学与他的生命,想到外面奔腾着的无尽的黑夜……


回想起来,我好似经历着鲁迅所说的“危机”(crisis),“是生死的分歧,能一直得到死亡,也能由此至于恢复”。


17日下午进行专业笔试,现代、当代文学各有一道论述题,如下:


①请结合五四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等创作,谈一谈你对中国现代文学起源问题的理解。


②请以一个作家为例,谈一谈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作家或作品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第一道题说的是“五四时期”,谈起源问题却无法绕开“晚清”,这时我想起了中山大学以前的试题考过对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理解,于是我结合“晚清”与“五四”进行作答。第二道题,我个人很喜欢卡夫卡的作品,外国文学课堂上老师也提到了残雪和余华对卡夫卡的理解,当代文学的论文恰好写的又是余华从“现实主义”走向“先锋文学”的问题,所以我回答得也比较得心应手。


18日上午进行面试考核,除张均、林峥、吴晓佳老师外,还来了大名鼎鼎的林岗老师以及胡传吉老师。坐在正中间的林岗老师非常和蔼,一直宽厚地笑着,我依旧紧张,同时又觉得有些亲切。“别瞎想别的,你就带着微笑、大大方方地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就行了。”我又想起了杨老师的叮嘱。


于是我开始坦诚地自我介绍,谈了自己对于“五四”的理解,对鲁迅先生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精神的认可,对沈从文先生的认识,对台港文学和白先勇的兴趣,对性别研究的关注与自我反思等等,也提到自己平时有一些文学创作。


林岗老师说:“桌上有两个信封,抽取一个并作答。”我打开其中一个,读道:“请谈一谈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有点懵,一时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作品都想不出来。愣了几秒后我微笑着说:“老师,能不能换一个题目呢?”林老师也笑了,说那你碰碰运气,看另外一个吧。打开一看,却是“请谈一谈你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认识”。我很喜欢研究周氏兄弟的钱理群老师,也曾读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相关论述,这次的回答较为顺利。


老师们又根据自我介绍提了几个问题,比如胡传吉老师问我“你如何理解《永远的尹雪艳》中‘永远’一词的含义”、“白先勇的作品对你的文学创作有怎样的启示”,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以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中山大学的英文考核则是给一段文献,读一遍后进行现场翻译。难度很大,我读得很不流畅,也完全没看懂说的是什么。非常勉强地“翻译”一遍后,气氛有些尴尬,只好真诚地说了几声抱歉。


结束之前,林老师还开玩笑地问我学术和文学创作你到底选哪一个,眼神中充满了认可,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晚上离开中山大学之前,学姐带着我在学校里闲逛,天上月色正好,地下树影斑驳,又遇到了可爱的林老师,他正趁着月光骑自行车回家,想来也是一种缘分吧。


回到姑姑家后,与亲人们分享了这几天的经历,感慨良多,却也来不及考虑结果,几日的疲惫侵袭着我的身体,我睡了安稳的一觉。


第二天就收到了中大打来的电话,我终于拿到了一个offer。


Part 4复旦大学(9月22日)


 考核方式:中英文面试(15 min)



中大夏令营结束后我回到家乡暂住几日,又前往福建的亲戚家度过了短暂的假期。8月2日坐上了回武汉的动车,继续准备9月的考试。


拿到中山大学的offer后心态明显好转了不少,斟酌再三决定再试试北京和上海的学校。杨晓帆老师是人大程光炜先生的博士生,我也真的很想去人大看一看,这一个多月的目标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


经过夏令营的苦战,我对自己的学术兴趣以及优缺点的认识更加清楚了,8月继续阅读了一些鲁迅先生的杂文和鲁迅研究的论著、论文,如人大张洁宇老师的《独醒者与他的灯》,复旦郜元宝老师的《鲁迅六讲》,以及复旦张新颖老师的沈从文研究专著等等,阅读竹内好先生的《近代的超克》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在这过程中也顺便思考了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问题。此外读的主要是程光炜、杨庆祥老师“重返八十年代”的论著论文。


八月是武汉最热的时候,偷懒、彷徨、纠结自然也是少不了的,不过情绪比一个月前要稳定一些了。九月申请了人大、北师大和复旦三所学校,结果人大和北师大都没给面试资格,我本以为复旦也没戏,谁知却收到了来自上海的通知。华师这几年没有保研复旦的学长学姐,在网上也搜不到复旦现当代文学保研的相关经验贴,这情形就像是一个人在没有告示牌的黑夜里乱闯。


有时夜里思考问题睡不着时,总会想到郜元宝《竹内好的鲁迅论》中的一句话:“必须尊重这种无可奈何的闪烁其词,就像大家同在黑夜里走路,宁愿听到姑妄言之的相互提醒,而怕听到一定要走某条路的绝对命令。”又想起《围城》里的方鸿渐,不由得也感慨“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当我得知复旦现当代面试14人,其中不乏北大、清华的大佬时,对于自己的入围已经感到非常庆幸了,有一种被认可的满足感。9月21日,列车东去,魔都的台风用狂风暴雨迎接着我们,“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忧郁悲伤的心情”。心情复杂,有一些平静,又有一些激动。


复旦的考核只有面试,现当代和比较文学一组,我抽到了下午面试,苦等的心情可以用一部文学作品来形容——《死水微澜》。


英语考核的方式为口语问答,然后则是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提问,也问到了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说实话,这回面试的体验实在让人一言难尽,多少有些故意刁难的意味,与预想中的情况很不一样。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我只有以这样的说法作为结尾。



三.总结与反思


从以上经历可以看出,其实我个人是很不擅长面试和随机应变的,中山大学能够通过也不得不说是当时的自己足够好运吧。最终能够保研至中山大学,我觉得有几点很重要:


