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真实可信”的科幻片
我们正在满怀难过地等待见证一个时刻:刘慈欣《三体》电影化的悲剧(闹剧?)。好在每个人的电影史上,总还有一些好看的科幻片可以翻出来,消磨一些这个难过。今天,我来说说我喜欢的一些科幻片。
在我看来,科幻是一种现实主义。好科幻不是技术意淫,而是在技术假定的基础上,演绎宇宙和人的某些可能的现实,这类现实是还未发生的,是关于未来或别处的现实主义。比如特德·姜在《你一生的故事》中假定的七肢桶人,他们对时间的一眼尽收眼底的感知和理解方式,与人类的因果和目的论的时间观念,形成非常不同的对照,由此演绎出一种可以预知未来的语言(思维方式),非常有趣。
假设出一些不同于此时、此处的技术方法和物理常量,从而给世界构建出一种不同的基础规律,在此规律之上推演故事,这样的科幻作品具有先天异化的内核,必然演化出超现实和荒诞。不好的科幻则会将荒诞当作目的,反过来异化世界的属性。前者的理想仍是探求真实,而后者只是一种游戏或谎言。
科幻电影的特效或技术,本质上与古代的幻术是一样的,是一种视听欺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生活经验,恰为幻术所利用。不同之处在于幻术施放于现场,唯奇迹是图,是为了混淆真假,而科幻电影只是复现于现场,你预先已经知道它并非真实。这是电影作为消费品的前提和伦理,你花钱买的不是被骗,而是娱乐。
由于我反正也不太会花钱去电影院看科幻片,所以对科幻片的娱乐性(商业伦理)并无要求。我对科幻片的衡量因此还是回到它的现实主义层面:它是否合理、可信,并以其真实的气质让我震撼。
下面就说说十部我喜欢的科幻片以及我为什么喜欢它们:
《2001:太空漫游》,斯坦利·库布里克,1968
只花两个多小时就能看到一个文明从初生至进化到更高形态的过程——太划算了对不对?库布里克是一个革新者,几乎每一部电影都在其所属的类型中成为经典,《2001:太空漫游》也是科幻片中最伟大的一部。对比来说,克拉克的同名原著仍然是一个科学家在冷静地叙述文明史,而库布里克“不冷静”,他是有恐惧和敬畏的,并且将人面对宇宙黑暗无尽时产生的迷失和惶恐极具真实感地呈现出来,他在哲学和情感上的深入度,远非克拉克能及,也非40年后的刘慈欣能及。说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不平静,也自损客观,因为它给我带来的震撼,至今还没有别的一部能超过。
《潜行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79
神秘来源于未知。面对未知,人的内心会如何解决?这部电影有所回答。展现神秘并以此惑人的电影很多,但在神秘之下探触个人内心的紧张和孤独的真实状态,只有老塔做得最让人信服。我特别喜欢电影的空间:在广袤宇宙中表现孤独感,恐怕是科幻电影的一大俗——而塔可夫斯基则将几个孤独者置于一片荒地和几条洞穴,就完成了对每一个孤绝无望之心的细致描摹。《潜行者》远比老塔的另一部科幻片《索拉里斯》好,老塔是一个属于大地的导演或诗人,要是进入飞船或太空,就会露出一些迟拙。
《妙想天开》,特里·吉列姆,1985
让人想起《1984》,但比《1984》无论是小说还是同名电影,都好。奥威尔在猛力描述极权之灾的同时,也在极权和意识形态的笼罩下迷路了,特里·吉列姆没有。《妙想天开》贯彻着吉列姆天马行空的叙事风格,并且,他不仅在提出极权和臃肿体制的恶,也给出了以幽默和嘲讽和迷梦来消解破坏它的可能性。吉列姆在延续的其实是卡夫卡的传统。
《K星异客》,伊恩·索夫特雷,2001
故事关于身份确认。假设面前站着一个和人的外形毫无二致的外星人,我们如何去判定他的真实身份呢?这是一个图灵测试的模型,取消可见、可听的感官属性,仅靠推论和思考来判定对象。我很喜欢这种极近距离的模糊感,外星人和疯子,自我判断和外部判断的两个结论,矛盾而温和,既不是《E.T外星人》的浅薄柔情,也不是《地球停转之日》的残酷屠猎。温和而克制,不滥情、不癫狂的科幻片,是好看的。
《蝴蝶效应》,埃里克·布雷斯,2004
关于时间旅行及其悖论,以及宿命论、自由意志不存在等等,这一部科幻片就足够了。这部就是很好看,别的没什么好说的。这里贴一段特德·姜极短篇《前路迢迢》中的几个小段落,烧一下脑:
至此,你应该已经见过预言器了;读到此文时,它的销量已是数以百万计。为尚未有幸目睹的人介绍一下:它是个小小的装置,同开车门的遥控器差不多。外形上看,它只有一个按钮和一个硕大的绿色发光二级管。你揿按钮,绿灯闪亮。唯一特出之处是灯会在你揿按钮前一秒钟亮起。
大多数人说刚上手的时候就好像是在玩某个奇怪的游戏,目标是在看见闪光之后揿按钮,容易得很。但是当你起意去打破规则的时候,却会发现无法做到。如果你打算在看见闪光前揿按钮的话,闪光立刻就会出现,而且无论你的动作有多快,也无法在一秒钟过完之前揿按钮。如果你想等待闪光,意图避免事后揿按钮,那么闪光便永远不会出现。无论你做什么,闪光总是先于揿按钮。你无法愚弄预言器。
