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会提问,是跑赢AI的秘诀吗?

阿褚 菁kids北京 2019-04-02



采、文|阿褚  编|曹新星  图|Uni You


“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孩子在读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影、或者听了一个新闻之后,有没有动力和能力问出好的问题。这不仅关乎质疑精神,更意味着这个孩子能否通过问题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


儿童思维网络课程“雪球帮”的创始人米高说。


米高
“雪球帮深度学习法”发明者,儿童思维网络课程“雪球帮”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就职麦肯锡公司,著有儿童思维领域畅销书《雪球帮:世界为什么是今天这样的》。


在他看来,孩子需要养成的思维方式是“不要轻易满足于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要一直问下去,直到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样的思维方式是需要“刻意练习”的。这样的练习,家长在家庭中就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学会提问很重要?


“如果你是一家知名药企的老板,现在要为一款耗时15年研发出的‘老年痴呆’原研药定价。你打算怎么办?”在电影《我不是药神》风靡全网的时候,米高问10岁的儿子Max。


作为海量且高效读书的清华理工男,米高和Max这样的问答对话,在Max不到六岁时就开始了。后来,有更多孩子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加入到这场深度思考的游戏中。在这些对话的基础上,米高编写了引导孩子深度思考的儿童思维畅销书《雪球帮:世界为什么是今天这样的?》。


世界知名的发明家和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拥有20年的精确预测纪录,他预测人类在21世纪取得的进步将是20世纪的200倍。科技将以非线性的速度高速发展,人类的体力劳动会越来越多地由机器取代,人工智能已经在接手原本属于人类的脑力工作,那么未来人类还能做什么?


人类的价值在于创新。”米高说,“当机器和AI帮助人类节省出大量时间之后,人类就有条件更加专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是人类的未来。如果只会死记硬背,现在就输给一台智能手机了。"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可以跑赢AI的大脑呢?米高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从学会提问开始,练习深度思考。问问题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问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中指出,我们的大脑有两套系统,分别为“直觉大脑”和“思考大脑”,高效的学习和思考都是由“思考大脑”完成的。


“但大脑的天性是懒惰的,因为即使处于不思考的状态,占成年人体重2%的大脑也会消耗我们整个身体20%的能量,所以大脑会自动优化效能,有意无意地偷懒省力。我们经常下意识在使用的,其实是‘直觉大脑’。但学习却是需要‘思考大脑’的,所以我们需要找到启动思考大脑的诀窍。主动提问,就是这个诀窍。”米高说。


所有父母都领教过小孩无穷无尽的好奇心。每个孩子在2-5岁期间大概会提4万个问题,平均每天27个问题。2-3岁的问题集中于“是什么”,4-5岁的问题集中于“为什么”,这意味着孩子开始试图探寻事物背后的原因。


“提问就是把好奇心转化成为一个特定的方向,当孩子提问的时候,他自然就开启了‘思考大脑’模式,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米高说,“人类大脑有一个‘奖励中心’分泌多巴胺,多巴胺的本质是让人对一件事产生渴望。主动学习可以刺激大脑生成多巴胺,被动学习却不能。主动学习会让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所发现,从而渴望再次发现。”


根据美国“好问题学院”的调查数据,孩子提问的能力在3-5岁后开始下降,在10岁之后更是一路下滑。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恐怕是源于成年人对“提问”这件事的误解和忽视——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很多家长会失去鼓励和陪同寻找答案的耐心;在学校里,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主流学习方式,也是渐渐杀死孩子提问能力的主因。


在谈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学会提问之前,家长们首先要注意的应该是,怎样不杀死孩子主动提问的好奇心!如果失去了主动提问的好奇心,孩子最大的损失就是失去了很多主动开启“思考大脑”去深度学习的机会。




//怎样用提问来深度学习?

