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周刊】促英语学习氛围,进师大学子力量。——专访2107级“促进杯”英语竞赛一等奖李想

LNNU RADIO 辽师之声 2021-10-08

【师大周刊】

做客师大周刊

发现身边榜样

碰撞心灵火花

传播师苑文化






聚焦师大·师大先锋



第十八期先锋人物

李想,辽宁师范大学数学学院2017级学生,2017级“促进杯”英语竞赛一等奖的得主。


01


李想同学能够在促进杯英语竞赛中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平时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一定很重要,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什么独到的方法呢?


我觉得培养英语的思维很重要,要尝试用英文表达和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一些英文的名著,学习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体会词汇的文化内涵,把英语的学习作为一种兴趣,学习就会轻松许多。



02


大学的学习生活与高中有着明显的区别,开学也有两个月了,你学习英语的方法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高中阶段可能不太重视听力和口语这两部分,但来到大学使我意识到听力和口语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要加强这两部分能力的培养,另外就是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死学,要掌握技巧,掌握方法,感悟到英文的精髓所在,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03


学习之余,你有哪些兴趣爱好呢?平时的你,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课余时间我喜欢听音乐。我觉得音乐可以缓解压力,让烦躁的心安定下来,多听一些舒缓的纯音乐有助于冷静地思考。遇到繁杂的琐事时,不会感到慌乱。平时很喜欢阅读和旅游。阅读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而旅游则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我觉得灵魂和肉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04


来到辽师也有两个月了,大学有什么地方是与你想象中有所不同的呢?


与想象中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没有人们传言中那么清闲。功课和学校日常的安排都很多,并没有太多的闲暇,这也使我深刻意识到大学的时间绝不是用来荒废的,要努力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拒绝懒散,迎接成熟。 



05


李想同学刚刚大一,崭新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对于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自己有哪些期许呢?


未来四年希望自己还是以学业为重,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但同时也要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工作能力、锻炼口才、培养社交能力、增强体质,不要辜负了四年的美好时光。



副刊·心灵加油站


一场未被赏读的梦,就像一封来自上帝的未曾被打开的信

 

有时早上醒来,你会伸个懒腰说:“昨晚我又做梦了。”也可能有的人会说:“我很少做梦。”不管你是感知到了自己的梦,还是没有感知,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晚上都会做很多的梦。

如果一个人觉得他们没有做梦或者一个夜晚中只做了一个梦,这是因为他们关于那些梦的记忆已经消失了。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记忆抹除”的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个人自然缓和地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经过慢波睡眠期而进入清醒状态。如果一个人直接从快速动眼睡眠期中被叫醒的话(比如说被闹钟叫醒),他们就比较可能会记得自己的梦境。

 

关于梦的情境,我们可以用杂乱无章,光怪陆离来形容。有时,梦到的是一些日常普通的生活场景,有时却梦到难以理解的奇异事件,比如被追杀、会飞翔、遇见怪兽等等。多数人的梦每天都是不同的,但是也有少数人,他们会在一段时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复的梦到同一个梦境。

为什么会这样?亦或者,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每晚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是又无法读懂的梦?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当中,我们都处在对梦的猜测阶段,比如典型的认为梦代表了对未来的预言,比如我们的周公解梦,比如国外认为的神谕等等。但是,自从弗洛伊德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始释梦以来,我们对梦的理解真正走向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方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梦是潜意识写给我们的一封信,通过梦,我们就打开了了解潜意识的一扇窗。

就像我们之前讨论过的,人的心灵由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构成,潜意识是梦的发源地,潜意识的影响力也远远大于意识。例如:任何一个吸烟的人都知道吸烟不好,但是很少有人能戒掉,那是因为来自潜意识的对烟草依赖的欲望,远远大于意识当中对烟草有害念头的影响力。这就是潜意识的力量。

梦有很多作用,首先是处理日常信息,把这些记忆储存在潜意识当中,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这个加工整理和分类工作,就是潜意识通过梦来完成的。例如:儿童的梦经常是白天事件的重复,原因就是要把白天获得的丰富而新鲜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其次,梦可以调节我们的心理状态,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比如,当我们心情不好的事情,就会发现只要睡一觉,心情就平复了,这就是梦进行了工作的结果。

