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4岁加入八路军,经历过多次战争的岁月,在艺术道路上发光发热;他既会唱歌又能作曲,参与创作歌剧《刘胡兰》,演唱的《草原之夜》、《送别》、《歌唱二郎山》等歌曲被奉为经典,广为传唱;他在辉煌过后遭“下放”,却始终相信人们会还他公正的评判。他,就是我国老一辈著名歌唱家——孟贵彬。
他能创作会唱歌,辉煌时遭下放,为歌剧《刘胡兰》作曲,《草原之夜》《送别》等作品传唱不衰
14岁的“小八路”
孟贵彬出生于1926年的河北,成长于战争年代。当时,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和践踏,孩子们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几乎每天都跟着大人们四处逃亡,孟贵彬也是如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孟贵彬在14岁时选择参加八路军,成为了贺龙领导的120师战斗剧社儿童演剧队中的一员。
由于年纪尚小,孟贵彬刚进剧社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但很快,他就显现了自己在才艺方面的天赋,无论二胡还是提琴,话剧还是歌舞剧,样样都参与,成为剧社里的“半个主力”。1942年,孟贵彬随剧社到延安学习,为其以后为战士和农民演出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晋西北的那段岁月里,尽管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但孟贵彬却在不停地努力充实自己。他随团到各基层慰问、采风、学习,编写出了一首轰动北京的《西北农民歌唱毛主席》。1948年初,孟贵彬还与魏风、董小吾等战斗剧社的同志一起努力,将当时的五幕话剧《女英雄刘胡兰》改编成了歌剧《刘胡兰》。该歌剧一经上演便引起了轰动,至今都是一部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
↓视频:孟贵彬《草原之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168mt0o88&width=500&height=375&auto=0
忙碌的文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孟贵彬成为了西南军区的一名文艺工作者,也开始了他的忙碌工作。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向西藏进军筑路,工兵部队经受着物资供应不足和高山缺氧等重重困难,在荒山野岭展开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筑路战斗。孟贵彬便在此时奉命带队前去慰问。
面对着悬崖峭壁,孟贵彬的队伍好不容易才到了二郎山顶峰的筑路部队处。也就是在这里,孟贵彬豪迈地唱出了那首经典的《歌唱二郎山》,受到了战士们的热烈欢迎。之后,孟贵彬又随着部队前行,还在康定地区创作了经典的《藏胞歌唱解放军》。
后来,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和持续,刚从藏区回来的孟贵彬又带团远赴朝鲜战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送去了祖国的温暖。1954年,孟贵彬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出国访问,赢得了一片赞扬之声,但他本人却觉得自己应该再进一步。于是,回国后的孟贵彬便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潜心进修。
↓视频:孟贵彬《送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1985aqf69&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事业高峰与质疑
说起孟贵彬,很多人都会想起他演唱的《草原之夜》、《送别》、《一支人马强又壮》等歌曲。实际上,这些经典作品确实帮孟贵彬的歌唱事业达到了一个高峰,但同时也为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1959年,孟贵彬受邀为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献唱主题曲《草原之夜》。当时的词曲作家也没有料到,随着纪录片在全国的上映,这首歌曲居然传唱如此广泛,被众多歌唱家争相传唱,后来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东方小夜曲”。
几年后,随着电影《怒潮》上映,由孟贵彬演唱的《送别》、《一支人马强又壮》等影片插曲也迅速传遍全国,备受好评,观众纷纷陶醉在他极富感染力的歌声中。但时间已然接近了那个动荡的岁月,孟贵彬也没想到,这些优美的歌曲会反过来成为人们攻击他的理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15xox0wj&width=500&height=375&auto=0视频:怒潮插曲《一支人马强又壮》
在《草原之夜》的原版歌词中,“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中的“邮递员”其实是“邮差”。于是,便有人提出“这词有侮辱邮递工作者的嫌疑”,让孟贵彬备受质疑。而歌曲《送别》中传递出的那种深厚情感更背上了“大毒草”、“唱酥了人们的骨头”等众多骂名,孟贵彬也因此被批判、处理、下放。
面对眼前的遭难,孟贵彬却保持着沉默。因为他始终相信,他没有错,总有一天,人们会还给他公道。终于,阴霾散去,阳光重新照射到了大地之上,《草原之夜》等歌曲的美妙旋律再次被广泛传唱了起来。
退休以后,孟贵彬仍坚持在老干部艺术团担任艺术指导,写歌、排练,丝毫不比退休前清闲。他表示,比起唱歌,他还是更喜欢作曲,因为写出满意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成就感。老骥伏枥,一生都在用情创作和歌唱的孟贵彬,也在用他的真情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2015年,孟贵彬走完了他艺术人生的最后一程,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留下了人们深深的思念。
策划/撰稿/编辑:民歌君
来源:微信@民歌中国(minge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