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了!立体舞美惊艳无比,众多名家倾情献唱“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文艺晚会”
信息,从这里触达民歌圈
10月14日晚,由广东省委、省政府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逐梦先行——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文艺晚会”,在深圳大剧院隆重举行。
晚会由著名导演甲丁担任总导演,分为《序》《南方春雷》《开拓之路》《追梦时代》《大美双区》《壮丽航程》和《尾声》7个部分,通过串场短片组成一部相互交融、有机统一的完整剧目,以纪实短片与舞台表演相结合的创新艺术语汇,展现了特区建立以来多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历史场景,反映了特区建设者筚路蓝缕、敢为天下先的创业历程,展示了深圳经济特区40年砥砺奋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取得的辉煌成就。 此次参加晚会创作、表演和制作的深圳演职人员,很多都是深圳来自一线的建设者和奋斗者,他们中有教师、公务员、艺术家,也有国企职工、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和在校学生。他们从深圳人的切身体验出发,和节目的内容产生共鸣和情感碰撞,每个人都能在节目中投射自己对特区40年的解读,表达各自心中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
晚会上,杨洪基、廖昌永、谭维维、石倚洁、王莉、汪正正、张迈、伊丽媛、莫华伦、严当当、旺姆等观众熟悉的歌唱家/歌手纷纷以角色化身份登场,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表演。杨乐、林晓薇、刘小幻、郑海燕等来自深圳本土的歌唱演员,也纷纷在演出中献唱,表达对深圳的一片深情。 晚会采用让人惊艳的3D立体舞台,充分利用了深圳大剧院的纵深空间,可谓是别具特色。舞美效果具有十足的科技感,一幅幅浩荡的演出画面,简直美不胜收。10月15日晚,中央1套、3套已经向全国观众播出了这台晚会。今日,民歌君与大家分享整场晚会的视频。
“这,就是深圳,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之城。”
“这,就是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这,就是深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光辉杰作,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
”
晚会由序、5个篇章和尾声组成,整体时长约100分钟,寓意“十全十美”。5个篇章分别为《南方春雷》《开拓之路》《追梦时代》《大美双区》《壮丽航程》。晚会打破了传统编年体的叙事模式,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上,以纪实的视角、真挚的情感、艺术的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特区成长波澜壮阔的历程,让观众得以随着节目的推进,见证深圳经济特区一路先行先试、开拓前行,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写下的精彩篇章。
一声春雷,炸响了一个时代。在《南方春雷》篇章,高举红旗的基建工程兵,在《我们来了》的昂扬旋律中豪迈登场,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勇气,做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先遣队。《以特区的名义》中热火朝天的脚手架上,建设者们以自己的汗水和奉献诠释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内涵。当建设者们在“脚手架”上以自己的身躯组成的“拓荒牛”造型出现时,引发了人们强烈共鸣,激起了现场的热烈掌声。
《开拓之路》篇章中,一系列带着特区鲜明印记的经典歌曲《梨花又开放》、《南方以南》、《风雨兼程》等在创新编排后登场,带领观众穿越时光隧道,回望特区克服艰难险阻的奋斗历程,既是大时代的群像,又带有个体记忆的温度。节目《第一第一》将场景搭建在一个普通的夜宵摊上,男女老少轮番上场,用说唱的演绎方式,展示深圳如何用一个个开拓创新之举,诠释改革开放重铸山河的伟力。
《追梦时代》篇章带来了《我们的好时代》、《来了就是深圳人》等昂扬向上的节目,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深圳在新时代的阳光大道上如何肩负使命,创造更多“第一”, 闯出了一条新路,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节目以深圳沧桑巨变做了最生动的诠释。
