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猫想到育儿,当铲屎官和父母都不易
文|刘莹Beth 编辑|齐琰
图|unsplash.com
我家的猫咪眼看就要八岁了,按照网上的说法,猫咪七岁就进入了老年阶段,需要吃专门的老年猫粮,于是,我这个有点点强迫症、什么都要研究个透的白羊座麻麻又一次拉开了架势,开始研究猫粮。
哇!原来我家现在吃的皇家猫粮在猫奴们的心目中评分这么低!仅仅是个中档的品牌!高档品牌有美国、加拿大、英国进口的。再看看成分,有纯鲜肉的、有碎肉制成的、还有土豆为主的。总之,网络世界里,一百个猫奴有一百个说法,让我分分钟迷失在这纷杂的信息海洋当中。
网络搞不定,那就问身边养猫的朋友。
朋友们虽然也没有个统一的意见,但是,倒是齐刷刷的告诉我,皇家不好!然后继续向我推荐着各种高档品牌!无奈的我,最终选择了带上我家猫咪去到宠物医院做了个体检,顺便咨询一下专业人士的意见。
这次选猫粮事件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本是个生活上不太讲究的人,怎么现在为了给宠物换个粮也会这样的斤斤计较?
想来想去,我家的猫咪是和女儿一起长大的,原来,我已经不自觉地按照养孩子的方式在养猫了。
我们是如何养孩子的?孩子是自己亲生的,所以什么都想给他最好的。猫粮都这般的精挑细选,更何况给孩子的吃的、用的、玩儿的?
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怎么办?问周围的妈妈呀!看她们的朋友圈呀!
久而久之,就在无形中形成了爱比较、爱跟风的心理,别人怎么样,我也想怎么样。大家都说有机牛奶没有激素,我也买有机牛奶。朋友圈里看见有的妈妈晒安全的洗涤剂,我也跟着换。帝都的雾霾天没法出门,同学家长说净化器远远不如新风机,我就吭哧吭哧的研究三个多月,然后给家里安装了新风设备。
一方面,这些比较、跟风确实带来不少好处——我的生活更精致了。毕竟,在现在大环境不是很乐观的情况下,生活多一分精致确实意味着有可能多一分安全。只要在经济状况能承担的起的情况下,我倒是很乐意跟着周围的人做出这样的改变。
但是另一方面呢?比较其实是个挺危险的东西。看见别人家的猫每天上蹿下跳,我就会担心我家的不爱运动的大肥猫,是不是因为他天生骨骼不够强壮?他现在需不需要补补钙?它老不运动,以后还能不能成为一只长命老猫?跟风踩的坑就更不用说了,我家猫咪当初吃了同事推荐的肠道舒适猫粮,一直拉肚子,不光害了它,也苦了我这个铲屎官!
今年十一假期,我们没有安排任何旅游出行。赖在客厅的沙发里,晒着太阳,读到陶太的那篇《在家“孵着”,过个极简十一》时,还在暗自得意,自己原来足不出户也混在了时尚生活方式的最前沿!看朋友圈里各种晒旅游的九宫图,心里竟然一反常态的一丝的羡慕也没有。
但是,当看到那些晒孩子在手工作坊里认真的劳作,看到那些利用一周的假期把孩子送进各种营地、参加各种活动的信息时,心里又开始不再淡定了,不自觉比较的想法又开始从脑袋里跳了出来——别人家的孩子在(边玩边)学,自己的孩子却只是任他宅在家里“瞎玩”,真是极简到了极致!心里那种忐忑油然而生。
于是,赶紧掏出手机,把陶太的文章再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上一遍,心里似乎踏实了些许——原来没有非看不可的风景,没有非去不可的地方,没有非上不可的兴趣班!
这年头,跟着周围人的脚步,是永远忙不过来的。当妈的,有时候真的是要狠得下心,让自己“不负责任”一点点,让养娃的生活简单一点点。
简单,不光让娃在满满的日程中能喘口气、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主要是让妈妈们有机会把日子过得轻松一点,别每天像打仗一样,忙个不停。虽然我一直羡慕那些工作生活两手抓,两手都不误的妈妈,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是女强人、女汉子,也不是每个人都心甘情愿的这样忙,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被周围的人和环境逼迫着、推着,才这样一步步的走到今天。
那何不一咬牙、一跺脚,干脆别跟自己过不去,别跟孩子太较劲。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不就是因为和别的妈妈聊了天,得知了人家的孩子在学什么,看了别人朋友圈里晒出的别人家的孩子各种光鲜亮丽的一面,才产生了各种不淡定的、基于比较的想法吗?看了别人家孩子的画画作品,心里不自觉会想,我的孩子怎么画不了这么好?看了别人家孩子学舞蹈,心里不自觉会想我家小女生为什么不肯去学跳舞?
