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强、王宏伟、陈思思、霍尊……这么多“劳动号子”一次听个够!
千百年来,号子声声,我们的祖先唱着它,踏过曲折的河岸,走过陡峭的山岩,那是对命运永不屈服的呐喊,是对美好生活永不止息的向往。劳动号子,赋予我们澎湃力量!
劳动号子,是伴随着劳动而诞生的“人民之歌”,它就像民间劳动者的“即兴表演”,强而有力的节奏感,让集体工作的步伐整齐划一。近日,广东卫视大型原创音乐文化节目《劳动号子》盛大开播,燃情唱响劳动的号子。
该节目遴选60首风格各异的劳动金曲,有湖海山间的原生态号子、世代相传的非遗号子,还有异域风情的跨国号子。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这些质朴的声音经过艺术加工,真实再现各行各业的劳动情境,展现出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西部歌王”王宏伟、“美声歌王”戴玉强、“新民歌女神”陈思思、“国风少年”霍尊、“灵魂歌姬”萨顶顶、“自由歌者”刘力扬纷纷化身“时代号子手”,联袂著名作曲家张千一、文史学者蒙曼,引领全民“找号子、唱号子、传号子”的文化新潮流。
著名歌唱家王宏伟既是节目的串讲人,也是“时代号子手”,为节目呈现了一个漂亮的开场——《黄河船夫曲》。他通过这首曲子,再现了当年黄河岸边的船工在与大风大浪、与艰苦生活抗争时的情景,折射出朴实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大部分人唱这首歌比较简单,把很多民歌最质朴的东西忽略了。”王宏伟在保留民族韵味的前提下,对曲子进行改编,不仅有节奏紧凑的号子,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抒情,表现出黄河儿女既依赖黄河又与之搏斗的“纠缠感”,深刻体现了劳动号子的精神。
《咸水歌》是一首来自广东的粤语号子,虽为号子,但与广府童谣《月光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善于挑战各种曲风的萨顶顶,此次为了《咸水歌》艰难学习粤语,只为更地道地呈现出岭南水上居民生活的常态。
萨顶顶巧妙地将《月光光》融入《咸水歌》中,美好的童谣配上后面激昂的劳动号子,为歌曲赋予了新的含义与思考:劳动的意义就是创造美好生活。这首曲子有着浓厚的岭南气息,萨顶顶的演绎柔美却也不失力量,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
《乌苏里船歌》与“鱼皮部落”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这个部落的人们常以鱼皮为食,鱼皮为衣,还创造出许许多多美好的装饰。此次“国风少年”霍尊将歌曲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其律动多变,层次分明。
这首曲子虽为劳动歌曲,但却轻松舒缓、悠扬飘逸,那是因为乌苏里江江宽浪平,水产丰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过着安宁、惬意的日子。虽说是劳动,但也是不慌不忙的劳动。
著名歌唱家陈思思对《小扁担三尺三》可是琢磨得很深。为了更好地呈现舞台,她可是绞尽脑汁,提供了许多天马行空的编曲主意。在编曲上,既有体现劳作丰收时的喜庆场面,也有领唱与合唱齐心协力“喊号子”的编排。
这是一首来自著名电影《李双双》的经典插曲,也是一首反映了中原劳动妇女劳作的歌曲,体现了当时妇女争得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的兴奋心境。随着时代发展,扁担开始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但是通过扁担“扛”出来的幸福永远不会消逝和遗忘。
这是一个关于采石头的故事。在采石头的过程中,采石工人们会通过喊号子来鼓舞“士气”,在什么时候撑力,什么时候抬石,全由号子指挥。于是,在采石工当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先学唱,再学打。”
青年歌手刘力扬并未曾生活在采石的年代,在创作的过程中灵感稍微缺失。意外的是,《川东石工号子》在加入了现代元素后,竟产生了浓浓的科技感,节奏感强烈,鼓舞人心。
这首作品光是歌名就能引人遐想:川江上的船夫拉动纤绳,与激流险滩英勇搏斗,在一声声号子下,一鼓作气,发挥巨大力量。著名歌唱家戴玉强亲自到码头现场感受,寻找灵感。这让他明白,虽然许多工程不再用人力而是改用机械运作,但这也正是体现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高亢嘹亮、愈渐急促的号子在戴玉强的演唱下魅力十足,具有画面感、时代感和很强的艺术感,让听者仿佛穿越回上世纪80年代,兴奋、激动、澎湃的情绪油然升起,听得人热血沸腾。
此番几位专业的歌者为我们演绎了地域特色、行业特点十足的劳动号子,让我们在每一声吆喝中,感受到了不同地域与时代劳动人民劳作的心境,值得一品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