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BC纪录片揭示被“低估”的父爱:爸爸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菁北京 菁kids北京 2022-10-14


Ad

精细育儿崛起的时代,教育孩子似乎成了妈妈们的主场,粗线条的爸爸们则略显"落寞",再加上男性群体普遍鲜于表达,也"不想解释",他们常常被低估和误解,不知不觉就变成了"退居幕后",而父亲的"生物学设定"却并非如此。
这周日就是父亲节了,让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重新理解"父亲"。


文、图/林琳

编辑/Yuan


小A最近喜欢上了自己睡一个房间,我很高兴,小A爸爸却有些难过。有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失落地说:“我想念儿子了。”


看着他思念睡在隔壁房间的儿子,却不敢过去怕破坏他走向独立,真是充满喜感,我忍不住笑他:“你怎么像妈妈一样,还分离焦虑啊?”


回想我们过去四年的育儿经历,小A爸爸对孩子的态度是发生了180度的变化。



在小A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小A爸爸都不知道如何照顾孩子,也很少感受到育儿的乐趣。随着小A表达能力的发展,父子俩的互动越来越多,他才慢慢找到感觉,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小A爸爸越带孩子,越爱孩子,越觉得陪伴孩子有乐趣。




现在是只要他有时间,就会安排和小A的亲子活动。他不仅能熟练照顾小A的衣食住行,还会经常带着儿子读书、运动、旅行,甚至专程去买菜做饭,就为了让儿子吃上几口他做的菜。


他出差刚走两天,小A就会对我说:“妈妈,我想爸爸了,想让爸爸抱抱。”爸爸的亲情投资回报立竿见影。



有时,我会悄悄观察爸爸带着小A读书,一边读一遍玩,一会扭打在一起,一会又抱在一起,爸爸看着小A 的眼神温柔而喜悦。这让我感到好奇,是什么让他发生了变化呢?


最近,我们从BBC纪录片《父亲的生物学意义》(Biology of Dads)里找到了答案。


当我们谈“天性”时,大家往往对“母爱”(Motherhood)非常熟悉,却对“父爱”(Fatherhood)知之甚少。从社会文化、媒体报道到政府政策,对“母爱”的重视和宣扬都远远超过“父爱”。


事实上,对“父爱”的神经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发现,认为妈妈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的观念,这种在全球文化中都根深蒂固的偏见,限制了我们对人类养育行为和儿童发展的理解。


爸爸如何影响孩子发展


*观看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2773463/

结合BBC的这部纪录片,谈几点爸爸如何影响孩子的发展:

1

婴儿在出生前就与爸爸建立了亲密联系,婴儿在妈妈子宫里时就能对爸爸的声音做出强烈反应。才出生4小时的婴儿,就能识别他们爸爸的声音。

2

爸爸玩得更“粗放”,喜欢“打闹”,教会孩子如何挑战极限和冒险。

3

爸爸更多使用成人语言而非儿童语言,这有助于孩子提升词汇量和智力能力。

4

孩子们倾向把妈妈当养育者,爸爸当游戏伙伴。

5

爸爸更愿意鼓励孩子竞争、独立和追求成功。

6

爸爸倾向于制定明确界限,教他们如何理解和接受成人世界的规则。

7

父爱缺失的女孩会比与爸爸关系好的女孩青春期提前6个月到一年,在青春期怀孕的概率是普通女孩的2.5倍。

8

爸爸对女儿择偶影响深远,女性会选择自己感觉舒适的男性以重温/躲避之前的父女关系。

9

爸爸塑造女儿的女性观,为“男人应如何对待她”提供模板。


Ad



男人成为爸爸

身体发生哪些变化


当女性成为妈妈后,雌激素、黄体酮和泌乳激素的水平在整个怀孕期间都会上升。孩子出生时,妈妈体内会大量释放催产素,这些激素都有助于妈妈与婴儿建立联系并想要照顾他们的婴儿。


漫长的自然选择又是如何帮助男人做好准备当爸爸呢?



1

 雌性激素被唤醒


首先,女人一旦怀孕,男人身上潜伏的雌性激素会被激发。


男人体内的泌乳素(Prolactin)会升高,导致他们出现头晕、疲乏、口味变化、容易饥饿等“妊娠”反应,甚至有的还会出现“孕吐”,被称为“拟娩综合征”。


泌乳素通常是和压力相关的,但是在准爸爸身上,它变成了一种育儿激素,帮助爸爸对妈妈怀孕生产的痛苦更有同情心,形成更适合养育孩子的行为。同时,泌乳素的升高还会抑制男人体内睾丸酮的分泌,减少攻击性的行为,让他们变得更加稳定、温柔。


与此同时,另一种激素,催产素(Oxytocin),也叫拥抱荷尔蒙,也在发挥作用。催产素是由肌肤接触产生的,会在伴侣和亲子之间产生很强的情感联系。妈妈分娩时,有爸爸在场陪伴安抚,会刺激妈妈分泌更多催产素,加快产程,而一位焦虑的爸爸可能会抑制妈妈分泌催产素,让产程变得漫长而艰难。