预言器的核心是一个负延时电路——它向过去发送信号。当负延时可以大于一秒钟以后,这项技术的深层内涵会变得更加清楚。近在眼前的问题是预言器正在展示根本不存在自由意志这种东西。
《银翼杀手》,雷德利·斯科特,1982
风格设定几近完美。对复制人的存在考量,加入杀手的悬疑线索,很有张力。人与复制人的共存和相处,在技术上看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银翼杀手》对此提前进行了形象的假设和思考,具体的故事冲突,最终有力地指向了“人何以为人”的终极问题,引人深思。范吉利斯的配乐对想象复原那一个未来世界大有帮助。
《原始星球》,阿内·拉鲁,1973
我不能说拟真是绝对的歧途,但我实在不喜欢拟真度越来越高的3D动画。总感觉“逼真”是个不怀好意的陷阱,会使动画电影失去绘画的质感和自由度,以及它了不起的变形和渐幻的特长。《原始星球》处处保留和表现着这种特长的魅力,并延续着捷克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传统。电影的故事与童话很相近(如巨人国等),但没有教化的意味,而是很专注地展现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的形神,诡异、自洽、迷人。
《死亡幻觉》,理查德·凯利,2001
说是平行宇宙也好、濒死体验也好,任何可能性都不动摇这部电影在描述时空关系时的暧昧氛围。如阿瑟·克拉克所说,“任何技术在未被理解时,看上去无异于魔法(大意)。”《死亡幻觉》很好地制造出了这种难“被理解”的故事力场,并且温和而克制地将这种如遇魔鬼般的体验准确地传递到观众身上。迷惑不解、若有所悟、毛骨悚然……电影对于人在面对仿佛具有恶意的未知性时的感觉,表达得颇为可信。
《忧郁症》,拉斯·冯·提尔,2011
天地冲撞是好莱坞灾难片最喜投机的题材之一,而在那些轰然作响的大片里,总是有一个非常可疑的全景全能的叙事视角,能照顾和看到全世界、各类型的人。但他们的表情和感情千篇一律,毫无可信度。在《忧郁症》里,小行星将要撞击地球的时间中,拉斯·冯·提尔毫不关心人类,只关心个体,只关心忧郁的内心不为灾难所动的力量,非常巨大的力量,这是所有科幻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撞击。
《最后决战》,吕克·贝松,1983
吕克·贝松绝大部分电影都可以说是烂片,但这部黑白处女作除外。核灾难后的末世环境中,人是怎么生活的?觅食、失语、性、打架、知识残留、记忆碎化……并且在这无生气的场景中,说了好看的故事,一点也不浪费材料和语言。相比之下,《我是传奇》之类的好莱坞灾难片,简直没有一点儿想象力。
以及再加一部,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虽然这是一部没有被拍出来的科幻电影,但它足以成为科幻片的经典之作,你可以从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中了解详情,该片预告片奉上: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014kh0dwa&width=500&height=375&auto=0
再奉上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科幻电影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不着急,宇宙很大,时间还长,我们一部一部往下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110d27xa1&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最后,列举一些我不喜欢的科幻电影:
几乎所有的怪兽科幻,如《哥斯拉》、《侏罗纪公园》等;
太空一片热闹、外星等同沙漠的,以《星球大战》系列为代表;
抖抖手、转个街角就能穿越时空的,比如《回到未来》、《时空恋旅人》;
硬汉作为主角的科幻,《终结者》、《我是传奇》等;
绝大部分超级英雄科幻,《复仇者联盟》、《钢铁侠》等;
一大半的机器人科幻,《我,机器人》等;
《黑客帝国》系列,科幻在迷恋幻术时的堕落表现;
《生化危机》系列;
还有《阿凡达》。
等等。
不服来争。
不流,合肥人,一九八四生。写小说,看电影,和朋友开保罗的口袋独立书店。
转载须知
黑蓝为生产微信内容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其他平台若需转载黑蓝微信内容,请加微信号“heilan8”付费、获得授权之后,方可转载。
heilanwenxue
老鹰翅膀两边的羽毛是不对称的
投稿请发至heilan@163.com
加微信好友
▼
heilan8
▲
了解更多黑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