“家长要尊重孩子,当打算跟孩子讨论一个话题时,整个过程应尽量以孩子主动提问来驱动,并以孩子们的总结教授结束。为了这个过程圆满实现,家长应该事先通过查询资料等途径做一些功课,才能更好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从而引导孩子进一步深入地问问题。”米高说,“没准备好答案也没关系,可以和孩子一起查。”


关于原研药的定价问题,米高也问过课上的一组孩子。在了解了大概的故事背景以及仿制药的生产成本之后,其中一个孩子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问:“为什么原研药不能卖得像仿制药一样便宜?”另一个孩子则问:“原研药是怎么研发出来的?发明一种药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在孩子提出的问题中发现‘好问题’,即‘可以将分析引向深入的问题’。针对上面两个问题,我给出了一些信息作为回答。这样他们才能问出更深一层的问题。”米高说。


米高给出的信息让孩子们理解到:一款新药的发明,需要经历“发现、准备、临床试验、药监局审核、量产、上市后监测”等数个阶段,研发过程可能需要耗时10-15年。发明一款新药的标准是要通过药监局的批准,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小。


马上就有孩子在米高的解答基础上提问了:“怎么才能证明一个药有效,而且副作用低?”


“经过大量科学验证。”


“那怎么才能完成科学实验?”


“要有科学家,要做大量基础研究,要花费很多钱。”


“花这么多钱做研究,怎么才能保证收回投资呢?”


“原研药药企享受20年专利保护。”


当信息分享的差不多时,米高问孩子们:“如果你是国王,想救更多的人,你有权力解除原研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一旦解除保护,价格便宜的仿制药就可以进入市场,你会选择实行知识产权保护还是解除?”


大部分的孩子都回答“解除”,因为要救人,让更多的人吃得起药。


但也有孩子说:“如果没有专利保护,就没人肯研发新药了,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仿制药了。而如果给予药企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期,保护期之后,就会有更多人在未来从新药中获益,也会一直有药企愿意研发新药,提升人类的医学水平。”


“在这个过程里,孩子们最终发现了创新的代价和价值。”米高说。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练习提问”?


当下全球的主流教育体系依旧沿袭了工业革命后形成的学校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套培养人才的教育标准放在今天,已经完全不适应时代了。


那么,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什么样?了解了21世纪学习的核心要素后,我们发现,其实每个家长是孩子最适合的老师,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尝试引导孩子


一、鼓励孩子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提问


首先,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提问,并引导他在找到答案后继续提问,把提问作为一个抽丝剥茧的工具,最终了解表象背后的秘密。


在这样的学习状态里,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从表象开始,一路问“为什么”,在得到答案后,继续在此基础上提问。这样层层研究、追问之后,孩子有很大几率会进入到我们称之为“心流”的理想学习状态中,即专注、深入、高效。


米高举了自己与儿子Max共同探寻“植物开花背后的秘密”的例子。


Max从“为什么植物要开花”问起,在得到“因为植物要吸引昆虫和鸟类传粉”的答案后继续问下去,在了解到“开花是为了延续自己的基因”后也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追问“为什么动物不开花”“因为动物可以动,公熊可以去找母熊。”“为什么植物不能动?”“因为植物依靠太阳获得能量,能量非常少,而行动需要很多能量。所以,有的植物选择了通过开花、提供花蜜的方式请蜜蜂来帮忙。”在爸爸的引导下,他发现了植物和动物获取能量的不同。


“家长在引导孩子时要特别注意一点,珍惜并尊重‘傻问题’。”米高说,“比如‘动物为什么不开花’这样的问题,大一点的孩子就问不出来了,因为他觉得这是个傻问题,觉得‘动物就是不开花,没有为什么’。我们要让孩子摆脱“本来就是这样”的思维定式,勇于去探索那些大家都认为“本来就是这样”的领域。很多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发明,都是从这些‘傻问题’开始的。”



二、带着“教授他人”的目标学习


诺奖得主费曼曾说过:“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馈和复盘是非常重要的步骤。那么,个人在学习中怎样实现这个过程呢?把学到的东西教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小老师”不得不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和复盘。


