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半月谈|走吧,回家

2017-01-16 陆舒扬 山东理工大学团委

最近看到全家福的推销,才想起距离上一张全家福已经十年了,比容颜的变化更具有冲击力的是人数的变化。

那一刹那突然的停顿,让我突然地想聊聊亲情

不久前旁听一个面试,主面老师对所有面试者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你为什么而来”,而是“你记得爷爷奶奶的生日吗”、“你背得出你爸爸妈妈的手机号吗”。旁听的我心里一惊,也默默问自己记得吗,所幸,我和当天所有的面试者都答上了这第一个问题。

遂想起高考前的一次年级大会,在闷热的体育馆里,我们手上攥着没写完的习题和没背出的古文争分夺秒,年级组长徐徐开口,却和我们算起了亲情账单——你们的爷爷奶奶现在可能是80岁,如果他们长命百岁,还有20年的时间,你们每周如果能有半天看望他们,实际交流算作1个小时,一年估算为50个小时,20年也不过1000个小时。而你们当中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每周1个小时呢,你们的爷爷奶奶中又有多少能等够20年呢?高考固然重要,但是也别忘了陪伴那些一直陪伴在你们身边的人。全场默然,我不知道每个人心里想起了谁,反正那次年级大会我没有写完习题、没有背完古文,一些住校的同学们抹完眼泪,默默给家里去了个看似不痛不痒的电话。

生活平顺的九零后聊亲情,隐约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似乎只有等到异乡佳节、遍插茱萸、两鬓上霜时才能酿出深情。但亲情不需要等啊,这算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与生俱来;但亲情经不起等啊,没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临。拜托,亲情其实是一件很可爱的事啊——是你包的特别丑的那只饺子、是你无力解释的“微笑”表情、是每逢佳节胖三斤的惆怅与幸福。

我觉得自己大概是在青春期过后才了解亲情的奥义的,再具体一点是18岁吧。18岁我们从高考中解放,精神紧绷的父亲母亲和你的分数和解,瞒了一整个高三的对象终于可以浮出水面。18岁我们开始离家求学,终于全家福被塞进钱包,熟悉的号码变成通讯录的星标,熟悉的头像输送来源源不断的鸡汤链接,我们满心欢喜地迎接大学新生活,他们也慢慢适应失去了重心的新生活。还没再见学生会的时候,出于工作的好奇我连看了几年友校的迎新视频《爸妈》,情节其实都差不太多,讲述父母将孩子送到大学的美好祝愿,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家庭,一样的真诚、一样的感动。

当然,我们这都算是幸运的大多数,记事以后成人以前的亲情里还没有生离死别的注脚,没经历突然的变故,不用撑过一夜的成长。

相比于很多异地求学的同学,我更幸运一些,离家的时间算是很少。但在那段不长的时间里,我最害怕的是接起电话以后突然的沉默,那仿佛在提醒我,当我追求所谓成长、所谓梦想的时候,错过了亲人的衰老。皱纹、白发,消瘦的脸颊、凹陷的眼窝,怎么会是一夜之间的事,它们积蓄了很多年岁,藏在被你敷衍的时光里,只是消息必须够突然、够遗憾,你才会认真凝视那张熟悉而陌生的脸庞,感到更突然、更遗憾。

文笔尚可最恨遇上悼词,我们总有很多巧妙的话语修饰死亡,但是当他们的点滴翻江倒海时,你我粗糙的笔触怎么描绘得开来。我们试图逃开那些触景生情的画面,但它们会在某个晚上,在放下酒杯、点上烟后扑面而来。我听过的很多情到深处的长篇大论,无一不是带着遗憾的回忆,主题大都是他们曾经这样、那样地影响了我的大半人生,而年轻的我总以为不过是平常。

小时候,亲情是爷爷奶奶偷偷塞一颗糖;离家时,亲情是父亲的背影母亲的目送;现在,亲情是游必有方,忧必不提。

我们生硬爱人,也生硬被爱。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亲情的依恋表达得克制而笨拙。把耐心、时间统统留给那些萍水相逢的一面之缘,不会定时给家里打电话,记着生日但从不准备礼物,出个远门也就一个转身还不带挥手,工作第一、朋友第一、爱情第一,总觉得“家”就在那儿,日子还长机会还有。听到“时间都去哪儿了”、“当你老了”也会有触动,只是往往长不过一首歌的时间,真想说什么话,到嘴边也不过是一句不带表情的“今天回家吃饭”。

又或许这种克制而笨拙也并不止我们,亲情似乎天生很难找到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有时候伟大,“对国家的忠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有时候倔强,“你必须都听我的”;有时候含蓄,“你好像很久没喊我‘爸爸’了噢”;有时候啰嗦,“你下次什么时候来”、“你什么时候放假”、“你下次什么时候来”……

可喜可贺,朋友圈占据我们的生活以后,除了和恋人过情人节、七夕节、5月21日、100天、1000天、周年之外,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也是一派热闹温馨的景象,倘若我们真的活得如朋友圈也好。但更希望当我们致敬别人家的“我们仨”时,也能照料属于自己的“我们仨”;当我们缅怀上帝收起了那束光时,也能珍惜我们周围尚被遗漏的光。

电影I Am Sam(我是山姆)里智力只有7岁的Sam爹吞吞吐吐地对小Lucy说“All you need is love(你只需要爱)”。科学把一切量化,心理学家研究说爱是触摸、运动和玩耍。因此,基因、血脉并没有穿越时空帮我们爱的能力,回馈我们小时候被拥抱、被摇晃、被陪伴的只有我们去拥抱、去摇晃、去陪伴。“子欲孝而亲不待”不过是在告诉我们,谁都超越不了时间,只希望不要被时间超越罢了

临着过年,和朋友聊起南北差异,你吃水饺我吃年糕,你有窗花我只贴“福”,但天南海北差别再大,“常回家看看”还是我们共同的春晚记忆。这场全国人民默契的回家,更是一种回归,拿起碗筷你的身份就简化为了“儿子”、“女儿”,饭桌上他的工作你的对象不过是一时的话茬,哪有比“团圆”更重要的事呢。

走吧,回家!不再需要和人争辩吃水饺还是年糕,元宵还是汤圆。

走吧,回家!认真凝视每一张脸庞,别因哪一道皱纹而害羞。

走吧,回家!用修炼整年的自拍技术拍一张全家福,也给岁月磨个皮。

走吧,回家!


更多精彩内容

作者 陆舒扬

编辑 | 王法

责任编辑 | 李林阳



↓ ↓ ↓ 你的点赞将督促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