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于风云变幻的1937年,比共和国还要年长十几岁;他热爱民族音乐,毕生与琵琶相伴,是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他兼收并蓄,集各家之所长,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琵琶曲目,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他就是德高望重、被誉为“琵琶大师”的老一辈艺术家——刘德海。
他是国宝级“琵琶大师”,称自己是“爬坡人”,一首首作品震撼世人……
信息,从这里触达民歌圈
兼收并蓄,集各家之所长
1937年,刘德海出生在国际大都市上海,从小,他就与民族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学习琵琶,对二胡、笛子、三弦等民族乐器也驾轻就熟,这为后来探索与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4年,刘德海拜琵琶演奏家林石城为师,得到了林先生的真传。三年后,他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开始了更加系统化的音乐学习之路。专业的学习,培养了刘德海严谨的艺术态度和开放的文化思维。
他学习的是浦东派演奏技艺,但却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兼收并蓄,积极向前辈请教,向其他派别学习。崇明派的曹安和先生、上海汪派的孙德裕先生和平湖派代表人物杨大钧先生等,都是他请教学习的对象。
刘德海将自己的所观所学所想,经过思考转化,变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体系。深厚的音乐修养,丰富的理论知识,助他一步步攀上高峰,也让普通听众和专业学生受益匪浅,这在由他所著的琵琶书籍中,在由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资料视频:刘德海的音乐人生↓
整理改编创作,经典不计其数
很多人认识刘德海,是通过他演奏的琵琶曲目。也有不少朋友被这些琵琶曲目所折服,但却不知道它们背后的演奏者是刘德海。在众多的代表作品中,有两首曲目不得不提:《草原英雄小姐妹》和《十面埋伏》。
《草原英雄小姐妹》来源于人们耳熟能详的草原小姐妹的英雄故事,经刘德海领衔创作后,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首琵琶协奏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要创作一首协奏曲是困难重重的,更别说是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的罕见交融。它的诞生,是具有开创性的。
后来,他曾与指挥大师小泽征尔、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共同奏响《草原英雄小姐妹》,把琵琶推向国际舞台。而他们之间合作的这一版,也是迄今公认的“最佳演奏录音版”。
与琵琶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不同的是,《十面埋伏》古已有之,一直是琵琶演奏的经典曲目,但刘德海认为,原来的版本还不足以表达垓下之战的紧张刺激。他在原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让这首曲子焕然一新。
1975年,经过改编的《十面埋伏》首演大获成功,演奏者也正是刘德海。他的演绎,波澜壮阔中见细腻,千军万马被表现得栩栩如生,彷佛刘邦、项羽的垓下之战,就在听者的眼前。
刘德海的作品多达上百首,既有全新创作的曲目,如《草原小姐妹》《天鹅》《老童》《秦俑》等,也有经过改编的曲目,如《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彝族舞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哪怕不了解刘德海这个人,只要听他的作品就一定能被其深深震撼。
↓资料视频:震撼!再听一遍《十面埋伏》↓
德高望重、身份众多的艺术家
作为比共和国还要年长的演奏家,刘德海是典型的“那个年代”的人。他经历过最难的岁月,见证过这个世界的风云变幻,有着自己独到的价值观。
他被誉为国宝级“琵琶大师”,不仅是因为他整理、改编、创作了众多琵琶作品,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对琵琶艺术发展的推动,以及对整个琵琶界的深远影响。
是他首开琵琶大型协奏曲之先河,将琵琶演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他编著实用的琵琶理论教材,让许多学习琵琶的人找到了兴趣与方向;是他丰富了琵琶的演奏技巧,推动着琵琶演奏的普及与发展。
作为演奏家,他对艺术始终保持着敬畏感与好奇心;作为教授,他传道受业解惑,对待学生很温和,具有十足的耐心;作为长者,他丝毫没有架子,甚至还给许多人留下了“童心未泯”的印象。可以说,用“德高望重”来形容这样一位艺术家,是再贴切不过了。
刘德海拥有许多不同的身份,他除了是中国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还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当然,甭庸置疑,他最最重视的身份,一定是与“琵琶”有关的。
4月11日14时25分,刘德海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他曾说:“我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尽头,哪怕再多的苦涩和寂寞。”
民族音乐正是因为有他这样的推动者,才得以不断迎来新高点。后来人一定会拿起接力棒,继续当好“爬坡人”。而由他演奏的那些经典作品,也将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