孩子出生后,和孩子的互动会让爸爸也产生大量催产素,它能够减少焦虑,激发平静、满足的情绪,给人带来安全感。


2015年美国一项研究证实,如果爸爸在婴儿时期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有肌肤的接触,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就会更加紧密。



2

 雄性激素被抑制


成为爸爸后,男人的标志性激素睾丸酮(Testosterone)会降低。


在动物世界里,高睾丸酮促发雄性中的暴力和竞争行为。BBC采访了一位睾丸酮如何支配男性行为方面的专家。


原来,大自然早就替男人设计好了。当有婴儿要诞生,没人想要一个有攻击性的男人在身边,因为睾丸酮水平高的男性承受挫折能力往往不高,他们会在婴儿啼哭时暴躁发脾气,甚至甩手离去。


所以,当男人成为爸爸时,他的身体就不再产生大量睾丸酮。产后,一个爸爸的睾丸酮水平将暴降三分之一。这意味着他们的身体不再那么男性化,这有助于他们成为更好的爸爸。


还有研究认为,新生儿的气味也会使睾丸酮水平降低。此时的爸爸们的男性激素处于青春期以来的最低水平,也是他们人生的最低点了。



3

 活跃的“一夫一妻”激素


还有一种激素在BBC的纪录片中没有谈到,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一种与一夫一妻制的长久关系形成有关的化学物质,在爸爸的大脑中也十分活跃。这种化学物质可以控制血压和体内液体的平衡。


在男人向爸爸转变的过程中,体内的血管加压素会持续上升,它会影响大脑,使男人对自己的配偶更有奉献精神。


同时,当血管加压素水平较高时,爸爸会对孩子更加关注,表现出更多的同理心。但是,目前科学界对这种激素如何影响人类行为还知之甚少。



爸爸带娃越多 

确实可能更爱带娃


爸爸的生物学基础帮助塑造了他们的育儿行为,那反过来呢?持续的育儿行为会给爸爸的大脑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来自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人类家詹姆斯·K·里林(James K Rilling)做过相关研究。


他发现,就像孕期激素作用于妈妈的大脑回路来促使她们照顾孩子一样,爸爸照顾孩子也可以改变他们的大脑,使其育儿回路对孩子更加敏感。


当爸爸与孩子接触时,它会激活中脑,一个充满多巴胺神经元的区域。爸爸的中脑越活跃,在照顾孩子方面就越投入。



这可能意味着,从孩子那里得到更多反馈的爸爸会更多地参与到照顾孩子的工作中或者也可能意味着,随着爸爸更多地参与其中,并与孩子形成更亲密的关系,他们会发现养育孩子更有回报。


来自哈佛大学(Havard University)的生物学家卡特琳·迪拉克(Catherine Dulac)和她的同事们发现,雌性小鼠和雄性小鼠在育儿时,大脑中的甘丙肽神经元会比较活跃。


虽然它们的性别不一样,但大脑中有完全相同比例的甘丙肽神经元被激活,并且显著高于未交配的小鼠。迪拉克认为,他们在小鼠身上发现的神经元群及相关回路,也会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人脑当中,同样用于调节育儿行为。


也许不久的未来,大脑科学的发展会在这个领域给我们带来更多关于“父爱”的惊喜。



爸爸,和妈妈一样

重要的养育者


父亲节始于111年前的美国。中国从19世纪40年代才开始兴起庆祝父亲节,如今这个节日越来越受欢迎,这显示出了中国的两性观念和养育文化的变化。


过去的中国家庭,爸爸被视为一家之主,管教孩子和养家糊口的人,而不是在家陪伴孩子的角色。


但是,随着女性参加工作的比例变大,生育率下降,如今的爸爸比他们的爸爸可以在家花费更多时间,同时也拥有更平等的性别观念,更希望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


2017年,中国首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发布,通过对2000户家庭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爸爸平均每周陪伴孩子10.6小时,妈妈是15.5小时。


对美国家庭的研究数据显示,从1965年到2011年,爸爸平均陪伴孩子的时间翻了三倍,从每周2.5小时增长到了8小时,而妈妈则是从每周10小时增长到了14小时。


不只是在中国和美国,西方和亚洲的诸多国家都出现了同样的发展趋势,爸爸的育儿时间虽然仍显著少于妈妈的,但是在过去大半个世纪里,他们投入的程度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变化。


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社会学家大卫·波普诺(David Popenoe)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爸爸不仅仅是家里的‘第二个成年人’。参与育儿的爸爸,尤其是生父,给孩子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他人无法比拟的。他们提供保护、经济支持和男性榜样。爸爸对孩子生活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正是‘截然不同的养育方式’。



<END>特别鸣谢:小水医生帮忙校对医学术语


Ad



活动预告


#2021菁kids毕业生峰会#即将开启!

京沪深三地最耀眼的国际化学校毕业生

将共抒灼见

就“学业规划/志趣发展/人际交往/大学申请”等话题

为学弟学妹们攒一份

最新鲜的“高中生活指北”


点击海报了解详情

👇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