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祝》首次公演:台上忐忑不安,台下“鸦雀无声”,首演者不知所措,指挥家当机立断……

传歌人民歌君 民歌中国 2022-05-16
民歌中国传承民歌文化·分享民歌作品


提起《梁祝》,相信朋友们都十分熟悉了。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取材于中国民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由著名作曲家何占豪陈钢共同创作,被誉为“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而当我们谈论《梁祝》的开创性意义时,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著名小提琴家俞丽拿



俞丽拿不仅是《梁祝》最权威的演绎者之一,也是该作品的首演者。1959年,该作品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年仅19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一举成名。其灌制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更是成为了中国发行量最多、影响最广的器乐唱片。其实,在俞丽拿与《梁祝》之间,还有一段“小插曲”。也正是这个“小插曲”,掀开了中国器乐演奏的新篇章。


视频:俞丽拿《梁祝》


1957年,俞丽拿结束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顺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演奏小提琴。从小学到少年班再到上海音乐学院,从传统学科到音乐专业再到小提琴独奏,俞丽拿的音乐之路可谓是十分顺利。不过,当她在演奏小提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心中的信念却越发动摇了起来:自己学习这个西洋玩意儿,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十分匮乏,学生们练习、演奏的,大多都是西洋曲目。无论是在正式演出中,还是在街头舞台上,每当俞丽拿拉奏起这些西洋曲子,台下的观众都是一脸迷茫。

只有等到曲子结束后,台下众人才稀稀拉拉地拍两下手,然后就一哄而散。有次演奏完,她直接跑到了台下,向一位老人问道:“好听吗?”老人微微点头,回答道:“哦,好听。”俞丽拿又问:“您听得懂吗?”老人摇摇头,撇撇嘴:“不懂。”


自己这里的演奏反响平平,再回过头看看声乐系学生的演出,俞丽拿心里就像倒了五味瓶一样。原来,声乐系的学生只要登上舞台,随随便便唱几首中国歌曲,台下的观众就会不断欢呼,为他们送上潮水般的掌声。


这件事让俞丽拿想明白了:西洋的乐曲终归是“外人”的,讲的是“外国话”,要想引发国人的共鸣,就必须用中国人自己的曲子。而恰好就在这个时候,《梁祝》诞生了。


资料图片:俞丽拿、何占豪、陈钢在讨论《梁祝》的创作


说到这里,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其实,俞丽拿并不是《梁祝》的“首演者”。真正的“首演者”是该作品的创作者——何占豪、陈钢。在1959年的“五四青年节”,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大型聚会上,两位作者走上舞台,一个拉小提琴,一个在旁边用钢琴伴奏,满怀信心地奏完了整首曲子。


不过,二人的演奏并没有引发较大的反响,台下的学生、观众们也只是象征性地鼓了鼓掌。可是,短短几十天后,一切全都变了。


资料图片:俞丽拿演奏《梁祝》(1959年)


1959年5月27日,俞丽拿这个年仅19岁的“黄毛丫头”,登上了上海兰心大戏院的舞台。台下的观众议论纷纷,不知道她是“何许人也”。幕后的演员们更是忐忑不安:《梁祝》这首曲子在学校中反响不佳,在这里演奏会不会被“喝倒彩”呢?


当她演奏完最后一个音,台下却一片死寂,一点声音都没有。俞丽拿心想:完了,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曲子还是没有办法引起观众的共鸣。可是,就在这时,台下突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听到这阵掌声后,俞丽拿的心中踏实了许多,她连忙按照流程进行谢幕。幕后的何占豪、陈钢也走上了舞台,一同谢幕。然而,当所有人走下舞台后,台下的观众仍然在鼓掌叫好。


看到这个场景,指挥范成武大手一挥:“再来一遍!”于是,俞丽拿又跑上了舞台,与乐队人员再次演奏了一遍《梁祝》。整首曲子演奏下来需要25分钟,又来了一遍,都快一个小时了,可是观众们仍然听得津津有味。



从此以后,《梁祝》迅速传遍了千家万户,俞丽拿也一炮而红,成为了当时青年演奏家中的“后起之秀”。而这一切,都让那个伴随她多年的困惑烟消云散:学习这个洋玩意儿,就是为了让它“说中国话”,让它奏出中国人喜爱的乐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