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乐成国际学校的主流学生媒体
BCIS Editorial是北京乐成国际学校的主流学生媒体,也是BCIS目前最大的学生组织,拥有60余名成员。该媒体主要以微信公众账号的形式对外发布信息,为乐成的师生及家长提供校内外多媒体信息。
文|赵颖一 编辑|曹新星
图|BCIS Editorial提供
2015年,在BCIS的一间小教室里,我们的社团成立了。
最初成立社团时,我们只有9个人,是作为一个学生杂志的编写团队成立的。在2016年3月左右,我们做了一次整改,将定位从学生杂志编辑团队改为了学生媒体平台运营团队,把主要业务转移到了微信平台上。同时,社团还进行了扩招,逐步纳入数十名各年级学生。2017年春天,我们成为了全校人数最多的社团,还有了自己的会议室。
目前,BCIS Editorial业务涵盖了校园新闻、时事评论、教师采访等内容,虽然形式分散,但我们一直把持着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通过媒体,将全校各个团体、学生、老师及家长互联起来,使学校动态更加透明,各方观点更加触手可及。
目前,BCIS Editorial由六个部门组成:管理委员会、新闻部、翻译部、摄影部、平面设计部和视频部。一篇推文的创作必须经过所有部门,通常流程如下:文章先由新闻部编辑,再经过翻译组翻译成中文、英文或韩文,配以摄影组的照片或视频组的视频,最后经管委会校对后,发送到微信公众平台。由于社团人员很多,很难由一个单一的管理组管理,所以我们参考企业管理框架,设计采用了这个部门分级结构。
我们的每个部门都会设置一个或多个组长,管理委员会主要与这些组长沟通。虽然这样会造成决策人员与一般社员的接触机会少了许多,但管理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在这个框架下,各部门也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例如,人数最少的翻译组逐渐发展成为了凝聚力最高的部门。自翻译组成立之时起,Diana Dong就担任该部门组长,对于她的团队,她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很多人觉得翻译就是翻译,但不同的人翻译出来的作品也有各自的风格。带组员就像带孩子,看着他们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我就觉得特别开心、特别自豪。”
我在社团创立的时候便加入了进来,最开始在里面做翻译工作。2016年秋天,我进入了管理团队,也就是第一届管理委员会(The Board)。管理这个社团比最开始想象的要困难很多,光是人数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作为全校最大的学生组织,BCIS Editorial总社员的人数比一整个年级的人数都要多!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可能像创社初期那样,给予所有社员充分关注,除了分级管理没有什么选择。
管理制度既然是按企业管理的模式设计出来的 ,就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毕竟我们不盈利,更没有工资给社员。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求他们完成各种任务,就必然需要给他们提供金钱以外的动力。我们参照其他企业,尝试过表彰、设立员工奖项、评分等各种方式来提高社员积极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响,但这部分还在摸索。我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长期给他们提供动力的模式,提高团队整体凝聚力和办事效率。
上一届的学长升学后,我们今年就组建了第二届的管委会,迎进了一部分11年级的新社员。目前,我依然还在管理这个社团,但尽量少的参与决策,让下面几届的学生能逐渐掌握整体局面,这样整个社团也能接力下去。
今年过后,包括我在内的又一部分初创成员要毕业了,新一届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将是第一届不包含创始成员的管理团队。Hannah Nan是当下管委会成员之一,明年她依然会留在BCIS Editorial,并会组建第三届管委会,接力社团的管理工作。
“我希望明年我们在保持现状的情况下,再尝试一些从前没有的内容,”Hannah表示,“人员方面,团队中肯定会有很多新面孔,领导也好、社员也好。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依然是找到我们(社团)自己的声音,给其他人发声的机会,并尽力运用它们。明年也是我在Editorial的最后一年了,我也希望在这一年里能启发更多年轻的社员,把火炬传递下去,也帮他们维持住这个学生组织的辉煌。”
的确,今年BCIS Editorial的主要任务将是把交接工作办好,保证后面管理团队和社员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保持原有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努力继续创新,同时引领新的媒体形式、新的平台、新的模式一步步走向最初的愿景,成为一个真正的、让每人都能发声的公共平台。最后,虽然BCIS Editorial的未来充满未知,但我坚信该社团前面的路是光明的,也祝愿其未来能够延续应有的光辉。
赵颖一
北京乐成国际学校12年级学生,BCIS Editorial社团主要负责人。
『end』
2017年11月刊《我们是校园记者》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做杂志,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封面故事|
我们的时代, 写我们的故事
Inkblot, 我的创意团队“道不同, 志相投”文学社, 与你共成长新时代的校园媒体|热门话题|
改变成就未来
|学无止境|
梦想的力量
|父母社区|
校园时尚:校服好还是私服好?
|专栏|
本文原载于菁kids 11月刊《我们是校园记者》,印刷版已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订阅杂志。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或访问 jing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