《大美双区》是个富有岭南文化风情和新时代特色的篇章,通过《湾区风飞扬》等活泼生动的节目,展现粤港澳大湾区龙腾虎跃、共谋发展,深圳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风帆全速前行,让“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在深圳落地生根。
《爱在远山》中的深情所系,《不忘初心》里的赤子心怀,《领航新时代》中的豪迈气概,让晚会的压轴篇章《壮丽航程》呈现出开阔的格局和明亮的色泽。演员们尽情地唱响心中的歌,把两个一百年的宏愿,写在每一张幸福的脸上,让新时代的阳光铺就民族复兴的航线。在尾声《早安·深圳》众人向这座城市的“表白”中,演员们与观众挥手告别,全场随即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是一台深圳人自己的晚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逐梦•先行”晚会的内容底色。晚会始终把特区的开拓者、建设者放在主体位置,以浓墨重彩的笔法进行歌咏。
晚会上,杨洪基、谭维维、李云迪、石倚洁、王莉、汪正正、黑鸭子组合等观众熟悉的知名艺术家纷纷以角色化身份登场演唱演奏,融入到整场表演中。而此次参加晚会创作、表演和制作的深圳演职人员,很多都是深圳来自一线的建设者和奋斗者,他们中有教师、公务员、艺术家,也有国企职工、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和在校学生。他们从深圳人的切身体验出发,和节目的内容产生共鸣和情感碰撞,每个人都能在节目中投射自己对特区40年的解读,表达各自心中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
导演组的创意也从他们身上得到了启发和鼓舞。甲丁介绍,正是一位深圳大剧院工作人员对舞台背后“副空间”的提示,他与美术灯光总设计孙天卫决定创造一个更具纵深感的舞台空间,才成就了这台晚会极具特色的呈现样式。
而在晚会的整体节目编排中,全新创作的原创歌曲占了一半以上。主创团队发动深圳原创音乐力量,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歌唱新时代的全新原创歌曲。其中既有《这就是深圳》《我们的好时代》《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样带着青春节拍、欢快旋律的新都市歌谣,也有《图画里的家》《早安,深圳》等带着透明色彩的少儿歌曲或民谣,更少不了《以特区的名义》《向未来先行》等呈现深圳主旋律特色的优秀作品。
《这就是深圳》正是专为这场晚会而作的原创曲目。在讨论其中那句“这就是深圳,我深爱的人;这就是深圳,深爱我的城”时,有人说,“这就是深圳,我深爱的人”不通,应该改成“我深爱的城”,但主创们表示,深圳最大的特点就是这里的人,提到深圳,每个人浮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深圳人。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人,都是追梦人。
每一个心怀梦想、勇敢逐梦的深圳人,就是这座城市的主角。在《来了就是深圳人》中,展现的是一个人才招聘会场景,任正非、马化腾等从深圳起飞的企业家与初来特区热土的年轻人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字字句句,都浸透了创业精神和开拓者的热血,体现了新时代特区锐意革新的精神和特区人的理想追求。《以人民为中心》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场景,通过人民群众的视角,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从党的建设到营商环境改善,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用创新的手段表达创新的深圳
如何将40年的奋斗历程浓缩在100分钟的节目里,给深圳真正留下一台有纪念意义的晚会,晚会主创团队反复打磨、精益求精。“‘新’是我们这台晚会在创作上最重要的原则。” 甲丁告诉记者:“只有‘新’才能体现深圳的特点,才能体现节目的价值,‘新’主导了我们的创作、我们的表演,我们的每一个细节。”
晚会以一台散文式的报告剧的形式呈现,这也是中国晚会史上罕见的样式。整台晚会不设主持人,而是以6条高度凝练、主题鲜明的纪实短片进行有机联结,以原汁原味的新闻原声播报凸显时代背景,创造了一种纪实短片与舞台表演紧密关联、浑然一体的大型晚会艺术样式,带领人们在时空的隧道中穿梭、体验、感悟。
从音乐、舞蹈到舞台美术、串场短片,晚会始终围绕一个“新”字,用创新的艺术手段,去表达深圳的创新精神。在舞台设计上,晚会以“网格、纵深、矩阵”的呈现手段为舞美语汇,充分利用了深圳大剧院舞台的纵深空间,首创打造出一个纵深近50米的立体舞台,舞台空间由主功能屏、移动侧屏和视窗围合的立体表演区组成,辅以手持流动屏幕、矩阵屏、单体投影等呈现手段,形成方正大气、天地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多景别呈现形态,营造出裸眼3D立体视觉环境。无论是“蛇口开山第一炮”的震撼视听效果,还是“放飞白鸽”的温情场面,以及一艘承载“中国梦”的大船乘风破浪的浩荡场景,都令人印象深刻。