(一)信息搜集。每个学校需要的材料和截止日期都不同,需小心谨慎,不要错过;然后可以搜一些相关学校的经验贴,最好能够联系到保研成功的学长学姐或者相关老师,了解考核方式和出题偏好。


(二)成绩排名和申请材料,这是高校筛选学生是否有资格参与面试的硬指标。特别是成绩排名,比如预推免阶段我申请了人大和北师大,但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拿到,听说今年这两所学校基本只收了第一名的学生;除了成绩之外,建议大家用心地写“个人陈述”(一般1000字左右,各校要求不一致),并甄选要展示给老师看的材料,凸显自己的优势(比如我附上了自己的论文、读书报告、读书会发言稿和演讲稿,以及自己比较满意的几篇文学作品,这可能是复旦给我面试资格的原因)。


(三)专业知识储备。除了重要的作家作品外,阅读论著和论文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不是说读了某些论著、论文就一定会考,可只会背文学史常识或只凭借自己的文学感受力是远远不够的,读论著和论文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不对某一文学史“结论”亦步亦趋,而是有所反思、与前人“对话”。


文学史著作方面:《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陈思和)是必读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和《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也很经典,另外可以读一读自己心仪学校使用的教材,比如南大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董健等)。


论著方面我觉得要兼顾个人兴趣与其他重要论著。比如我关注鲁迅研究,所以读了钱理群(北大)、汪晖(清华)、郜元宝(复旦)、王彬彬(南大)、王晓明(华东师大),以及一些海外学者(竹内好、夏氏兄弟、李欧梵等)的论文和论著,个人最欣赏的是竹内好、夏济安、钱理群、郜元宝的研究;关注沈从文研究,则不能错过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金介甫《沈从文传》、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复旦大学张新颖老师近些年的沈从文研究也非常棒,推荐《沈从文的前半生》和《沈从文九讲》。


其他论著浩如烟海,不一一列举。《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非常实用,隆重推荐。


论著没时间读或者想要进一步思考的话可以在知网搜一下相关论文,另外也推荐几本经典论文集:刘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这本书很好用,有脉络梳理和解析),《<文学评论>六十年纪念文选》,还有就是王晓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和《批评空间的开创》(这些书基本上我校图书馆都是找得到的)。


八十年代以来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重写文学史”、“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等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可以多搜一些相关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解,不要单方面地赞成或反对。


此外也推荐读一些申请学校老师的论文,查缺补漏。准备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没有人可以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有时候扬长避短,在感兴趣的领域深挖或许比填补式的学习更重要。


(四)最后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面试技巧和心态问题。从我遇到的情况来看,这几个月大家的心态或多或少都会崩几次,这都是很正常的,不要执着于成败,过去了就好。有时觉得保研就像鲁迅先生的“反抗绝望”,除了大胆地正视它以外别无他法。至于面试技巧、说话时的逻辑等问题,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2019年9月24日摄于上海虹口公园鲁迅墓)


四.“多余”的抒情


应老师要求写了这篇保研的经历,其实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为这几个月“还非空虚”的生命“立此存照”。


2016年走进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园时,我还是一个对文学几乎一窍不通、茫然置身于大城市中的乡下孩子,读得最多的是《窗边的小豆豆》、《芒果猫》这样儿童文学作品(我对它们依然还爱着)。犹记大一时那个的自己,不论是“鲁郭茅巴老曹”、莫言、余华、还是加缪、卡夫卡、卡尔维诺,我一律不懂,有的连听都没听说过。踏入图书馆就好似误闯黑暗森林,最早借阅的书是《封神演义》和当代通俗小说《韩信》。


又想起大一下学期第一次通读完《呐喊》和《彷徨》的自己,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墙壁默默无语,心上像是压着一块黑洞般的大石头,沉重得透不过气来。想起沈从文笔下的长河与船夫、高山与落日,那日子永远也回不去。前段时间刚读完《三体3》,面对无尽的时间与空间,深感个体生命的无限渺小,人类的卑劣与崇高、希冀与恐惧……


不论如何,路总在前方吧?我这样问自己,旋即又怀疑。


“竹内好抵抗霸权话语的重心在于批判日本的‘优等生’文化,因为这种文化传统让日本人不惯于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惯于体会种种学问、艺术等本身的优美伟大,而只知道以学到‘最好的’东西、得到最高的褒奖为荣,而从另一面来说,也就是无端地以任何‘错误’与‘失败’为耻。”


八月准备保研的过程中,我在一篇论文里读到这句总也忘不了的话。我不禁汗颜,这种恶劣的优等生心态,不正是我自己的真实写照么?鲁迅的文学与生命,以及竹内好的论述,不正是这个优等生社会的一面镜子么?


时至今日,我是无话可说的,我自己的灵魂中也带有太多的“毒气和鬼气”。“在自我挣扎自我否定中建立自己的真正历史中的主体”,这种“赎罪”、“回心”的态度,恐怕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吧。


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再次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家人、老师和朋友们。同时感谢共赴南大的妍晏、梓源、慧欣和老宓,感谢一起入川、同嗟“蜀道之难”的妍晏和嗣男,感谢一同被复旦暴打却“我心依旧”的梓源。特别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杨晓帆老师、14级的唐媛媛学姐以及15级的邢可欣学姐给我的帮助!


(2019年10月19日记于武昌桂子山)

                                              图文:曾笏煊
 排版:韩林妍

往期相关推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文学院2019军运会志愿者行前慰问动员大会

情系桂子人与树,品读文化山与河——《桂子山上的树》新书分享会举行

快讯 | 文学院1985级校友聚会:校友徐莉女士捐资设立“益利乐生”奖教学金

你想要的春夏秋冬,武汉一天就能拥有!


点在看,一起聆听保研小技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