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 | 1473 何以群学春?

2016-07-07 复旦社政团学联

相信

你和我们一样

最怕被问到的问题除了

“找对象没”

还有

“你专业是干嘛的”

“社会学是干嘛的”





我们就这个问题

询问了1473的几位同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11q1nnex&width=500&height=375&auto=0

改革何为?

谈起复旦社会学专业的改革,徐珂老师从书架上分别取出了2014级和2015级的社会学培养方案,逐个标注出来改革带来的变化。对比这些变化,徐珂老师指出近两年改革的重点是通识教育和大类课程的设置。


左:14级培养方案  右:15级培养方案


譬如,学校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新增开设的第四模块“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一组课程,充分展现出了有关社会科学的知识在通识教育中地位的提升。说到这儿,徐珂老师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此外,为了配合大类招生计划、落实大类培养方案,一些文理基础课转变成了大类课程。学校希望通过社科大类打通社政学院,国务学院,法学院,新闻学院,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将所有的社会科学类学科融入社会科学试验班的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就社会学专业的大类课程而言,最大的变化是经济学原理成为了必修课。这使得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的视野能更好地结合。

 

复旦社会学改革的滥觞在十年以前,大学分的高级研讨课程便是小有成效的改革标志。说到这,徐珂老师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学系14届毕业生在高级研讨课上的成果——《当代中国医生心态研究》。这是一本由四名学生和两位老师合力完成的著作,以医生群体的心态为主线,以经验研究为基础,深入地刻画出中国社会背景下医生群体的从业心态与思维模式。这也成功地将社会学系的本科生带入了更深层的研究领域,成果亦广受学界好评。




如今,复旦社会学系更是在教师团队上迎来了大换血的时代。新老教师交接,一批老教师相继退休,一批经过系统的社会学专业训练、有着海外名校留学经验的优秀新教师接稳了振兴社会学的接力棒(比如取得普渡大学社会学博士、统计学硕士学位的老师,取得杜克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的老师,取得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的老师等等),给复旦社会学带来了国际最前沿的思想。


谈及改革的初衷,徐珂老师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进入社会学。优秀的学生与老师发生思维的碰撞,社会学系才能更具生命力。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形成良性的循环。同时,社会学改革朝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向前进,从方法训练和理论学习两个方面展开。理论的学习必不可少,以古典社会学理论为轴心,向前学习西方社会思想史,向后学习当代社会学理论,形成一个理论轴线。同时,学生还要学习中国的社会思想史,以中国的视角解读中国社会。配合理论学习,学生对社会研究方法、基础数理知识(比如概率论、线性代数)的学习也需要加强,既要学会社会学的统计原理,也不能忽视了对质性研究的学习。徐珂老师对今后的改革充满了希望。

为什么是社会学

“徐珂老师的魅力太大了!”14级社会学系的李林达在被问及选择社会学的原因时脱口而出这句话。谈起当初的选择,李林达回忆到高中时就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所震撼,心里从此便埋下了一颗种子。在徐珂老师“社会学导论”的课程上,她得以再次研读这本《规训与惩罚》,这更使她和社会学产生了一种心灵上的契合。与此相比,她在原本满怀热情的“政治学原理”和“国际关系导论”课程上则难以找到这种直入人心的投缘感。因此,在分流时李林达毅然放弃了初进社会科学实验班时想进国际政治专业的意愿,随着自己的兴趣来到了1473社会学的大家庭。



金山廊下实践中的徐珂老师


除了李林达,徐珂老师的魅力还将哲学系的宫悦吸引到社会学。哲学专业的理论学习越来越艰涩,与宫悦的预期有很大差别,而徐珂老师“社会学导论”的课程却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于是,宫悦选择了从哲学的“围城”走进了社会学的“围城”。在电视媒体工作,是宫悦一直以来的理想,社会学更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更为具体的科学研究方式的学习对她今后想要从事的新闻行业也是大有裨益。当时填写完转专业信息的宫悦再也没有做过修改,只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更加明确了未来的人生方向。

