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岁”那年在延安,他和她写下这首歌,让毛主席高兴到鼓掌……

传歌人民歌君 民歌中国 2022-05-16

信息,从这里触达民歌圈



“莫耶!”


“小郑,怎么啦?有事吗?”


“小莫,我日夜琢磨着,想写一首歌唱延安的歌……拜托你给写写歌词。”……


1938年,在革命圣地延安,聚集了众多朝气蓬勃的爱国青年。他们的到来,为这片红色的土地带来了无限的活力。这里从早到晚,四处都充满歌声,很多带有满腔热情的学生都想通过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为延安写一首歌小郑小莫便是如此。


小莫是一位富家小姐,后参加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救亡话剧第五队,投身抗日宣传工作。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才女,年纪轻轻已写下不少小说、剧本。不过,在小郑刚找到小莫要写歌时,她一开始却是连连摇头,因为她从未写过歌词,一时也不知道该从何处下笔


对于小莫的“拒绝”,小郑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鼓励她尝试一次,还用“激将法”说:“关键是看你有没有爱延安的真正感情。”听到这话,小莫马上就应了下来。“当然有感情啦,大着呢。”


此时,这两个“20岁”(小郑因革命需要改小了年龄,实为24岁)的年轻人大概想不到,他们即将合作完成的这首歌曲,日后会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短短的时间内传遍延安,流传到抗日根据地、全国、乃至海外。


在答应了小郑要写歌词之后,小莫却仍是没有想好具体要写什么,只好一连几天都躲着小郑。某天傍晚,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大地,开完群众大会的同学们在山坡上居高眺望,小莫和小郑都在其中。


远处是雄伟的宝塔山、清澈的延河水,身边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和澎湃嘹亮的动人歌声……感受着这片土地上的生机与活力,心中热血沸腾的小莫发出了一声感叹“啊,延安!”身边的小郑看出了小莫的激动,脑海中灵光一闪,喊着让小莫就写眼前这壮丽的场景,把生动的延安给写出来。


此时灵感迸发的小莫连连点头,称自己找到感觉了,拿出笔记本便开始奋笔疾书: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写完歌词后,小莫补上了歌名《歌唱延安》,将其交给了小郑。接到歌词的他,心中同样激情澎湃。自朝鲜来到中国参加革命的小郑,在延安发现了一股巨大的能量。他坚信,革命的火种能从这里传遍四方,中国革命可以取得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将走向灭亡,而朝鲜必将光复。


酝酿已久的情感在此刻迎来了爆发,小郑将大众对延安的崇敬和热爱,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无限希望,都化作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完成谱曲后,他马上找到了小莫,将这首歌曲唱给她听。当听到那一句“啊,延安!”时,小莫竟忍不住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歌唱延安》面世不久,随即作为第一个节目,在延安大礼堂一场大规模的音乐上被唱响。当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到场观看了演出。当听完小郑与他的老师唐荣枚(中央民族乐团的创建人、首任团长)演唱完《歌唱延安》后,全程仔细聆听的毛主席更是高兴地鼓起了掌

↑点击可观看视频↑


看到众人的反应,观众席中的小莫意识到,《歌唱延安》成功了。果不其然,第二天中共中央宣传部就要走了这首歌,并改名为《延安颂》。很快,该作品风靡延安,传遍各抗日根据地,甚至流传到了国统区和海外华侨的耳中,更有无数爱国青年唱着它奔赴他们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

视频:合唱团《延安颂》


时至今日,《延安颂》依旧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作品,更被认为是延安精神的一个象征。而它的创作者小莫和小郑,也在日后成长为在历史中留下过浓墨重彩,值得被后人所铭记的人物。


资料图:老革命女作家莫耶


小莫原名陈淑媛,笔名白冰、椰子、沙岛,投身革命后改名莫耶。她是我国老革命女作家,曾任120师战斗剧社创作员,《战斗报》编辑和记者,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主编、总编辑,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等职。


资料图:“中国军歌之父”郑律成


小郑原名郑富恩,后因为投身革命,改名为郑律成。他出生在朝鲜,成长于中国,1950年正式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是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作曲家。他为中朝两个国家谱写了军歌,被中、朝、韩三国人民所铭记,堪称举世无双。


谨以此文,致敬经典《延安颂》,致敬两位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