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十五期“师说”——从高考试题的现状反思学习评价

永远陪伴你的阿文 华师文院 2021-03-17

郑桂华老师认为如何实现基础教育阶段的育人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高考测评的导向,所以本次讲座郑老师主要通过例举分析高考试题为大家分享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考试变革。

    

郑老师与同学们分享经验


1

测评什么:学科内容、育人取向


这些年语文试卷中有些题目从选考变成了必考,这实际上体现了育人导向的偏转。比如为了追求准确率和得分率,有些省份应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择比率达到了90%以上,而那些答题模板并不固定的文学文本阅读则遭到了考生们的冷遇,这和我们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不符合的。因此,高考答题模式的结构做了一些调整,把文学文本阅读纳入到了必考的模块。


2

怎么测评:测试框架与试题


出题人曾经在高考题中出过小诗仿写题,这种题考察聚焦的核心素养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仿写的关键在于意象,包括意象的数量,密度,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意象的独特性。仿写试题的难度也取决于这四者的难度总和。通过比对浙江卷13年和14年的仿写试题,我们可以得知,14年的仿写试题中,意象的关联性要更弱,试题的难度性更强,但是赋分却更少。按一般规律,试题的赋分情况和试题的思考量,阅读量和书写量是呈正相关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高考试题命题还要考虑另一个重要要素,即权重,这又与去年考生们作答仿写题的情况紧密相关。


所以,哪怕是同一种类型的考题和相似的考卷,大的考察方向相同,但是内部的测量标准却有细微的差别。这反映了高考发展的大趋势,高考命题已经越来越远离琐碎化套路化的模板答题,现在命题的考察对象都十分精准细致。


3

效果如何: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要把握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就必须把连续年份和不同地区的考卷综合比对,才能得出高考指挥的语文。2006年的浙江试题文学文化常识只靠死记硬背就能得分,15年一到类似的文化常识题,却只能靠分析文本才能获得分数。类似的情况也在上海卷中出现。出题不再考低阶的思维定式,而更注重高阶的运用能力。高考不再需要你一味的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命题人所给的例子来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


4

测量目标的依据:足够的专业自觉


对此,应思考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考试题测试目标


更注重学科育人价值,不考概念,公式化,套路化的东西,这是国家的考试变革的趋势。


考修辞手法,“表现了、突出了、生动形象”,这些都是套话。学生必须要对文本有精准的理解。比如,“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如果我们只是答:“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的特点”,这就是套话。一定要写出它真正的特点——“多,细,密,柔,闪亮”。再比如,荷塘月色。喻体的数量有三个: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从喻体的独特性讲,一般来说,人比物更独特;从关联性上,人的关联性更好。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必备知识。


整个命题教学如何发掘自觉性,到底要测什么才符合我今年对学生的期待,这是命题人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二)测量目标的认知维度与知识内容关系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分析、鉴赏考的不再是记忆的缔结思维,而是分析鉴赏的高阶思维更大的思维容量,所以,首先要考虑选文的难度。今天上午张老师选了很多经典性文章,比如《红楼梦》《祝福》,这是有意地选择代表性比较高同时难度也很大的篇目。比如《林黛玉进贾府》选了两处:一处贾母问黛玉读了什么书,另外一个是宝玉问黛玉。这个难度是需要的,因为用一个人面对两个不同人的同一个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个就能看出黛玉的性格。语意是显还是隐?语意很丰富,深藏其中需要琢磨才能发现的,那就是有难度的文本。


另外,要考虑语言文字的表达的习惯。比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叫天子旁边有个括号写云雀。怕读者不知叫天子是什么?这是地域文化的特点。鲁迅在那个场合下使用叫天子,更能体现特殊的家乡记忆。所以语言上选择运用方言还是更加公共性的表达,涉及到背景知识生活经验。


(三)选文(考材)的难度


考材、选文的难度,相关因素有很多。代词的多少、文本的长短都影响文本难度。我国对于阅读能力的分级和文本的难度都有很多研究。试题命制的专业性将会越来越强,试题的难度与权重要形成一致性。而难度包括书写量,阅读量和思维容量等多个方面。阅读理解会更多的指向思维和阅读。


所以大家观察刚才的高考题,会发现高考变得越来越难。如果想更清楚的了解高考发展的脉络,我建议大家认真思修阅读2017版的课程标准里面的学业质量水平,这个代表了我们的思考之一。我们的教学怎样去注重学生的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让学生找到独特性关联性,然后在数量和密度上有意识有自觉的去做,这是我在总结多人研究成果后得出的一剂良方。


(四)赋分与试题的难度及权重的匹配程度


上海一直走在全国教育的前列。1999年上海试卷考了修辞手法里的本体对应的喻体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赋分很高。2009年两段中的两句修辞手法分析,数量增多,关联性减弱。2013年考察四个字表达效果分析。


同学们认真听讲



由此看出,所有测试是有目的的。1999年是上海知识技能时代,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2009年上海进入二期课改,特别强调“整体素养”,知识概念逐渐淡化,能力意义更加凸显;2013年为了避开原来题型特点针对招数和答题模板套路,也为了应对“教”的现实,尤其是背文言词语规定得分点,记忆区分度低,实际效果差。思维发展、语言建构、审美鉴赏与创造融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向国家“立德树人”方针。不能只是以知识技能做一个利己主义者,而是应该要有责任意识,有担当,有家国情怀。


我们要用理解的结构化系统化的学科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语文让生活越来越流畅。我们要做一个语文生活上的钻研者,自觉地改进语文生活意识。


郑老师说:“我所高度认可的语文课,是能够让孩子的心弦被拨动的,可以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共鸣,让他们在未来有更多的精神力量,文字的背后就是人。你说什么样的人,就可以反映出你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学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不是让我们更会听、更会说、更会读、更会写,而是要激发足够的生命的力量和精神的品质。所以我们要对高考的变革持乐观态度。当我们持乐观态度时,意味着我们对于学科的钻研要更深入。我真心地祝福大家一起努力,让语文变得更有魅力。”


排版:席一鸣

图片:程月

文字编辑:师范生训测部


往期精选推送


第二十三期师说——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师的挑战与应对


第二十二期师说——语文课程的大视野


寓教于乐,教学相长——高级教师黄敏做客第二十一期“师说”



点在看,一起探索高考题背后的奥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