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王酩的恩师、《梁祝》的“师爷”,在中国音乐史中留下“两个第一”,,为祖国奉献一生……

传歌人民歌君 民歌中国 2022-05-23
民歌中国传承民歌文化·分享民歌作品

他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是中国音乐家中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的第一人,笔下佳作无数;他曾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还在抗战期间创立了海音乐馆,大大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在6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培养出了朱工一、周广仁、王酩、陈钢、陆洪思、罗忠容、陈铭志、施咏康、胡登跳、施全波等一大批知名的音乐家,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他是丁善德——一位将生命完全奉献给祖国的音乐家。


1贵人相助,误打误撞走上音乐之路

出生于“昆曲之乡”——江苏昆山的丁善德,自小就接触到了大量的民间音乐。他在读小学时,就已经能在失准的风琴上奏出传统民乐《梅花三弄》。读中学时,他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仅会拉二胡、弹三弦、吹笛子,更弹得一手好琵琶,还因此成为了昆山县中学国乐组的组长。原以为自己的一生都会沉浸在民乐上的丁善德,却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走上了另一条音乐之路。

那是丁善德刚满17岁的时候,他的校长吴粹伦注意到了这个才能出众的年轻人。当时,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刚刚成立,正面向全国招收学生。于是,吴粹伦就推荐丁善德去上海报考国立音乐院。初生牛犊不怕虎,丁善德收拾了一下行李,满怀信心地来到了上海。不过,刚进考场,他就“蒙”了。

原来,考场正中央摆着一架钢琴与一把小提琴,这就是今天的考题了。从来没见过这两样乐器的丁善德,不知道怎么办。可是,来都来了,总不能白来吧。于是,他抄起一把琵琶,驾轻就熟地弹了起来。看到这个“土里土气”的乡野孩子竟然有着如此的音乐灵性,主考官萧友梅坐不住了,大笔一挥,给了一个高分

于是,怀揣着母亲省吃俭用攒下来的150元钱,丁善德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在繁华的“大上海”走上了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当时的他,可能不会想到,自己这一去,就是六十多年的时光。



2一展拳脚,连创两个“中国第一”

在校期间,丁善德不仅展现出了在民乐上的扎实功底,更展现出了对钢琴演奏的过人天赋。他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演出,连续6年获得学校颁发的“优秀生奖学金”,与同学喻宜萱、李献敏、戴粹伦并称为“国立音专四大金刚”。然而,丁善德平静的生活马上就被打破了。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即使远居上海,丁善德仍然对东北地区国人的遭遇感同身受,为他们遭受的苦难而万分痛心。为此,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写下了著名爱国歌曲《四万万同胞》。由于当时的他还是一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音乐人,该作品并没有传唱开来。不过,数年之后,另一首歌曲的出现,却像是承续了《四万万同胞》的精神一样,传唱至今。这首歌曲就是《长城谣》

谁能想到,就在“九·一八事变”的三年后,丁善德的名字就被深深地镌刻在了中国的音乐史书中。1934年,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荣获国际奖项。为了推广歌曲,贺绿汀找到了丁善德,请他来为这两首作品灌制钢琴唱片。唱片出版后,迅速火遍全国,备受欢迎。丁善德也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录制唱片的钢琴家

刚刚成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第一”,又一份荣誉“找上了门”。1935年,丁善德从国立音专中毕业,他在上海北平天津分别举行了个人毕业音乐会。这几场音乐会不仅轰动全国,吸引了无数国人的目光,更让他成为了在中国举办独奏音乐会的第一位钢琴家,将中国音乐的演奏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从这一刻起,丁善德就与音乐、钢琴再也分不开了。


↓资料图:(左起)丁善德、何占豪、陈钢、孟波在讨论《梁祝》的创作↓


3数开先河,为祖国奉献一生

“七·七事变”爆发后,上海的形势日趋紧张。为了求生,许多人从上海逃离,奔向较为安定的内地。不过,仍有一部分人固守在上海,这部分人中,就有着丁善德的身影。

为了抑制人才流失,推进音乐发展,丁善德与几位老同学一同创办了上海音乐馆,设立了钢琴、小提琴、声乐三个单科,不设立任何“硬规则”,老师自由上课,学生自由选择。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在中国堪称是“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是鲜有先例的。

抗战胜利后,丁善德一度担任南京国立音乐院的钢琴教授。可是,他对于战后的现状,却有着一种说不出的“不适应”。于是,1947年,丁善德远渡重洋,留法深造,在巴黎音乐院取得了对位、赋格、作曲等三项毕业文凭。思乡之情日益增盛,丁善德常常远远眺望着远方的祖国,等待着回归的时机。就在这时,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传到了他的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1949年,怀着满心的欢喜,丁善德回到了祖国,来到了母校——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此后,他更是被任为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在教学期间,丁善德不仅多次参加国际音乐大赛,为祖国带回无数奖项,更培养了如朱工一、周广仁、王酩、陈钢等一大批知名的音乐家。他的创作也涉及了交响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器乐独奏、艺术歌曲以及电影音乐等各个方面。

在丁善德创作的作品中,《长征交响曲》开创了以管弦乐展现长征史诗的先河,《黄浦江大合唱》《快乐的节日》《歌颂毛主席》,以及钢琴曲《太阳出来喜洋洋》《槐花几时开》《玛依拉》《想亲娘》《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更是深受好评,饮誉海内外。而作为音乐理论家,他更是发表了百余篇颇有建树的论文,大大推动了中国音乐理论的发展,堪称是老一辈音乐家中的杰出代表。


1995年12月8日,这位年逾八十的老人缓缓闭上了双眼,在上海去世。在6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丁善德为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克己尽责、兢兢业业。他将自己的大半生都献给了音乐、献给了上海、献给了祖国。他的音容笑貌消散在了历史的长河里,然而,那些熟悉的旋律,以及他所做出的贡献,会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