“当孩子带着‘把这个知识教给别人’的目标去学习时,他不仅需要把知识理解透彻,还需要反复思考才能把问题给对方讲清楚。这个反复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反馈–调整–进步’的过程。而且,将知识传授他人会带来更高的成就感,也会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家长可以把孩子学习的目标设为教授其他小伙伴或者爸爸妈妈。每讨论过一次话题,我都会要求孩子把这节课我们讨论的问题整理成教案,作为小老师讲一遍,并录成视频分享。”米高接着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呈现出的学习状态令人惊讶,比如有位11岁的孩子讲概率,思路简明清晰,这就是孩子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下迸发的巨大能量。”


教授知识还能帮助孩子深入思考学习到的概念,进一步去理解原理。其实,很多重要的考试选拔的都是可以利用原理去解决未见过的问题的人才,所以学习目标应该是理解原理,并且能够用原理去解决难题。家长们要多鼓励孩子去分享自己发现的过程,而并非只是结果,发现的过程就是学习的方法。”米高补充道。



三、建立网状思维,成就学习的倍增效应


大脑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一个新的东西变成熟悉的东西。就像爬山,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相当于从半山腰出发,而如果不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就好像每次都从山脚下开始爬山。


这样的学习方式也称为“搭梯子”,即在熟悉的知识上搭梯子,接上新的知识,形成高度。这样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是一个网状思维,各个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不是散乱的点。在点状学习的状态下,孩子不太可能探究到原理这个层面,记忆知识都变得很困难。但如果你的学习习惯是建立联系,就会很轻松地掌握复杂的知识。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的是,让他们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家长要允许孩子发散式地问问题,并发现答案中的关联。


比如有一次,米高在和Max以及几位小伙伴一起探讨“沙尘暴背后的秘密”时,米高做了如下准备和引导:


孩子提问:“为什么会有沙尘暴?


答:“沙尘暴形成的条件有沙子、风和干燥的气候条件。”


“那为什么会有沙子?”


“降雨量少的地方会形成沙漠。”


“为什么有的地方降雨量少?降雨量是由什么形成的?”


“地表蒸发和暖流。”


“什么地方地表蒸发多?”


“南方,因为气温高。”


“什么地方有暖流?”


“太平洋暖流、印度洋暖流。”


“暖流为什么到不了西北?”


“中国的山脉走势挡住了暖流。”


这时,米高又分享了一张绘有中国400毫米降雨量分界线的地图,孩子们马上发现这条界线刚好与“森林和草原、沙漠的分界线”相吻合。于是继续提问:“为什么400毫米降雨量分界线以北只有一部分是沙尘暴?”


“因为山脉走势挡住了沙尘。”“为什么沙尘暴的分布和长城的路线那么像?”“降雨量分界线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相吻合,而长城的建造就是农耕民族为了将游牧民族抵御在外。”


米高说:“这样一通讨论下来,孩子们从‘沙尘暴’这个现象出发,延展到了地理气候和民族文化,这其中很多问题是发散性的,但这些问题和答案之间彼此有联系,将这些联系建立起来,就是网状思维。仅靠点状思维无法发现事物背后的原理,网状思维才可以。


经常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讨论,就是一种刻意练习,练习达到一定量,孩子们就掌握了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米高接着说,“如果家长们能够保持住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相信世界上还有很多秘密等待人类去探索、去发现,这就是探索者走向创新的开端。”


“未来是属于创新者的时代。”米高用一种毫无疑问的语气说,“培养孩子深度思考的能力就是在推动创新,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一定会改变世界。”


-end-


《科技进课堂》

菁kids北京 2018 10月刊


封面故事

21世纪学习离不开科技

敢于追梦,步履不停

科技进课堂,“里子”远大于“面子”

当虚拟照进现实

做个“小创客”

学会提问,是跑赢AI的秘诀吗

在网络中找到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专栏|在天文网课中看宇宙

|专栏|为什么要学习“古董”文学

|专栏|信息过载听网课

|旅行|扶老携幼”自驾欧洲

社区线上课程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

|校园|教育科技背后的热忱灵魂——专访北京市鼎石学校IT总监艾东

好玩在超体空间切换你的世界


本文原载于菁kids北京 10月刊《科技进课堂》,印刷版于2018年10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访问 jingkids.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