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首音乐,没有一个音符,竟轰动了整个20世纪!

2016-01-20 民歌中国

点击上方“民歌中国”可以订阅哦

1952年在美国纽约的马维里克音乐厅的一场音乐会,观众们像往常一样等待着精湛的表演,钢琴家大卫·都铎在作曲家、指挥家约翰·凯奇的邀请下走上舞台,打开钢琴盖,优雅地坐下。观众们满怀期待。然而,1分钟过去了,没有动静;2分钟过去了,没有动静;3分钟过去了,没有动静;4分钟过去了…观众们开始焦灼不安,这时钢琴家站起来鞠躬致谢:“谢谢大家,我已成功完成了《4分33秒》的演奏。”

现场所有观众一片哗然;整个文艺评论界掀起一片轩然大波。约翰·凯奇的《4分33秒》,在“演奏”过程中没有奏出一个音符,有的只是观众偶尔的几声咳嗽和窃窃私语。约翰·凯奇力图通过这部“无声”作品向传统发起挑战,音乐不一定由音符构成,凡是我们所能听到的一切声音,都是音乐的一部分。这部作品因此成为了音乐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约翰·凯奇也凭借《4分33秒》成为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

此后,《4分33秒》被无数次地搬上舞台。如果你的收音机突然不出声,不要感到惊讶,那可能是英国广播公司BBC正在播放《4分33秒》。BBC还将其纳入BBC交响音乐团音乐会的一部分,由指挥家劳伦斯·福斯特指挥演出。《4分33秒》于中国的首演是在2012年10月21日,由著名作曲家谭盾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在保利剧院演出,赢得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掌声。

约翰·凯奇非常欣赏中国古典文化。《4分33秒》与白居易所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颇为相符,默默无声却比有声更为感人。此外,《4分33秒》还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其中,“大音希声”就是指无声的音乐才是最美的音乐,它符合道德特点,无形无声,不可见不可闻,确是一切声音的源泉,是最高的音乐,是“道”。约翰·凯奇用现代的西方艺术,表现了两千多年前的道家思想,不得不让人唏嘘。

1992年,约翰·凯奇去世。他相信,艺术和生活之间是没有界限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音乐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不管我们怎么定义约翰·凯奇的《4分33秒》,现代音乐?偶然音乐?先锋派?亦或是行为艺术?我们也不得不对这部轰动了整个20世纪的音乐作品肃然起敬,去反思一下音乐、艺术的定义,反思一下我们头脑中固有和僵化的思维模式。


现在,请各位读者拿起你们的手机或者手表,计时4分33秒,屏息凝神,去体会一下约翰·凯奇向这个世界发出的时代最强音。


来源:西方古典音乐 (头条号》



交流与合作联系微信:leming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