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一度】2300亿的背后

杭州日报余杭分社 观余杭 2022-01-19

这几天,在热传一个数据

2018年,余杭区实现生产总值(GDP)超2300亿元,加上遥遥领先的财政收入,余杭在浙江的经济强区地位更加稳固。

浙江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卓勇良教授认为: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总体的经济下滑背景,也存在着一些地区增长速度较快的样本。而余杭,就是这样的生动例子。

当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各个城市的较量,不仅是经济总量的比拼,更是发展质量的比较。从一系列的数值变化中,我们见证到了余杭经济的扩张与成长之路。


01

质的飞跃,余杭做对了什么


如今,省际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在城市间的竞争。从学界、媒体到社会舆论,无论是各种区域排行榜上,还是百姓街头巷议中,哪座城市更强,都是焦点。

余杭能在全省区县(市)中脱颖而出,首位度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事关余杭的未来,对全省的区域协调发展也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数据对比来看,余杭的GDP与萧山差距并不大,但全年财政总收入表现却很抢眼。2018年,余杭区财政总收入完成623.86亿元、增长23.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36.38亿元、增长20.13%,甚至已经赶超地级市湖州、衢州、舟山、丽水,逼近金华。

除了持久的高速增长外,更重要的是,这一抢眼表现背后的根源。

在这之中,余杭有一个数字让人印象深刻: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632.30亿元,增长13.6%,GDP贡献值占比逾八成。这正是反映出了余杭全区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可以这么判断,余杭区是浙江有史以来三产数据最强的“经济第一区(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结构正式接棒,成为余杭登顶的厚实根基。

另外,余杭在推动消费模式创新方面成绩也不错。

导航、购物、交友、学习、旅游……现如今,一部手机玩转地球,信息消费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消费所承载的新型商务、支付等模式极大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推动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向价值链高端迁移。

在余杭,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余杭的电子商务产业在省内乃至全国处于优势地位。比方说,2018年的“双11”,阿里交易额达2135亿元,增长26.9%,刷新全球单个电商24小时零售纪录,引领余杭互联网商业高速发展。

另外,虽然房地产业的占比不断在下降,但也为余杭财政献了140亿元的收入,是仅次于信息服务业的第二大行业。

总的来说,现在第三产业遥遥领先的余杭,正享受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果实。


02

这一路上,余杭多点开花


如果从杭州的整体发展格局来看,余杭的崛起是顺着时代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下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服务业几乎是商业和旅游业的代名词,其主阵地是在西湖景区及上城、下城的解放路、延安路、武林广场这一带。其后的20年里,发生的几件大事,影响了浙江经济的格局和走向。

先是对外开放的大政方针下,外贸出口成为拉动区域经济最直接的那驾马车。接着是房地产业形成强劲的发展态度,积极西拓,由杭州文教区一路向西,越过西溪湿地,直到五常、蒋村一带,如今直达老余杭的南湖周边。

而西进带来了大量优质企业和人才,对于居住环境和配套的要求,为学校、医院的纷纷落户创造了条件。这些“凤凰”来栖,又推动了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确立,东接西溪路浙大科技园、西连临安青山湖科技城,未来发展一片坦途。

今天的余杭,数字经济独领风骚。有人会说,阿里巴巴就在余杭,有这样一个超级国际大企,余杭成为数字经济高地是必然的。但对余杭来说,阿里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这是科学发展战略的果实。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创新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大家纷纷表示应当把经济增长的着力点转移到创新上,将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其实在这之前,余杭就已迈开了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有两件事最具标志性:

其一2006年余杭向软件方面拓展,在五常南部建了一个西溪软件园,并停止了五常北部的工业项目,收回了全部的工业土地。2009年,余杭与阿里巴巴签订协议;2013年6月,阿里巴巴西溪园区正式落成,10000多名阿里员工搬迁至未来科技城内,坊间把这个地块称为“淘宝城”。

淘宝城


其二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是中组部、国资委确定的全国4个未来科技城之一,是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有了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余杭借此获得了发展良机,为今日信息服务业的蒸蒸日上作了最好注解。

未来科技城(海创园)


