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歌唱家!看看李谷一老师的57载从艺路
“我希望年轻人能够不断去探索和创新。回首57年的从艺生涯,我最深的感受是,作为一名歌唱演员,要坚持走探索、创新的路,为时代和群众唱出美好的歌曲。”这是日前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的一段话。她以此总结自己的从艺之路,也对年轻一辈艺术工作者寄予希望。
1944年,李谷一出生于盛产民歌手的湖南。1961年,她被选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成为演员,从此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至今五十七载,李谷一仍然活跃在中国最重要的舞台之上,可谓是“中国歌坛的常青树”。
李谷一老师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歌坛的变革与发展,留下了许多足足影响几代中国人的音乐作品。如《乡恋》、《绒花》、《难忘今宵》等,至今都广为流传,久唱不衰。
回顾李谷一的艺术生涯,探索与创新的实践贯穿始终。那么,在她57年的艺术道路上,有哪些特别值得一提的创新成果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79on2if2&width=500&height=375&auto=0视频:李谷一《乡恋》
很多人都知道,《乡恋》是李谷一演唱的成名之作,是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的插曲。它标志着一种新的演唱方式的诞生,被称为“改革开放中国大陆第一首流行歌曲”。
这首由马靖华填词,张丕基谱曲的作品,不仅使得李谷一一夜成名,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欣赏这样的作品,是习以为常的。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乡恋》是“靡靡之音”,是未被主流所接受的新生事物。推出并演唱这首作品,既是一次巨大的创新,也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这首歌在推出之前,曾数易其稿。原稿的名称叫《思乡曲》,是对演唱技巧要求很高的作品,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创作组一致认为需要解放思想,创造出使老百姓更容易接受的歌曲形式。于是经过不断地讨论和修改,才有了今天我们听到的《乡恋》。
《乡恋》不但降低了演唱难度,而且加入了当时并不常见的探戈和打击乐桶桶鼓的节奏,令曲风更受群众喜欢,演唱上也选择了新的表达方式,使群众更易接受。《乡恋》之后,一大批体现时代特色,符合人民心声的流行歌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改革开放后,压抑已久的文艺市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大批贴合老百姓口味的影视剧出现在荧幕中。这些影视剧大多配有主题歌曲和插曲,演唱者一般由专业的歌手担当。
当时,李谷一凭借甜美的声音,良好的唱功,以及戏曲演员的出身,赢得了影视界的认可,成为了演唱影视剧音乐的热门人选。
据李谷一透露,由她演唱主题曲的影视片多达上百部,歌曲数量超过了200首。其中,像《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知音》、《心中的玫瑰》等,都是最典型的代表作。
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探索如何融合音乐和电影的李谷一,摸索出了独特的“气声”技巧,使得歌曲演唱的情感更加符合影视片的需要,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气声”不是唱法,只是技巧,它有全气和半气两种手法,强调的是此时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3459186dw&width=500&height=375&auto=0视频:李谷一、姜昆《刘海砍樵》
1986年,李谷一参与组建了中国轻音乐团并任团长,她提出了“中国轻音乐”这个概念。
在歌唱形式上,加入了流行、美声、民族等;在乐器使用上,融合了弦乐、铜管、电子琴、二胡等乐器,这些在当年都是颇具开创性的探索。
90年代初,李谷一又提出了“戏歌”的概念。
“戏歌”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指原来戏曲中的经典唱段,如《刘海砍樵》、《浏阳河》,歌唱演员采用的是与戏曲不同的演唱和表现方法;二是指用中国戏曲元素创作出新的艺术品种,它们的风格非常独特,也是由歌唱演员来演唱,如《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
这一概念既丰富词曲创作者和歌唱演员的艺术创作形式,又对戏曲进行了发扬、保护和传承,同时因为演唱风格颇具新意,深受群众喜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58q89hvb&width=500&height=375&auto=0视频:李谷一《难忘今宵》
回顾李谷一的从艺生涯,创新几乎无处不在。这既是她个人的积极探索,也离不开时代给予她的滋养。正如李谷一所说:“57年从艺生涯,我不断进行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我在艺术上所有的追求,取得的一点点成功,都来源于群众的滋养和支持,都来源于时代的呼唤和激励。我愿永远为时代和群众歌唱。”
策划/撰稿/编辑:民歌君
来源:微信@民歌中国(minge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