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仓央嘉措:那一天,那一年,那一世,那与我无关!

2017-02-09 民歌君 民歌中国

点击上方“民歌中国”可以订阅哦


他是西域最大的王,一生充满着传奇,从一个穷困农奴的儿子,到最为尊贵的活佛,身居清静庄严的布达拉宫圣地。他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所写的诗歌驰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异葩。他,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最为人称道的,并非他的政治成就,而是他所写的诗,而且是他所写的情诗。是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绝大多数人的兴趣不在诗人,不在诗歌的艺术,而在诗歌传达的内容。仓央嘉措的“情诗”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衍生除了很多不同的版本,以致于有时你根本分不清孰真孰假。更有甚者,你看到的所谓“情诗”,只是挂了仓央嘉措之名,实际上是现代人杜撰的。比如说下面要讲的这首。

《仓央嘉措情诗》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保估你平安喜乐。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以上三段文字,是目前流传比较广的所谓《六世达赖喇嘛情歌》,或者叫《仓央嘉措情诗》 


仓央嘉措,这个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很难出现的名学,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特征。他的身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所谓的“诗人”。


如果没有这几段精致优美的文字,我们可能很少有人会记住仓央嘉措这个名字。是它们的流传,让很多人知道了仓央嘉措的存在,并与六世达赖喇嘛对号入座,并由此,让我们对藏传佛教产生了兴趣:它的神秘,它的美丽,它的若隐若现的奇迹以及由着这奇迹生发的想望。

 网络配图


然而,也仅限于此。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据马辉、苗欣宇所著的《仓央嘉措诗传》披露,这三段文字跟仓央嘉措一点关系都没有——嗯,话也不必说得这么绝对,还是有一点点关系,那就是张冠李戴——它实实在在是个现代的汉族人写的,却被大多数人以为是仓央嘉措的作品。



 网络配图


从三段文字的细微不同可以看出,它业已经过修饰。其原本最早出现的载体,不是诗集,更不是什么仓央嘉措情歌集,而是一张叫作《央金玛》的唱片。

 

所以,它是首歌词,它的名字叫《信徒》。


而在这张由朱哲琴与何训田合作的唱片中,还出现了另一首歌,名字叫《六世达赖喇嘛情歌》。



第一次张冠李戴,就这样自然地发生了。《信徒》这个名字渐渐不被人知晓,而将其歌词冠以《六世达赖喇嘛情歌》的题目。而那首原名是《六世达赖喇嘛情歌》的歌词,却确实有仓央嘉措的身影,这首歌词将其多首意味相近的诗歌整合在一起,并经过了删改和添加,形成了一首与原作基本无关的歌词。


 网络配图

 

第二次张冠李戴,则完全是在第一次文字误会上做出的有意行为。这次是一支在青年群体中较有影响的乐队的重新演绎,将朱哲琴的两首歌——《信徒》与《六世达赖喇嘛情歌》融合在一起,并加入了另一首真正的诗歌,形成了一首新作,叫作《仓央嘉措情歌》


 网络配图



据说,这种大杂的拼盘歌词,也曾经由某位年轻的活佛演唱过。于是,“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成了仓央嘉措诗歌中的一部分——虽然,仓央嘉措跟它没有任何著作权与署名权的关系。


网络配图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仓央嘉措情歌”写得不好或者唱得不好。从文中穿插的诸多衍生版本中,大家可以感受到,“仓央嘉措情歌”是唯美的,是动听的,是值得欣赏的。但毕竟好坏与真假不能混为一谈,它是两码事。

  

真正的《仓央嘉措情歌》,最早出版于1930年,汉文版本的著作权案为我国藏学藏语研究的前辈于道泉先生。这本书版本名号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五”,书名为《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


资料视频:诵读《那一天,那一年,那一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34oki7ha&width=500&height=375&auto=0

 

它开创了仓央嘉措诗歌汉译的先河。此后,有1932年刘家驹译本、1939年曾缄译本和刘希武译本等。而且这几个版本间也有互相影响的痕迹,其后的版本几乎都是以上版本的“润色本”。


网络配图


而在这些版本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但它的流传确实太广,让人以讹传讹,直至今天。可以预见的是,它还会被继续误传下去。



本期策划:矿石

本期编辑:民歌君

资料参考:《仓央嘉措诗传》(马辉、苗欣宇著)、QQ音乐、腾讯视频

猜你喜欢HOT


传承民歌文化,分享民歌作品。民歌中国是千万级流量民歌信息分享平台,覆盖度最广的民歌自媒体社群,入选中国微信500强,你身边的人都在关注哦~

长按·识别·关注

(交流与合作联系微信:leminge)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领取你的民歌盒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