 

而曾经懵懵懂懂最想进入行政管理专业以追求高薪高管生活的曾边弘,在大一下学期修了“法理学导论”课程后终于发现自己对于理论性课程无与伦比的热情。分流前,他向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们寻医问药,更新了自己对于几个专业的认识。其中社会学专业因其较为深厚的理论根基和同样良好的就业前景,最终获得了曾边宏的青睐。

文献迷思



在进入系统的社会学学习之前,大家多多少少地对这门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而不论是怀着怎样的想象进入社会学,同学们都真切感受到了课程设置的良苦用心。既有古典社会学、西方社会学思想史、当代社会学思想史这样的理论课程,还有社会统计学、统计软件应用这样的方法性课程。充满魅力的理论课程对于社会学的学习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不断地重构同学们的三观,给了同学们更多看待世界的角度;具体的方法则让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思想与数据处理技能。

 

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的生活在14级社会学系的同学眼中并不奇怪,深夜的灯光也从不孤独。


“虽然嘴里叫着苦,心里却是无比踏实的。”


“是在张伊娜老师的课程上,我真正树立起了学术规范的意识。”

 

“第一次听徐老师的专业课,一个明显的感觉是,他的讲课方式比较特别,很多灰色的理论都能讲得很好,也慢慢引入了一些难懂的理论。”

 

“几乎所有的课我都很喜欢。周怡老师的社会分层与流动、徐珂老师的西方社会思想史……比如说西社,我十分喜欢徐珂老师的讲课风格和他鲜明的个人色彩。”


“科学,包括社会科学,本性就是艰难的,学生得下苦功夫;如果科学以娱乐的方式就可以学好,岂不是人人都能成科学家?” 


在专业课学习中,大量的文献阅读则是同学们深刻中的一大部分。




正如徐珂老师说的,“一开始看不懂,但总能看进去一点的”。李林达渐渐摸索出了看文献的方法,被虐出了心得。“随着课程学习渐渐提高的理解能力,社会科学“学术英语”课程上学到的方法,结合作者其它著作进行的阅读,画结构图来把握宏观整体……”说起读文献的历程,李林达说用对方法,障碍也就少了,文献也就没那么磨人。

 

正是因为文献的支持,社会学才有了稳固的学科根基,才有了能够得以屹立的学术尊严。走进社会学殿堂的阶梯,正是无数的文献堆积而成的。



曾边弘说刷文献能带给他一种视野和思想上的冲击,因为自己本身没有把社会生活想得很复杂,所以每当看到文献作者从学术的角度解构和解释社会生活就觉得很神奇,然后自愧读书太少。另一方面,读文献让曾边弘看到了自己和专业学者的差距,“不读文献永远不知道自己还有多长的路要走”,读到文献中奇巧的研究设计或者宏大的理论根基时便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和可悲,因为每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理论后总会出现其他的批判性学术观点,而这些批判性的观点又总是远远超出自己的考量。

 



尽管学习压力不小,学期中很少出现轻松愉悦的假期,但宫悦还是很能理解大量文献阅读的意义。她认为社会学只有有了理论的支撑才能使进一步的研究走得更远,否则研究就会显得很薄弱无力。文献阅读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思维方式的浅薄,提高的阅读能力和扩展思维方式。

超出课堂的热情

专业课的学习其实只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中之一隅,而事实上,1473社会学班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洋溢着关乎生活的热情。虽自嘲每日与文献谈恋爱,但没有哪一个社会学男孩女孩局限于此。积极的生活态度、丰富的课余活动、繁重的学生工作、甜蜜的校园爱情、遍布中国的实践足迹……这些元素共同编织了社会学人的多彩生活。

 


                      

在光华公司担任高层的宫悦,每次穿上帅气的职业装,蹬着小高跟,站在员工面前讲话,真的很有职场达人的感觉。既能保持高绩点,又能在学生工作中做得如此出色,宫悦的秘诀在于她对时间的把控能力,用强大的自制自控能力合理安排时间、随心之所向做出权衡取舍,从不贪心想要二者面面俱到,但却能达到自身能力所及的最佳平衡。

