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9月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又闻教授说胡话:做啄木鸟,别把树放倒


经常看到教授说胡话,这不,晚上又看到一个。

 

复旦大学一个叫张涛甫的教授,写了一篇题为《舆论监督的心事热的,请尊重“啄木鸟”》的文章发表在澎湃上谈舆论监督。开头说得都挺好,说着说着就开始说胡话了,尤其是文章结尾。

 

教授在文章结尾说,“媒体做舆论监督要做“啄木鸟”,不是要把树木放倒,而是要把树上的虫子啄出来,让树木健康、葱茏地生长。”

 

呵呵,还真是从没有听说啄木鸟能把树放倒的。如果一只啄木鸟停到一棵树上啄了几口能把树啄倒,那绝对不是啄木鸟的问题,肯定是树已经烂透了。这样烂透的树,一是该倒,而是即便啄木鸟不去啄,来一阵风也会吹到。

 

教授或许要辩白说,你一只啄木鸟紧盯着一棵树啄,不也有把好树啄倒的可能?我的教授先生啊,啄木鸟停在树上啄,是因为树有虫,没有虫子啄木鸟啄几口就走了。人家在树上啄的是虫子,是为了吃饱肚子,不是停在一棵没有虫子的树上长期啄着玩或者健身的。世上啄木鸟很多,这种没有虫而盯着一棵树不断啄的啄木鸟可能会有,但绝对是极少数极少数。

 

教授说“媒体做舆论监督要做“啄木鸟”,不要把树木放倒”,或许还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舆论监督只能做捉虫子的啄木鸟,不能扮演别的角色,比如不能干把树放倒的事情。


如果非要以树、啄木鸟和虫子做比喻,那在当下的现实里,官员就是树上的虫子,舆论监督作为啄木鸟啄的也就是虫子。放眼看下,目前的舆论监督哪个监督的不是虫子?老虎,那是武二的事。至于放到树的说法,呵呵,教授你若在课堂上这么教过学生做舆论监督,那我对您的敬仰真的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教授先生啊,如果媒体发现了一个官员严重贪腐或者某个部门弄权害民,不该去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来那该怎么办?替他粉饰?替他说好话?还是该假装没看到?


说回舆论监督吧。当下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不是监督太过,也不是监督太狠,而是监督不够、力度太弱。这一点,教授的文章前半部分也说得很清楚。

 

前几天我介绍了,七月份的时候山东省委鼓励山东省级媒体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但山东洪灾中山东省级媒体的表现乏善可陈,不说过人的表现,连一般的表现的没有。这两天,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们表现很棒,他们做了一个统计发现,从8月19日至8月25日间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以及《潍坊日报》一共发布有关洪水灾情的报道113篇,三家媒体的微博账号发布洪水灾情98条,总计211篇(条)洪水相关的文章。而在这211篇文章里,仅一篇将问题指向可能的人为责任,也仅有一篇质疑职能部门应对不恰当,而这篇报道的内容是质疑为何大雨天还有洒水车洒水的。

 

教授也举了这个例子,这个例子也是说明目前不是监督太狠太过而是监督太缺太弱。还没吃饱,就担心吃撑,还郑重其事地警告大家别得涨死,我觉得这属于是饿晕了的胡话。

 

教授还有一句胡话是这么说的,“那种只求快意恩仇的杀伤性舆论监督,也是要慎用的。”在心里明知当下不是监督太狠而是监督太弱的情况下,还写这种胡话,也是够糊涂的。

 

媒体的舆论监督如果对一个地方或者一个人造成了杀伤性的效果,或许有两个可能。

 

第一个可能,是媒体胡编乱造栽赃陷害。对这样的情况,我作为一个干了16年的媒体人,一项是力主严惩的。组织培养一个好干部不容易,舆论若随随便便栽赃陷害当然该严惩。这几年,被抓的传统媒体人、自媒体人已不少了,这一点真的不需要教授来操心。

 

第二个可能,是监督属实。如果监督属实,又具有杀伤性的效果,那只能说明问题非常严重。媒体如果不真实客观地呈现,故意弱化隐瞒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假新闻,是违背职业伦理的。所以,如果一个舆论监督实现了杀伤性的效果而没有失实,那该鼓励,不存在该不该慎用的问题。 


舆论监督偏软偏弱甚至太欠缺,此时明确地支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是一个身处高校的教授该说的话、该做的事,应该理直气壮地出来说,别总骑墙试图左右讨好而说些胡话。这做派,大概是有些坐在书斋里总想着迎合的教授的通病。


在我看来,舆论监督没有狠不狠之分,只有准不准之别。张教授若非要给自己的文章结个自己觉得正确的尾,那我好人为师教您一个结尾:舆论监督要狠,但是也要准。监督很好,但绝对不能写错,真实才最有力量。

 

201883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