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属于申请季的舒缓剂:孩子的未来无法规划
文 | 竞波 图 | Rawpixel
将近年底,美国申请大学的截止日期也即将临近。
这是孩子们和家长们都很焦虑的时间。我家去年也经历过,确实不好过。这里先岔开话题。
在加州硅谷,我们有一对结识多年的忘年交,麦克夫妇。他们两个定期和我们聚会,麦太太还经常约我一起登山锻炼。她人都80岁了,爬起山来,比我走得都快。
他们在本地居住近50年,养大了三女一男共四个孩子。现在,孩子们的下一代也到了青春期。尽管空巢多年,但家里还是经常有孩子们来来往往,孩子的朋友们也喜欢来做客。
虽然年龄有差距,但我们在一起可以聊的话题很多,最主要的当然还是关于孩子。老人喜欢孩子,每次见面,他们都会仔细地问,大女儿如何,小女儿如何,有没有长高,在学校是否开心,有什么好玩儿的故事。
我很喜欢和他们聊家里的事。无论我讲什么,两位老人都微笑地听着,从来没有大惊小怪。他们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见过的孩子多了,你们的孩子绝对没有问题,不用担心。
麦克夫妇的四个孩子出生于同一个家庭,成长在同一个社区,从小学到高中,上的是同样的学校。但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人生轨迹也截然不同。
大女儿从小不爱学习,经常逃课,体育课是从来不上的。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孩子,麦太太当时没少费心,但说什么孩子也不听。后来孩子勉强高中毕业,进入一所社区大学。
没想到,就在这所社区大学里,孩子开始醒悟,用功读书,才第二年就转入竞争激烈的伯克利大学;本科毕业后念了硕士,在硅谷找到很好的工作,后来还自己创办公司。老人的大女婿也非常能干,俩人现在是事业成功,家庭美满。
而二女儿原是家里的优等生,一路成绩拔尖,顺利被理想大学录取,毕业后又收到硅谷顶尖高科技公司的聘书。不过,工作没有几年,她就决定追寻自己的心愿,放弃高薪工作搬到纽约,开始自由写作的作家生涯。10年间,她先后出版了几本书,但销量不算大,在经济上远远比不上当年在硅谷公司的收入。
我问麦太太,二女儿有没有后悔过,麦太太很兴奋地说,完全没有!女儿说,给我多少工资,也换不来这些年的经验。
轮到麦家唯一的儿子,两位老人讲到,他小时候在男孩中个子不高,哪个球队都进不去。后来发现,羽毛球对个头要求不严,个子小反而更灵活。于是他开始练习羽毛球,越打越好。到了高中,孩子长到1米9,再也没有人因为他个子小而欺负他了。
成年之后,男孩因工作搬到印度尼西亚,身背羽毛球拍下了飞机。来接他的当地同事惊喜万分,原来羽毛球是印尼国球。他以球交友,在印尼过得很快乐。
每次讲到这里,80多岁的两位老人都会总结说,孩子们的事,我们是无法预测的。他们在我们身边的十几年,我们只能照顾和陪伴。不要为任何事而焦虑,焦虑没有用。
故事和道理听完了,我回家看到孩子,还是忍不住唠叨,人生不可控,只能靠努力,将来进入好学校,才能打开更多的门。
这个习惯性思维很难改变。如果有一天,我被赋予能控制孩子一生的权力,估计唠叨才会停止。那时候,孩子要啥咱们就给啥。
可是,世界这么大,孩子怎么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
作为妈妈,我又如何知道孩子应该要什么呢?
我想要的,我想让孩子获得的,都被自己的经验和视野局限着。孩子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她们不断探索的一生很长。她们要经历的失败和成功,是我们有多大能力都无法挡住的。
随着孩子一年年长大,我越来越认同麦克夫妇的说法。
我当年花了很大力气想培养的,很多都被孩子们放弃了。而她们身上那些令人惊艳的亮点,完全不是我能按计划“教导”出来的。
我知道,如果一个道理反复讲,孩子会不爱听。但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说的一句话,会令孩子得到启发,从此记在心里,反复回味。或者当时没听懂,几年之后想起来,才恍然大悟。
这好比盲人摸象,我为着眼前孩子的某个行为而烦恼,但孩子的人生之路却被每一天的经历铺就着,通向我们看不到的远方。
在这个大学申请的关键时期,借用网络上一位父亲的话与家长们互勉:
让我们停止为孩子焦虑的几点建议:
- 学习如何做位更好的家长,知识会减少恐惧。
- 深呼吸,做冥想。
- 怀抱感恩之心。
-想象一下最糟糕的结果可能是什么,以及发生的概率有多大。由此你会意识到,脑子里因想象而引起的恐惧,大大超出实际情况。
- 社交网络上总有人发布坏信息,避免在网络上花太多时间。
- 每天运动,哪怕只是走路。
- 在小家庭之外建立朋友圈,分享心得,分担烦恼。
2019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JISE2019)
2019年2月23日、24日
北京嘉里大酒店
家庭报名通道即将启动
敬请持续关注菁kids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访问 jing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