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杂志, 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2017-11-03 菁kids 菁kids

《菁kids》的十一月刊到了,这是很特殊的一期


在得到为《菁kids》写稿的机会时,我的心情其实很复杂。我向来喜欢写作,对新闻和媒体也非常感兴趣。因此,能为这个刊物供稿令我兴奋不已。但是同时,我也不由地感到难以胜任。作为一个正在努力完成IB课程的十二年级学生,我手上的事情数不胜数,学校作业、课外活动、校刊制作、Extended Essay、大学申请……工作量可想而知!


然而,我依然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挑战。由于《菁kids》拥有广泛的受众和读者群,能在这个杂志里发出我的声音,与北京的读者分享我的观点,是件很让人兴奋的事。我知道我的读者会是老师、家长,甚至还有家长的家长。最重要的是,我深知我的读者中有和我一样的同学们。我们都精神紧绷、压力巨大、精疲力尽……我们都在经历着同样的事情,所以我想把自己生活的点滴与同学们分享,所有与我协同完成这期《菁kids》的同学们也分享了他们自己的经历,通过这期杂志,我们把每个人独特的故事讲述出来。


过去的一个多月,我都在忙碌中安排采访、赶写文章,抢在截止日期前交稿。现在,这期杂志终于能献给各位了。希望大家喜欢我们的故事,也希望阅读这期的同学们会有认同感。

——Alinnah 乔姝瑜,北京京西学校


成为《菁kids》小记者的这段日子很特殊。我不仅结识了新的朋友,学习了杂志制作的专业知识,我还有了一种奇妙的感受——我仿佛真的像一名记者一般,肩上背负起了许多责任,却乐在其中。这次经历让我有了一种提前体验一下“社会人”的感受。

当然了,承担责任有时也没有那么好玩:当你面对编辑们的催稿邮件,却发现你还没有写完一篇文章的时候;当你在一周内有三个考试,但你还是要写完两篇2000字的稿子的时候;在受访人连连推迟采访日期,而你的截稿日期将近的时候……这份责任就变得越发沉重了。然而,正是这份压力让我加强了工作责任感,改掉了我的拖延症(算是吧),也让我体会到了在这个社会上成长的不容易。所以,谢谢《菁kids》带给了我如此宝贵的经验,也希望大家喜欢我们的故事。

——Allen 王浩,北京京西国际学校


这次与《菁kids》合作是蛮特殊的一次,因为ISB学通社是给报纸写文章的,因而写作风格、写作内容和语气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整个杂志制作过程中,我有了很多收获,同时也有很多困难和烦恼。每次看到编辑催稿的微信时,我的心头就一颤!因为这次ISB包揽了许多的文章,所以写作任务很繁重,而每一次文章都需要来来回回进行修改。因为我是社长,所以我需要在两边跟社员和编辑进行沟通,光是这个过程就相当繁杂麻烦。但是总体来说,我学到了很多,能够参与这一次的杂志是我的荣幸 ,也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

——Michael 徐麦克,北京顺义国际学校


这刊杂志相当有意义,因为参与其中的各位同学代表着各自的学校,但归根结底都是代表着学生媒体人在发声。写了这么久其他人,终于有一次机会写写自己,我还是有点不习惯。其实,我也是在这期杂志策划时才发现,此前我们对自己社团的关注甚少。而我也是在写完BCIS Editorial的那篇文章,需要找配图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的图片库里什么内容都有,唯独没有我们自己的照片,最后给的照片还是现拍出来的。不过,我认为这可能就是我们记者存在的方式吧,作为信息的载体,本来也不应大谈荣耀。


这样一来,这期《菁kids》给“学生记者”这个角色一次自我阐述的机会就显得更加意味深长了。我希望各位读者在品读这期杂志时,可以读出我代表的团队——BCIS Editorial,以及各其他学生媒体人的声音。在我看来,所有学生媒体人都应以此身份为傲。

——Frank 赵颖一,北京乐成国际学校


少年的心思中,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但这些想法往往只能缥缈地存在于脑海里,无法展现出来。而《菁kids》给了我们一个舞台,一个自由地去展现自身的舞台,透过稚嫩的文笔,在数个日夜中笔走龙蛇,我们将少年轻狂化为思想,将青葱岁月说惆怅的种种化作凝实的文字,像初次飞翔的雏鹰一般,在六十页这样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空间上,自由翱翔。就如同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所说的,“要说真心话,就要直截了当的说!要砍就要用力砍!”

——Augusta 徐坚单,北京爱迪学校


“大人说话呢,你个孩子插什么嘴”、“你还小什么都还不懂”,这种概念想必每个人都经历或者听说过。一直以来,做为孩子的我渴望通过媒体来转播我们“小孩子”想说的话,让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来听一听“孩子”的心声。而在这个月,我有幸参与了《菁kids》杂志的策划和撰写工作,编辑们认真地听取了我们的想法。所以,这期杂志里不仅夹杂着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新闻趣事,也包含着大家平时可能触及不到的敏感话题,希望通过这个窗口给人们做出一些知识的普及,继而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我们参与的初衷。


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我们的成果终于汇成了这本的杂志。从开会面议论题,到各校后期的工作分配和专题写作,再到最后拍摄的整体过程,让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也有了难忘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希望可以通过这期杂志,让家长们深度地去了解我们做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里面包含的各种压力和乐趣。最后,感谢《菁kids》主编的指点和耐心,同时感谢所有参与这期杂志撰写的学生们,大家辛苦了!

——Zane 齐梓安,北京顺义国际学校


这期杂志与往常不同。因为我们真正成为了杂志的制作者,编辑们让我们自己决定话题和采访对象,从策划、采访、拍摄到写作完整地完成每一个故事。九月初,我们就开始了杂志的制作计划,转眼间一个半月过去了,暮然回首,其中的跌宕起伏都是最真实、最值得回忆和学习的地方。


这次担任记者让我受益良多,希望读者能够享受这期杂志。最后,感谢《菁kids》编辑团队的耐心指导,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

——Hannah 南吉,北京乐成国际学校



2017 11月刊 《我们是校园记者》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做杂志,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封面故事|

我们的时代, 写我们的故事

Inkblot, 我的创意团队

“道不同, 志相投”

文学社, 与你共成长

新时代的校园媒体

|热门话题|

改变成就未来

申请季,准毕业生们在想什么?

我眼中的电子竞技

|学无止境|

学校里的造梦工厂

奔跑吧, 斯巴达勇士!

对“我”的思考

梦想的力量

一个有关写作的间隔年始末

|父母社区|

校园时尚:校服好还是私服好?

|专栏|

美国的公立小学有何不同?

你是愤怒的年轻人吗?

我为什么把大女儿送去寄宿,把小女儿留在家

|旅行的意义|

在拉乌尼翁冲浪

与《国家地理杂志》的古巴之行


本文原载于菁kids 11月刊《我们是校园记者》,印刷版于2017年11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订阅杂志。

菁kidswww.jingkids.com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或访问 jingkids.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