环顾余杭,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特色小镇建设屡绽星光,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创业城、未来科技城、良渚文化城及大径山生态区,定位于各自的资源禀赋,在成就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推动余杭整体向更高迈进,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洼地。

天时地利人和,就像是“滚雪球”,推动着余杭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这其中,数字经济的实力是毋庸置疑,但仔细打量这份经济成绩单,还会发现很多新亮点。

在余杭,特色小镇、产业平台、科创园、孵化器等遍布,其实从2012年的“523”计划开始,余杭培植深化企业,从产业孵化、加速到产业化,全域创新大孵化战略已经很明显了。而这“大孵化器”孵化的并非一个个项目,而是产业集群。

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例,余杭实施机器换人,开展“百千万”工程助力企业上云,建设智能工厂的“余杭模式”等,余杭打造一个智能制造的产业生态系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插上了翅膀。

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同时,余杭又给实体经济的发展“添了一把火”。

在工业用地较少的情况下,余杭打出了“亩均论英雄”的改革重拳,加大优质企业精准扶持,倒逼低效企业市场出清,盘活存量低效用地,缓解能源“双控”压力,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以“亩均论英雄”,弱化的是速度情节,强化的是质量关切,本质是契合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如今的成效也是直观有力:从2011年到2018年,余杭的工业增加值从全省第七上升至全省第三。

还有一点,就是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余杭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丰富了余杭的产业结构,通过大力推动产城融合,一座现代化都市的兴起,更为余杭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全省唯一一家省级生物医药高新园区——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开发区遥相呼应的未来科技城,也在生物医药研发孵化平台项目建设上大显身手,集聚高端人才、孵化平台等资源优势。而贝达药业、民生制药等大批“医药航母”企业的集聚,更是为余杭生物医药产业画卷再添重要一笔。

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从产业角度来看,在余杭,只要将生物医药产业的空间规划落实好,就能进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加快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


03

前进路上,余杭仍需正视自身短板


平心而论,区域经济的崛起势必需要一定量的GDP作为基础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GDP总量越大,综合实力就一定越强。

单就经济层面来看,余杭GDP的“数量”虽然实现了扩张,却无法掩盖其在“质量”上仍存在的问题。

从余杭自身来看,首先要正视的是,余杭的发展仍不充分、不平衡。

2018年,余杭大力开展了“低散乱”企业整治,经摸排统计,亩均税收一万以下的用地企业有700多家,占用了余杭工业用地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在乔司、南苑、崇贤等城乡接合地带,集聚着大量低层次的传统服装企业,让这些原本应该具备大力发展条件和机遇的区块低端化。

低端产业要往高端走,就需要空间,在这点上,余杭的动作有些缓慢。比方说,经过“低散乱”整治,淘汰印染企业等,余杭收回了不少土地。但这些土地并没有立即投入使用,或者说是存量空间盘活再利用的速度过慢。

其次是,高端人才引进存在阻力。曾经,余杭一家企业用100万年薪,从南京引进了一位专家,最后却因孩子读书问题,这位专家放弃了在余杭的高薪,回到了南京。

不可否认,类似的现象在如今的余杭还不是个别的。不能让人“安心”在这里工作,高端人才就不会留下来,尤其是那些刚刚毕业的人才,更是“呆不牢”。

事实上,余杭已经具备了产业创新的洼地效应,只是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有些区域甚至会因吸引大量人口的集聚而出现较高的负债现象。

以房地产业这把“双刃剑”为例。与杭州主城、萧山等地相比,余杭的房价相对较低,这就能成为吸引人才落户的一个有利因素。而事实上,在余杭购房、租房后,定居是老人、是孩子,不少年轻人仍然努力在政策夹缝中寻找在主城扎根的机会。

主要人力资源往哪里走,那些重大项目、社会服务业最尖端的配置也会跟着往哪里集中。所以,余杭现在虑人口调控时,就必须把项目投入、产业结构配置考虑进去,在人口、资源与利益的不断调整中达到一个平衡。

最后一个大问题,就是余杭深厚不凡的文化和产业发展的脉络不清晰,文化没有很好得切入到产品中形成一个产业生态链。

近几年来,最具国际范的“网红”萌主故宫博物院,不断活跃在大众的视野里。作为中国的世界级门脸形象的故宫,彩妆、文具、手包、碗碟等等,产品无奇不有,在大商业时代盛行的眼球经济和心智争夺战中赢得漂亮。

