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东方红》的作者,去世前只想吃顿肉,却未能如愿……

传歌人民歌君 民歌中国 2022-06-28
民歌中国传承民歌文化·分享民歌作品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每当这段跨时代的旋律响起,总会让每位中华儿女回想起毛主席的亲切笑容,不觉之间已是热泪盈眶。


数十年来,这首质朴而饱含深情粗犷而令人振奋的经典民歌《东方红》,一直都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承载着数代人最难忘的记忆。然而,关于这首经典金曲的词作者——李有源,你又知道多少呢?


出身贫苦农家,却为了读书而砸锅卖铁;身为普通农民,心中却常常流淌着醉人的乐声;音乐天赋极佳,却因为穷困而放弃学业;一生艰难度日,却从没有放弃音乐梦想,终于写下震撼世界的一曲《东方红》。李有源的一生,都在盼着太阳、盼着天亮。可是,当温暖的红色笼罩了东方的天空时,他的生命也走向了尽头……


今天,就让我们踏上那片贫瘠而深情的土地,走进那个一边耕种、一边唱歌的身影,与他一同眺望那片红彤彤的天空……


1家境贫寒,却一心要读书

视频:《东方红》(1964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


1903年的黄土高原,遍野苍茫。山脚下,在一户十分普通的农民人家中,一个十分普通的孩子诞生了。他的出生,承载着父母的美好愿望。世代在这片田野上耕种的李家,为孩子起名为“有源”,希望这个孩子日后能财源滚滚,为他们带来财富,让李家迎来“曙光”


资料图片:李有源画像(韩国臻 绘)


谁料,李有源的出生,却加重了家庭的生活负担。他们一家拼命地劳动,却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家人就这样艰苦地熬过去了13年,而此时的李有源,也正处在一个尴尬的年纪:干不动农活,饭量却大得出奇。无奈之下,母亲只得将李有源寄养到了外婆的家中。没想到,这一送,却送出了李有源的“文学细胞”


原来,外婆住的村子里,有一个小学堂。从学堂前经过时,李有源就走不动了。他扒在学堂的窗檐上,两只眼睛不停地打量着屋子里的一切,咽了咽口水,轻轻地告诉自己:我要读书。


“读书?”听完儿子的这个念头,母亲哭笑不得。一家三代,祖祖辈辈都是脚踏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学那些个方块字,有什么用?即便有用,家里哪有钱供你读书?

可是,耐不住儿子的软磨硬泡,母亲终于还是心软了。她东拼西凑、借完这家借那家,终于凑了一斗小米、一升绿豆、一斤麻油,还有一包发潮的火柴,用这些东西当做学费,将李有源送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小学堂。


2为了旁听课堂不顾一切

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李有源拿出了要强的势头。单单一个冬天,他就学到了无数个字,甚至还熟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古典书籍。说实话,他这个“学问”,已经能在小村子里当一个“小教书匠”了。然而,他的梦想、他的美好生活,也就仅仅持续了这么一个冬天……


第二年开春,要续交学费时,家里实在是拿不出多余的一分钱了。交不了学费,就上不了学,李有源擦擦眼泪,攥紧小拳头:上不了就不上了,我自己也能学!


于是,那年、那个村庄,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孩子:他穿着羊倌的衣服,呆呆地坐在羊群中,拿着一根细细的草棍,在大地上划拉着什么东西。村里的人常常开玩笑:这个娃,你偷他只羊,他都不说话,你要是朝他划拉的东西踩两脚,他站起来就要跟你打架!

村民的议论,李有源并不在意。只要有土地,他就有草纸;只要有草棍,他就有笔杆;只要有溪水,他就有墨汁;只要有羊群,他就有同学。他知道,他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懂,这无所谓。还有羊呢,羊一定能看懂!要不然,它为什么会对着我写的字不停地叫呢?


羊没了。


为了还债,家里把所有的羊都卖了,一家人也成为了依附财主的佃户,靠着租地来维持生活。农活干完了,他就自愿揽下了“去县城挑粪”——这样一个没人愿意干的活。其他人看了看兴高采烈的他,不断摇头:这个娃真的是疯了,挑个粪有啥好高兴的?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县城有许多所小学。而李有源,也就利用这份被别人嫌弃的工作,继续着自己的“偷课”生活。为了能光明正大地“偷课”,他还主动给学校烧水、扫地、筛炉灰,每逢秋后,还将家里种的一些瓜果送给老师。就这样,他得到了旁听的机会。


3毛主席和红军来了!

视频:总政歌舞团合唱团《东方红》


整整4年,48个月,1461天,李有源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看完了整本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还学会了画画拉板胡弹三弦唱秧歌,甚至还学会了编写简单的民歌。他终于成为了村子里唯一的文化人。村民们也纷纷挑起了大拇哥:这个娃,厉害!