等等等等。
反正,我们的大脑就是个非黑即白的设定好的自动程序,别人好了,就是我不好!你说奇怪不奇怪?
我有一个朋友,每次看了她的朋友圈,我总会不自觉地羡慕女儿的上进、乖巧。钢琴弹的超流畅,上台表演什么的根本不在话下,摄影、画画,样样都是有板有眼的,最主要的是,给人感觉这些都是小朋友自发的爱好。直到有一天,和这个朋友见面聊天,在她的一声叹息中,才得知,原来她晒出来的都是美好的一面,不为人知的是母女间为了练琴而产生的各种摩擦和由此导致的不是很融洽亲子的关系。
原本还准备拉黑朋友圈的我突然一下释然了,以前总是看了就觉得“不爽”的朋友圈,其实展现出来的只是片面的别人家的生活,人家发就发了,谁让你看了,看了还多想,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还是那句话,都是乱比较惹的祸!
《Kids Nation》官方剧照
前两天,女儿的学校推荐她们看一部美国的纪录片《Kids Nation》,讲述的是把四十名8-15岁的孩子送到沙漠里的一座荒废了城镇里,让他们在那里通过协作与自力更生生活四十天,看最终有多少孩子可以成功坚持下来。其中年龄最小的Jimmy因为实在太想家,并且适应不了那里的艰苦环境,在第四天就主动提出要退出活动。
看到这里,我们大部分家长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怎么能这么早就放弃呢?你看看别的孩子都能坚持,怎么就他不能呢?”
但是,在纪录片里,主持人丝毫不吝啬言辞,真诚的赞美了Jimmy咬牙坚持了整整四天,并号召大家给Jimmy最热烈的掌声为他送行。如果我们只看到Jimmy的退出,拿他与别的孩子比较,继而批评他,那么,在这个年仅八岁的孩子心里,将会留下怎样的阴影?
有比较就会有伤害,这句话是永恒的真理。孩子需要的是鼓励,比较这种逆向的刺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产生自卑感。
再翻回头来看看我们这些当妈的,如果永远活在比较中,日子注定不会太好过。变被动为主动,看看生活会发生哪些改变。
所谓主动,首先抛弃非黑即白的自动思维模式——别人好=我不好,别人家孩子好=我家孩子不好——一种专门制造焦虑感的思维模式。
我的另一个朋友,大学就读于北大,她的校友群可谓是牛人+牛娃济济,大家不经意间的晒曾一度让她非常自卑、非常不舒服,但是当她慢慢的学会并能够做到改变自己的既有思维模式,她终于可以坦然面对这一切。现在的她,不光自己活得优雅知性,她的孩子也教育的恰到好处。
如何抛弃这种非黑即白的自动思维模式呢?当然是多看看“白”的一面,少看“黑”的一面了,也就是凡事多看好的一面。
对待自己,别老觉得自己哪儿哪儿没做好,不如别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谦卑的本性先暂时放到一边吧),多奖励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点。
对待孩子,更要多多看到他的闪光点,并真诚的告诉他,今天,他做了什么特别特别棒的事情。
虽然我们习惯了谦卑,从小被教育不要张扬,要多看到不足,但是,如果今天我们了解到,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原来能让我们看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那何不尝试着去练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呢?
所有的改变中,思维习惯的改变是最难的。成为了父母,也让我们看到更多的需求,应对这一切,真的不容易,先在心里夸奖一下自己所做的一切,然后鼓起勇气,学习做更好的自己。
最后再提一句我家猫咪,我已经不再纠结给它换什么猫粮,与其抱着手机天天比来比去,不如多给它些陪伴。此刻,它正靠在我身边呼呼睡大觉呢!对它来说,陪伴远比吃什么牌子的饼干重要得多。
-end-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访问 jing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