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音乐创作:著名作曲家傅庚辰是这么说的......

民歌君 民歌中国 2022-05-16

点击上方“民歌中国”可以订阅哦


傅庚辰,1935年11月生,黑龙江双城人,是“当代中国令人难忘的十大作曲家”之一。他创作有70余部影视音乐,10部管弦乐,5部歌舞剧,700余首歌曲。他的音乐作品或气势磅礴,或悠扬婉转,在通过音乐的形式彰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胸怀方面独树一帜,成为其重要的艺术特点,他创作的《红星歌》《地道战》《映山红》等歌曲家喻户晓,久唱不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1961年4月,25岁的傅庚辰被调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圆了他一直想搞电影音乐创作的梦。接下来整整22年,他一头扎进了电影厂,把人生最美好的那段时光献给了军事电影事业。他创作的数十部影视音乐和数百首歌曲,每一个音符,都印记着他艺术青春焕发的异彩和日趋成熟的足迹。而在为电影创作歌曲过程中的感悟,也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22tq8ljn&width=500&height=375&auto=0视频:《雷锋我们的战友》电影《雷锋》插曲

对作品的“两个吃透”

傅庚辰认为,要写好电影音乐,有两样东西很根本。第一是要吃透作品的主题思想,了解电影要表现什么样的内容,第二是要吃透作品的艺术风格,要清楚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风格来表现电影的内容是最恰当。比如傅庚辰为电影《雷锋》创作歌曲的过程,就是他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1964年初,傅庚辰接受了创作电影《雷锋》音乐的任务。他请了沈阳音乐学院一位文学教授写了歌词,叫《高岩之松》,把雷锋比喻为高高岩石上生长的一棵松树。傅庚辰带着歌谱到雷锋班生活,先后和雷锋的辅导员以及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的主人公乔安山谈了几次,又到了雷锋生活过的地方,了解他的生前故事。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傅庚辰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认为,雷锋和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不太一样,后三者是产生于战争年代的英雄模范,他们的事迹是生死关头的最高动作。而雷锋的事迹都是一点一滴、平平常常的事。伟大寓于平凡才是雷锋的特点,若写成了“高岩之松”,就不是雷锋了。


回到北京后,傅庚辰日思夜想,什么才是伟大寓于平凡呢?有一天,他工作到夜里12点,感到很疲倦,便关灯睡下,但却没睡着,因为他的脑子里一直翻腾。突然,“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的词曲同时在他脑海里蹦出来了,傅庚辰一个激灵,马上起床拧开灯。“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兄弟和战友都是一样的人。“雷锋我们的榜样,我们青年的标兵”——雷锋是我们队伍里的人,但他是我们队伍走在前边的人,这就把平凡和伟大两个方面都抓住了。傅庚辰一口气把曲调写好,倒头就睡。第二天,他很快把歌词填了进去了,这首歌曲就这样产生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4739cxat&width=500&height=375&auto=0视频:电影《地道战》插曲《地道战+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创作来源于生活


1965年,在为电影《雷锋》创作完主题曲之后,傅庚辰又接下了电影《地道战》的歌曲创作。一开始在北京,他写了一首较为平淡的歌曲,但觉得不够满意。后来,电影摄制组在河北拍外景的时候,傅庚辰跟着去了冉庄、李庄。由于地道很泥泞,也很矮,傅庚辰只能哈着腰在里头钻着,看着那些神出鬼没的地道口,有的在碾盘底下,有的在灶台底下,有的从墙壁出来,有的从庄稼地里出来,他万分感慨。傅庚辰还走访了当年打过地道战的老民兵,了解他们的大刀、长矛、土手榴弹等等。



经过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地道战在傅庚辰脑子里的形象活了起来。他认识到地道绝不是死板的,能把敌人打得蒙头转向,就是因为人们机动灵活的特性。有一天,摄制组拍外景时叫上了傅庚辰,他就跟在他们大队后边走,走到村子边,再过路就要进庄稼地了。突然间,他的脑海里冒出了“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的歌词,傅庚辰调头就往回跑,跑到借住的老乡家里,写下了“千里大平原,展开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


傅庚辰表示,如果没有经历那样一段生活,是写不出这样的歌曲来的,像他待在北京时写出来的《地道战》就极其平淡。他认为,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作者,需要深入生活,需要认真学习。首先要广泛地学习历史、文学。搞创作,如果对题材的背景都不熟悉,那便无法深入。另外,最根本的是要去生活体验,要深入到这个作品背景里,到它产生的地方,到人物所在地,这个是必须的。如果不深入生活,写的东西可能就不准确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158ou818m&width=500&height=375&auto=0视频: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映山红+红星歌》

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创作

傅庚辰的音乐始终跟随着时代,抒写着历史。尽管时代在变迁,但在傅庚辰的心中,有些东西是始终坚持不变的,他说:“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这就是一个作曲家的历史使命。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而写,要反映人民的疾苦,反映人民的要求,而且要反映得准确。


在傅庚辰刚接下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歌曲创作时,他的手上就已经有了三首歌词,他在公社的卫生院里写下了总谱。但在傅庚辰回到北京后,在音乐小组会上,他无意间拉开抽屉,发现里边放了一部《闪闪的红星》的剧本第三稿,而此前他拿到的剧本是第四稿。傅庚辰在剧本里发现了一首名叫《映山红》的歌词,一念“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小组三人都觉得这个词非常好,傅庚辰还做了小小的修改,把“亲人回”改成了“红军来”。此时,原本的三首歌曲都已经写完,并被剧组人员通过,准备录音了。傅庚辰觉得现在把此前写的歌曲否定,重新为这首新词谱曲,一是从工作程序上不合适,二是自己也并无权利这么做。



思考再三,傅庚辰下决心把此前的三首歌曲否掉,因为他觉得《映山红》最符合剧情中冬子的妈妈回答冬子问爸爸和红军什么时候回来的情景,这既是艺术的要求,也是傅庚辰内心的声音。果然,歌曲一出来,广为流传,至今久唱不衰。而当时的傅庚辰也没想过流传不流传,就觉得这样对得住自己的心里头。


“艺术跟民族的土壤是密不可分的。”傅庚辰十分看重音乐语言的民族性,他的作品娴熟运用民族音乐中的精粹,同时又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开创了他自己的创作风格。他从不把艺术当作阳春白雪独自赏玩,他揽起时代烟火的纷繁热闹,把高雅艺术送进寻常百姓家。为普通大众而写,为时代而写,以此作为自己永不卸下的时代使命的傅庚辰,是我们终生学习的对象。



撰写/编辑:民歌君

来源:微信@民歌中国(mingechina)

传承民歌文化,分享民歌作品。民歌中国是千万级流量民歌信息分享平台,覆盖度最广的民歌自媒体社群,入选中国微信500强,你身边的人都在关注哦~

长按·识别·关注

(交流与合作联系微信:leminge)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