高科技是深圳的特色,源自深圳的科技元素也在晚会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由深圳企业优必选设计制造的Walker智能机器人首次以角色化身份登场,和很多“新深圳人”一起“应聘工作”,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喻示着深圳更具想象力的未来憧憬。
屏幕的灵活运用为晚会现场增添不少光彩,而其背后却是一项难度极高的技术难关。总面积为1600平方米的无数块异形屏幕,对视频信号的技术形成了空前的挑战。晚会导演组请来北京理工大学的虚拟仿真和信号分配团队,通过无线信号激发的独门“黑科技”,经过长达数月的无数次磨合调整,终于与深圳制造的屏幕硬件相得益彰,并通过一流的光控技术解决了色温色差难题,形成了国内首创的一体化立体视频造型,犹如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呈现出令人震撼的视觉奇观。
主要由地屏、冰屏构筑而成的晚会舞台,自乐池前沿至后墙纵深达45米,成为世界剧院演出史上独创的全功能纵深式舞台。“可能只有在深圳,才能允许我们能有这种大胆的创作。这能够体现深圳对于创新的追求和渴望。”甲丁说。
整个舞台,如同一条悠远而开阔的“大道”,所有的演员在这条“大道”上完成整体的表演。这一舞台设计也是一个巧妙的隐喻——这不仅是一道穿越沧桑40年的“时光隧道”,这更是深圳的开拓之路、改革之路、创新之路。台上奔跑的每个演员,代表着每一个追梦的深圳人,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他们逐梦、奔跑,奔向先行示范区的美好明天。
幕后故事
舞美总设计孙天卫告诉记者,常见的舞台前区一般在20米左右,而此次的舞台纵深长达70米,可在多种灯光和科技手段加持下变化,提供多变的表演空间,为的是让观众不易产生视觉疲劳。然而,这样的舞美定位在以往的晚会中并不常见,“舞台纵深离观众越远,视觉呈现的难度越大”,即便是与甲丁搭档多次,拥有丰富大型晚会经验的孙天卫仍不敢掉以轻心,他在工作室里搭起了等比例模型,多次演练分析舞台位置方案。“导演告诉我,以往用过的方案千万别用,所以一上来我们就把舞台从形式上打破了。”
另一方面,以“艺术加技术”的舞美手段也被运用进了此次的晚会舞台。据晚会技术总监李风介绍,此次多项科技元素融入舞台,为技术呈现带来了很多难点,但同时也称得上亮点。据了解,本场晚会首创在剧场中使用1600平方米的屏幕,“一个平方米需要4台电脑控制,在1600平方米屏幕上呈现的视频,需要由6400台电脑共同完成。”通过通讯手段控制的数千台电脑不仅需要在平面完成协同呈现,还需要完成多变舞台的水平、上下、推拉的调度,这使得屏幕背后连接的电路和控制线路相应变得更加复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仅如此,大量屏幕的使用,对灯光的要求是必须精准布防,李风说:“灯光不能和大屏幕相互干扰,还要保证对人物的塑造性”。因此,晚会通过电脑编程精准控制使用了300台切割灯,以保证舞台上的上万个动作的精准照射而不产生光斑。而8台经过了柔化处理的追光灯,也使得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更富有光感,达到对角色塑造的要求。
△李风
对此,总导演甲丁表示,大量高科技元素被合理有机地融入晚会的舞台,意在服务内容而并非“炫技”。无论是异形屏幕共同组合而成的“时空隧道”,还是在《快乐时光》中营造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来一补”电子厂女工宿舍的场景,一流的技术令逝去的时光“复活”,带来了富有冲击力的人文体验。
整台晚会不设主持人,而是以6条百秒左右的高度凝练、主题鲜明的纪实短片进行有机联结。据文学统筹王俊介绍,每条视频中,均选取了原汁原味的新闻原声播报凸显时代背景,创造了一种纪实短片与舞台表演紧密关联。“视频中,不仅有充实的数据内容,也十分重视诗意地呈现”。细心的观众会留意到,短片中的人物也会悄悄出现在舞台上,令视频内容与舞台主线内容达成有机融合,带领人们在时空的隧道中穿梭、体验。
深圳是一座时尚之都,甲丁表示,晚会的服装创意也来自深圳的街头,源自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符合社会角色的服装经由设计师的再创作变成适合舞台表演的样子,甲丁形容这种带有等距褶皱的舞台服装风格为“更富有肌理感、年代感”,“遵循它的基础,找到人们自然状态的样子。不需华丽,找到深圳人独特的气质。”
排练开始后,艺术团队成员需要以“急行军”式的进度完成状态的训练恢复,对全体主创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执行副总导演曹瑜对记者表示,在排练厅里,她看到了太多令人感动的故事。比如,在就餐区休息的熬夜搭台的电工场工,看见找不到地方写作业的孩子,会默默收起自己还没吃完的饭碗,招呼孩子过去写作业。曹瑜还记得,一个北京来的舞蹈团的孩子,在首场演出的舞蹈节目中不小心将手臂甩脱臼,下场后,眼看还有两分钟要再次上场,“这孩子当时默默对着墙,把自己手的硬是怼了回去”。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曹瑜立刻让孩子入院治疗,“但他却说,不论医生让不让我打封闭针,我都要上舞台!爱上深圳,爱这个舞台,并且愿意为之付出,这可能就是深圳的力量。”曹瑜眼泛泪光。
文字:深圳特区报 编辑:民歌君 交流与合作加微信:lemi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