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将“淮海琴书”与苏北老民谣相融合,这曲《拐磨拐》妙趣横生 | 民歌中国·联星计划

民歌君 民歌中国 2022-05-17

 

信息,从这里触达民歌圈



民歌中国★联星计划
“民歌中国★联星计划”是一个信息分享计划,旨在帮助大家免费发布优秀有特色的民歌作品。所有通过审核的内容将在民歌中国分享平台发布,与上百万民歌粉丝齐分享!回复“联星计划”可查看投稿要求。(投稿邮箱:mingechina@qq.com)

本期推荐人:hehe



高雅《拐磨拐》

淮海琴书又名坠子,源于河南,变革创新并植根于淮海,流传于淮安市及周边地区,是特有的淮味民间艺术品之一。淮海琴书以说唱见长,形式活泼,以音韵甜美著称,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江苏曲艺界占有一席之地。淮海琴书,又名“扬琴书”,亦称“打蛮船”等,流行于淮安、徐州、宿迁、连云港、鲁南、皖北一带。
淮海琴书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上可追溯到1350年前后。“淮海琴书”定名于1975年。其时,原淮阴专署文教处组织全专区曲艺会演,专区文教处处长吕文樵同志把这个在淮海大地上流传深广的民间地方曲种定名为“淮海琴书”。1990年,《中国曲艺志》(江苏分卷)根据淮阴市文化局上报的曲种条目,将“淮海琴书”载入国家级志书。
淮海琴书一般是“双档”演唱,多是一男一女,俗称为“死夹档子”,一人拉坠子,另一人敲琴打板。有时也有单档演出的,只敲扬琴唱,或者是只拉坠子唱,用脚绑代板,有时采用多人演唱,配以笛子、二胡、三弦等。(以上资料,摘自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出版《淮安特色文化》)

△尹子与非遗传承人许桂富合影


2021年11月25日,特地去拜访“淮海琴书”非遗传承人许桂富先生,承蒙先生一番指教:“淮海琴书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演变,它并没有固定的曲谱与结构,纯粹来自于老一辈艺人的口口相授,即江苏省淮安市涟水盐河西岸乡镇的口语,结合上一辈人传授下来的唱腔。唱腔的特点,即是‘淮味’——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哼唱的小调,比如农村流行的‘麻将歌’,耕牛吆喝等等,旋律的走向都有共通之处。在许多表演中,也会有一些即兴的细节,但整体上不会脱离唱腔的特点。这一听,就一定是这个地方的民间艺术。” 

《拐磨拐》是流行在苏北地区的一首老民谣,这段大人哄孩子的口语段子深深地种在60后70后80后苏北人的脑海里、血脉里。它不仅是乡土文化,也是祖辈生活在这一方热土的人民世代生活的剪影。据我80岁的父亲讲,他的童年就已经流传这段民谣,如此说来,也至少有70多年的历史吧。在网上搜索到一点零星的资料,其内容大致如此,依不同地区的流传,内容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一份甜甜的回忆与暖暖的乡情
《淮海琴书》与《拐磨拐》在我的童年时代一同扎根,这是我将它们糅合在一起的原始情怀,歌词的语境与音乐的情境非常吻合,歌词的声调与琴书的唱腔也比较贴合,而最重要的是它们文化的根基一脉相承。这也是我苦苦追求的歌曲创作中,“歌词”与“音乐”之间需要“亲缘”的关系——“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此次借鉴引用“淮海琴书”的音乐材料进行创作,也属于个人实验性作品,战战兢兢,比较纠结。既要考虑“声乐美”,还需保持“淮海琴书”的音乐特征与乡土气息,而且更希望能适应当下大多数人的音乐审美情趣,渴求综合民间艺术、音乐美感、精神娱乐于一体,但是我也知道,这很难,甚至不可能。
向“淮海琴书”艺术家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尹子






拐磨拐》


作词:苏北民谣尹子

作曲、编曲:尹子

录混:黄德举

演唱:高雅

伴唱:严小妍、张翊雪、

孙阳、陈浩、尹子


哩个啷,哩个啷,啷个哩个啷。

啷个哩个哩个啷,啷个哩个哩个啷。


拐磨拐呀,请舅奶呀,

舅奶舅奶没在家,

赶快去请大舅妈,

大舅妈烧水秃脚丫,

一秃就秃个仰八叉。


唉呀呀呀,唉咿哇,唉呀呀呀,唉咿哇。

快滴噶(吆呵),快滴噶((吆呵),

豆子要泡烂得喽,

快滴噶((吆呵),快滴噶((吆呵),

锅门草要没得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