冬去春来,一转眼,李有源已经是个20岁的大小伙子,该有一个自己的家庭了。然而,父亲为了给他造一个新家,却累出了病,不幸离世。李有源擦干眼角的泪水,抬起了头。他知道,自己的书,终于读到了尽头


为了扛起父亲留下的重担,李有源放弃了所有的学业,将全部的心力投入到了农活中。可是,农民最终还是“旱涝凭天”,掌控不了自己的生活。1929年,西北大旱,陕北的黄土地上颗粒无收。为了勉强持家,李有源赶着一头毛驴,驮了几袋盐,从自己的家乡去山西贩卖。可是,仅仅因为和盐警顶了几句嘴,自己的盐就被污为“私盐”,全部被充了公。就连他的毛驴,也被警察拉走了。


看着警察满脸的横肉、凶神恶煞的神情,李有源欲哭无泪。他恨这个盐警,恨这片土地的统治者,恨这个世道:什么时候,才能让穷人见到那个亮堂堂的天,才能让穷人看到那划破黑暗,照亮世界的阳光呢?

属于穷人的好日子,很快就到来了。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小块根据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相继展开。打土豪,分田地,人民当家做主,李有源的心里热乎乎的,他知道:这个天,终于要变晴了!


一年过后,毛泽东率领红军大部队,来到了陕北,李有源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逢人便说:“毛主席来了!咱们有救了!”他编了许多顺口溜,热情地歌颂着崭新的生活、崭新的世界。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一首跨时代的经典,即将从他的口中诞生。


4震撼世界的《东方红》

1942年的春节,邻村一个名为屈士才的人编了一首秧歌,传遍了整个陕北。歌词中,一句“毛主席好比一盏灯,照得全家明又明”,更是引来了人们的争相传唱。看到这句歌词,李有源激动不已。但是,他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

晚上,回到家中,李有源在小油灯下,“咂摸”着这两句话。他轻轻地摘下了自己头上的帽子,往灯上一罩。瞬间,整个窑洞都黑成了一片。他想:一盏灯,一盏灯,一盏只照一家人,而且一盖就灭了,这怎么能将它比作毛主席呢?


冬雪皑皑,李有源起得很早,他挑起担子,准备像往常一样出门,去县城卖山货。刚走到山口,他就意识到:自己穿得衣服太薄了。他将担子放在地上,找了个小山窝,搓着手,跺着脚,盼望着路过的商户能借他一件小毯子。就在这时,天亮了。李有源一抬头,东方一片彤红,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照亮了整个山窝。



是太阳!


李有源一边大声喊叫,一边手舞足蹈,他知道,他找到了最准确的比喻:红太阳!一瞬间,几句歌词从他的胸中喷涌而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


回到窑洞后,他将这四句反复默念了许多遍的歌词,郑重地抄在了麻纸上,用秧歌调反复哼唱着,直到嗓子发哑


就这样,一首传遍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歌曲,在一个不起眼的小窑洞中诞生了……


图片资料:毛主席所题写的“解放日报”字样


歌曲的首先亮相,是在轰动全国的《解放日报》上。就在报刊创刊的第三年,《解放日报》郑重其事地报道了李有源叔侄的事迹,并刊载了《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的歌词与曲谱,这是《东方红》原始资料的最早记载。


随后,则是鲁艺创编的《群众歌曲》,其中就选录了八段歌词、五线谱版的《东方红》,署名为“陕北民歌,葭县农民李有源、李增正作词”


资料图片: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


然后,则是1945年的5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将《东方红》改编为混声合唱的版本。再然后,就是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1957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64年的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这是李有源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场景。

东方终于迎来了“红日”,李有源却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劳,积劳成疾。重病之下,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窗檐上,似乎还留着自己的小手印;草地上,似乎还留着一道道痕迹;而远方,则似乎传来了一阵令人激动不已的歌声……


母亲的怀抱、外婆的笑容、羊儿的叫声、老师的言谈、父亲的肩膀……往日的一幕幕渐渐浮现在他的眼前。躺在病床上,四周,是泣不成声的众人。家人握住他的手,轻轻地问他:想吃点什么。他咂了咂嘴:想吃肉。然而,等到家人买来大块大块的熟肉时,他却早已闭上了双眼,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他的这首歌曲,却承载着他的希望,在祖国大地上永远焕发着新的生机



忆往事,时光如水,岁月如歌。时代的浪潮,或许能将人们的回忆冲刷得一干二净,但是却淘不尽那久久回荡在我们心中的歌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