反观余杭,亘古开天的良渚文化,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蜚声海外的禅茶文化都是她的文化标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叠加影响下,余杭的文化产业亟需升级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产业支撑。

“文创”是一个风口词眼,但在长长的产业价值链中,余杭要获得高附加值,这也许是个“快进键”。

实现文创产品与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将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文化贸易提供良机。从企业角度来讲,能通过创新产品设计、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开发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从文创机构角度来讲,通过跨界合作的多样性尝试,拥有更多创意设计理念的落地机会,扩展产业发展的多元空间。


04

顺势而为,余杭的未来会更大


得益于融入杭州发展迅速,余杭产业结构多点开花,这放在浙江都属比较独特的。从小县城到领跑全省,这一路走来,余杭堪称励志。

但在领跑的同时,也要看清身后的追兵是如此之近;与南山、昆山等全国最发达的区域相比,我们还有距离。只有把高点作为起点,余杭才能继续一路高歌猛进,拉近与标兵的距离。

站在高处,余杭需要一个更大的未来。

在中国城市层级里,想要在规模和量级上更进一步,抱团取暖,成了最为常见的操作办法。比如西安联合咸阳,济南吞并莱芜,上海、广州和杭州都在跑马圈地。

继续做大做强余杭,“融杭发展”这个理念会被一直贯彻下去。眼下,锚固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余杭提出要以“五大余杭”为引领,推进全域创新策源地、全域美丽大花园、全域治理现代化“三个全域”建设。只是,拼总量、拼规模的阶段已过去,以后余杭拼的是效益,拼的是经济发展的层次。

要拼出经济发展的“高级感”,余杭有自己的优势。

1月20日,中国(杭州)5G创新园在未来科技城开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软件测评中心、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等10家5G领域权威机构和重磅企业签约落户,一个5G产业集群的雏形已经清晰可见。

当别人还在探讨5G的前景时,余杭已经先行一步。5G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产业资源,余杭接下来要做的是,面向5G产业集群,尽快培育孵化出一部分龙头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5G产业生态系统,才能在这场以大数据、大容量奠定基础的产业变革中抓住机遇,真正承载起大杭州发展所赋予的期望。

5G


如果说把握住5G技术是余杭未来发展的点睛之笔,那么抓住交通这个“牛鼻子”,启动建设“三路一环”工程就是具有突破性进展的大手笔。

2019年底,“三路一环”将全面通车。自此,余杭融杭进入加速度。

看得出,“三路一环”是余杭投入的最大努力和资源。借交通之势,能够清楚感知到良渚、崇贤、塘栖等组团也将迅速发展起来,余杭一口气改变“城西最强,东中部略逊一筹”的产业经济发展格局。

每一次变迁都是一次创新,每一次创新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接下来的城市经济竞争,就是“人”的竞争。

经济发展需要“人”来创造,余杭要持续走在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最前列,核心在人才,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可以说,人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余杭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有什么样的未来。

但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要抢夺的是“人才”,不是抢夺“人口”,余杭应更加看重人才项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一方面,余杭需要一大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踏实肯干的优秀人才为余杭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余杭产业转型发展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实现人生梦想的广阔舞台。这就是产业链引领人才链,人才链支撑产业链。

不仅如此,如今的信息时代是个共享的时代,科技无国界,人才也可以共享。余杭还需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突破地域、户籍、档案、人事关系等限制,实行柔性引才。让产业兴旺、“人气”回家,凝聚人才引领的“最高共识”,打造人才集聚的“最强引擎”,凸显人才发展的“最优生态”,余杭就能成为各类人才争相汇聚的福地。



监制:金中

作者:白小白

编排/设计:小Q


猜你喜欢

1.重磅丨一图读懂余杭区机构改革,这些部门或有大变化

2.到主城又多了一条路!余杭的小伙伴有福啦!

3.这位八旬“老汉”说:故乡人应知故乡人

4.盒马“驾到”!余杭这个圈,又火了!

5.今昔亦繁华,此城焕新生!原来说的是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