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有“歌唱家摇篮”美誉的天津,有这么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她曾当过工人,后成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和歌剧演员;她拥有众多的粉丝,是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老前辈;她的演唱声情并茂、格调清新秀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多次出国的访问中受到赞誉;她就是于淑珍。
从学徒工人到著名歌唱家,你所不知道的于淑珍!
点击上方“民歌中国”可以订阅哦
从学徒工到歌唱家
回忆起自己是怎么从一个学徒工成为歌唱家的,于淑珍说:“我是个学徒工,工作的那个厂子很小。1956年在天津艺术馆给农民示范演出时,天津歌舞剧院的领导也来看演出,就挑中了我。”19岁的于淑珍就这样懵懵懂懂地从一个学徒工成为了一名专业演员,“刚进团时,正好赶上歌舞剧院大队人马去山东演出。我第一次上专业舞台就是在山东大剧院参加大合唱,就这样一步步从合唱队员到民歌小合唱、独唱直到歌剧演唱。”
1963年,于淑珍灌制了第一张唱片,收录的歌曲《新剪窗花》和《李双双小唱》在农村大队广播里备受宠爱,非常风靡。二十世纪70年代末的电影《甜蜜的事业》成就了一首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也成就了这首歌的原唱者于淑珍。
↓于淑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于淑珍的歌声圆润甘甜,亲切感人,富有独特的魅力。她学习民歌、各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并借鉴西洋传统唱法,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她的歌唱以抒情见长,善于把握各种地方音乐的特点和韵味,融会贯通,既能显示北方歌曲的质朴明朗,又具南方的柔美细腻,恰到好处地表达作品的意境和深度。
↓资料视频:于淑珍《月光下的凤尾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167xktzud&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不刻意追求,顺其自然
于淑珍曾这样评价自己:“我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就是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也没想过一定要当歌唱家,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水到渠成时,该来的就来了。所有的突破都不能抛开自己的条件,我记得一位老师说过:石雕石、玉雕玉,我很清楚自己的条件,如果我就是一块‘石头’,那我不会强求自己有‘玉’的效果。也曾有人提议我在演唱时,要表现出无产阶级气势磅礴的情绪,但我就是唱不出来,我说我再使劲声音就破了,只能就这首歌所需要的情绪去处理。”
在于淑珍演绎过的歌曲中,《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歌最能看出于淑珍柔韧的性格。作曲家施光南在云南体验生活后,写出这首歌的时候,最后一句是“一起走向啊,那结婚登记处”,是希望通过这首歌去宣传《婚姻法》。后来有人提出异议:那么抒情的歌怎么还有这么直白的歌词!还有人把这一句改成了“一起走向啊,那绿色的雾哎”。但在很多场合,于淑珍演唱这首歌时唱的是原词,她说她要尊重历史事实,原来创作这首歌的思路就是为了反映现实。
↓资料视频:于淑珍《我的祖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01959kdhc&width=500&height=375&auto=0
能唱未必是好老师
1998年,于淑珍从天津歌舞剧院退休。提到带徒弟的事,她表示,有的人能唱但未必是好老师,如果她要教学生,那一定要把他们教出来。但是她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做老师:“带徒弟是要负责任的,当我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时就不去做。我只会唱歌,那就只唱歌!”
于淑珍说自己年轻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好好上学,但一直没机会。后来时间充裕了,于淑珍报名上了天津老年大学。“我去上学就是个学生,老老实实上课认认真真听讲。小时候扒后台、追明星的事自己也干过,所以如果有人想和我照张相、签个名也觉得是很高兴的事,人家能提这样的要求也是人家愿意接受你啊,自然要热情地去做。”
于淑珍的老年大学生活过得很开心。对于风生水起的娱乐圈,她表示很理解,有一些年轻人去看她的时候说:“于老师我们很实际,我们要赚钱,要买房子”。于淑珍只是对他们说,有追求也挺好,但要符合自己的条件,努力了得到是幸运,得不到也不要抱怨,要懂得放弃!可以开始下一个事情,年轻没有失败。
这位1936年出生的老艺术家,19岁就开始其职业歌唱生涯,主演过多部歌剧,首唱了大量的歌曲,成为一代经典偶像。她演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像《月光下的凤尾竹》《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泉水叮咚响》等歌曲经她的演唱流传极为广泛。人们赞誉她的演唱“高如行云,低如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我想,不论时间过去多久,我们都不会忘记她那神奇而美妙的歌声。她的歌声,她的形象,早已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感谢于淑珍老师,感谢她带给我们的那些美好与记忆。
传承民歌文化,分享民歌作品。民歌中国是千万级流量民歌信息分享平台,覆盖度最广的民歌自媒体社群,入选中国微信500强,你身边的人都在关注哦~ | 长按·识别·关注 |
(交流与合作联系微信:lemin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