当然更重要的,梦是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清醒的状态下,我们的意识会调控内心的焦虑、愤怒、恐惧、孤独等情绪,人的各种不被现实所接受的念头,也可以被自己的理性所控制。我们可能认为,这些被控制了的情绪和念头已经消失,但它们实际上并未消失,只是被压抑了,但仍然在影响我们的心理活动。梦中所经历的各种情境,就是这种情绪的再次呈现。

比如,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当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家庭里的纷争、人际关系中的难题时,会引发焦虑情绪,那么就可能会做这样的梦:找不到回家的路、在森林里迷路、老师要收考卷了可是一道题都未答出、去赶火车时却发现车票不见了等等,在这些梦境中体验到的也是焦虑的情绪。

 

梦中的事件与现实事件不同,但两者引发的是同一种情绪。梦境本身经常不具备现实意义,但在梦中的情绪体验通常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艾伦·西格尔说:“梦境为我们的潜意识拍了一张X光片,能展示我们的内心情感和正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当我们处在人生的困难阶段或重要转折期。如果人们能理解自己的梦,梦境可以为人提供指导。”

对梦的分析既是理解梦的过程,也是了解自我的过程。梦表达的是一些关于我们自己的重要含义,它能告诉我们一些内心真正需要和渴望的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会随波逐流,或者做着一些违背自己心愿的事情,慢慢的,我们连自己都相信这就是自己的命运,但这时我们在心理、躯体上都会产生一些问题。潜意识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做梦)告诉你:这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关注和理解自己的梦,倾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会更清楚的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个能真正成就自我的方向在何处。

 

看透生活的心理学法则

吊桥效应

1974年,心理学家达顿和艾朗做了一个著名的“吊桥实验”。实验中,两组男士分别要通过两座桥,一座是摇摇晃晃的吊桥,一座是坚固的石桥。桥的另一边是一位漂亮的女助手。实验结束后,女助手会给他们留下自己的电话,表示若希望了解实验结果可以继续联系。

结果18位过吊桥的男士中,有八成和女助手事后通过电话;而16位过石桥的男士中,只有2位和女助手联系过。事后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那些和女助手通过电话的男士们果然以为自己当时产生了类似爱情的感觉,想和女助手进一步发生点啥…… 

你的情绪体验,更多取决于你对自身生理唤醒的解释,而不一定来源于你的真实遭遇。

吊桥效应,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很容易错把由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韩剧《太阳的后裔》里男主谎称女主踩到了地雷,并说几乎谁踩到都会丧命,吓得女主神不守舍,然后又以一句云淡风轻的“我替你踩,替你死呗”令女主爱恨交织。这就是吊桥效应的功劳。

似乎也给恋爱中的人一个启示:危险或刺激性的情境可以促进彼此的感情。

鸟笼效应

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也就是这个人反而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1907年,詹姆斯和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一只精致的鸟笼。

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实际上,在我们的身边,包括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满一些什么东西吗?

鸟笼效应的应用方式就是找到这个鸟笼,然后你总有一天会把鸟放入鸟笼中。

例如可以将它用在自己身上提高自己:

我要学习英语,那么我会把单词书放在自己书桌上,这样总有一天会拿起来看的......

如果要练字,可以先买一支很贵的钢笔放在桌子上,你会为了不浪费而渐渐开始练字......

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提出的。

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

先抛出一个很小很小的请求,一般而言,人们不会拒绝,等他们答应了之后,再请求他们帮更大的忙,这样他们更有可能接受。

叶克斯一多得森法则

心理学中有一个定律叫做叶克斯一多得森法则,它是心理学家叶克斯和多得森发现的。

这个定律描述了焦虑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焦虑程度过高和焦虑程度过低时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虑时的效率最高。

焦虑症日渐成为都市人的“心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过度焦虑,事倍功半;适度焦虑,事半功倍。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受到上司或者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会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

这样就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紧张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的不稳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





不同的声音

相同的力量


敬请关注

【师大周刊】





图源  李想

主播  刘蕾 李江枫

编辑  牛祺鑫

责编  孙旖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