 

李林达的生活则是另一种精彩——早起喝一杯咖啡,捧上一本GRE单词书背上几个单词,坚持早起的她几乎从不熬夜。课后刷一刷英语卷子,记一记笔记,刷一刷文献,写一写论文……若是突然有了遐想,就参加一次社团活动。除此外,李林达的课余生活还有点睛一笔,那就是和男朋友约会,其十分享受两人一起,为理想的生活状态共同努力的感觉。

 

相比下,曾边弘更热衷于勤工俭学,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他喜欢做社会实践,将理论融入现实,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更多新的感受。他在寒假实践中采访了一位从事聋哑教育的老师,老师把自己80年代开始从事这个工作的过程形容是“陪着蜗牛慢慢爬”——一个大家都明白的职业坚守的道理,但是听那位老师说出来的时候,曾边弘的感触特别深:“这大概就是实践与理论学习比起来吸引人的不同之处。”很多东西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或者学习都能说出个一二,但只有真正走到受访者中间去,从他们身上看到很朴实、很精致的品质时,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实践对于社会科学的学生也是必不可少的,曾边弘谈到:“实践之前要做文献综述,去实践的时候是带着理论去的,实践和理论本身就是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一开始就在实践当中了,不是理论能不能运用到理论中去的问题。”

何以群学春

复旦社会学系课程改革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课程任务量大增。徐珂老师戏称现在的学生都“不是在读文献,就是在去图书馆找文献的路上”。各个课程的任务量齐齐增加的确给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挑战。




以前的社会学教学偏于宽松,现在改革中的课程要求又过于严苛以致于给学生的自主性减少,这正是现在改革面临的两难抉择。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阅读量,同时又不会超出学生的学习负荷,社会学系的老师们将进行近一步的探索。譬如高级研讨课的大学分设置就是一个尝试的方向,让有能力的老师和有学术研究志向的学生进行合作,在本科阶段开展专业的研究,向国际一流学校靠近。

 

面对当今社会学系理论、方法学习和社会调研的脱节的现状,徐珂老师皱起了眉头。其借用桂勇老师的话:“学生没有抬头看社会,只是埋头跑数据,下一步改革还是要推进实验教学。”课堂内外都要进行社会调研。除了已经开设的社会实习、社会调查实践这些课堂上的实践之外,徐珂老师还强调一定要走出去。去现实中“玩”数据,对此,三大实践基地(金山廊下、华西村、江村)便是这一设想的美好蓝图。

 

首先要下到农村去。中国是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社会研究离不开农村。要去华西村,廊下,江村,感受不同模式下农村的现代化;要去偏远山区支教、调研,看到真实的社会。

 

廊下实践


然后是要走进工厂。工业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了解社会还要了解工业的发展,感受先进的技术和工业飞速的发展。除目前在上海商飞建立的实践地以外,我们还希望能够走进更多的工业园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徐珂老师还特别注重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精神,希望社会学改革能够在科学实验室建立实践基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科学生缺少科学的教育,对科学技术产生陌生感,这其实对今后的研究学习是很不利的。要让社会学的学生参观实验室,对科学形成感性的认识和经验积累,给文科学生多一些科学的情怀。


社会学系1473班的同学们也对群学未来充满了期待。周子清一直记着徐珂老师对社会学学生们的期许:社会科学要在社会学中得到真正的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虽然时隔一年,现在回想起来,满满的都是感动。李林达则对即将面对分流,走入群学之春的学弟学妹们说:“希望大家都跟着兴趣走,玩得开心,学到东西,交到朋友。”

 


群学之春将临,我们盼望看到的是:通过课程改革,打造一个更加体系化、专业化、理论化的复旦社会学系,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迎接社会学真正的春天。

  

主笔:曾秦子祺 雷雨田

 视频:范    子睿 吴锦峰

参与:品创全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