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猝死频发?马拉松不可怕,不做准备跑马拉松才可怕|乐说

lele王乐 人民体育 2022-09-23


On Running

上周日,在全国各地有近40多场马拉松赛鸣枪起跑,在其中两场比赛,有两名跑者先后猝然倒地,心脏骤停、呼吸停止,让人感到无比痛惜,也把“跑步猝死”这个话题再次带到我们的面前。实际上,随着“马拉松热”近年来在国内的兴起,参赛者跑步猝死的新闻就时不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引起公众的热议,也引起业界的讨论与反思。


  马拉松比赛中猝死,在2010年之前还是个新鲜话题,那时候跑马拉松的人不多,参加比赛的也都是经常运动之人。特别那个时期的马拉松都是5小时关门,不训练很难完赛。而2014年之后,马拉松运动井喷,猝死的新闻也多了起来。这一时期马拉松数量指数级增长,跑步新人大量涌现,多数马拉松也采用了6小时或者6个半关门时间来吸引新人体验。几年之内,国内就出现了频率较高的猝死事件,特别是2017年厦门海沧半马“替跑猝死索赔”案件引发跑步猝死大讨论,使得安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国内也涌现了大批急救跑者,组委会安全环节更加完善,一时间跑步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升。



  但是健康知识安全意识仍需要持续不断的传播,历史总是在重复,猝死依然在上演,打鸡血和敲警钟也跟逢年过节一样,需要周期往复地提醒进行。


  马拉松本身是一种融合了“竞技、全民健身、文化”于一体的运动,当我们用胜负观、健康关、荣辱观等多角度去审视跑者,会发现其复杂程度远超“是非黑白”的二元判断。就最近的猝死事件来看,我们想要表达看法:马拉松不可怕,不做准备去跑马拉松才可怕。既不能轻视跑步这件看上去简单的事情,也不要因噎废食退缩逃避。


一、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理解跑步


  跑步本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但我们的舆论却常常陷入二元论不法自拔。提起马拉松,妖魔化和神化兼而有之,要么包治百病,要么猝死膝盖磨光……本来有层级灰度的事情,变成非黑即白,除了看上去观点犀利之外,并没有带来真正的价值,还非常容易误导初学者。其结果就是喜欢跑步的继续喜欢,不跑的依旧捧着手机过嘴瘾。


  跑步有何难度?有什么好处?只有跑过的人才最理解。这里面所包含的爱恨情仇、坚持放弃、科学或伤病、苦辣酸甜,都在奔跑的过程中变得逐渐明晰。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形容跑步再恰当不过了。我们爱好跑步、日常训练、参加比赛……在训练中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能力,了解比赛,了解难度强度,这样才能游刃有余,获得跑步的好处。


  而不做准备去参赛,往往会带人走进漆黑迷雾的危险之地。猝死,就是在不了解自己(各种身体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


二、马拉松并不可怕,不做准备跑马拉松才可怕


  回到“跑马猝死”的话题,马拉松可怕吗?其实,马拉松就是一段距离而已,能否完成这个距离,就跟数学考试能否得60分一个道理。好好准备好好学,就能及格,不好好学,就挂科。42.195公里,对未经训练的人来说犹如天方夜谭,充满挑战;但是对经常训练的人来说,跑个背靠背甚至连续跑很多场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当我们看到还有百公里、百英里、TDG330公里甚至八百流沙400公里的时候,42.195公里就完全不是个问题了。


  马拉松难不难?答案因人而异。如同我们熟知的《小马过河》故事,小马疑问河水深不深?老牛说不深、刚到小腿,松鼠说水深、还淹死过同伴,小马只有试过才知道,没那么浅,也没那么深。


  马拉松42.195公里的挑战,你要如何对待?不训练就去跑,马拉松就是河水之于松鼠;有训练有准备去跑,马拉松就是河水之于老牛。你也可能正是一个对未知充满渴望的小马,河水深不深,只有试过才知道。如何去试?跑过10公里,跑过20公里,跑过30公里,一点点清楚自己的能力,对这个第一眼看上去很难的运动,一定会有更多感受。


  马拉松不可怕,不做准备的马拉松才可怕。所有那些伤病、猝死及各种负面新闻,多半也是选手本身的原因。不做准备的马拉松,身体状态无人知晓,能跑多久、跑多远,有没有久坐生活习惯带来的身体退化,有没有先天心脑血管疾病,是否拥有跑完马拉松的能力?都是未知。不做准备,不加训练,是对自己、对家人甚至对赛事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谁说一个月就从0到马拉松,你最好别信。也别模仿。自然规律都是有先决条件的。


三、半马也不能忽视,核心还是在训练中了解自己


  这两起猝死都发生在半马选手中,也是一个警示。半马看似简单,却也暗藏杀机。参加半马的人往往都想冲个好成绩,会跑的很快,在不了解自己状态的情况下硬拼,容易发生猝死的风险。全马就好很多,如果(一位不了解自己的选手)前面冲太快,后面就会跑崩,想冲也没力气了。


  半马猝死往往是因为对这个距离的轻视。实际上,马拉松不做准备和系统训练,很难完赛,那些需要抽签的知名比赛,往往都要求有过马拉松完赛经验,从一定程度上对参赛人员进行了筛选(至少有过准备和系统训练)。而半马参赛要求则放宽很多,零基础也能报名,不做准备去跑马,其实是对自己和赛事都不负责任的。


  对跑步以及自身能力的真正理解,来自于训练的多样性。你有没有刻意做过长距离慢跑、间歇跑、乳酸门槛跑?……这些复杂的“分解训练”能让你更好地强化身体,也能更好地来了解自己在速度、耐力、身体能量消耗、骨骼强度等方面的感知。你的日常训练是否经历过高温、寒冷、刮风、下雨等情境?……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训练,也是比赛成功的关键。


  跑步是很好的生活方式,马拉松是有着2509年历史的著名品牌,有历史,有文化,有传承,所有这一切赋予马拉松更多吸引力。存在了2509年的品牌,全球拥有上亿的拥趸者,应该不是件坏事情吧。


  只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先决条件,不做准备跑马拉松,不仅无法摘取42.195公里的荣耀,也有非常大的几率让自己的受伤,甚至对跑步也产生负面心理。


  科学训练,循序渐进,为目标而努力,这个过程,不能省。有可以提升的效率,但是没有不付出的收获。


小贴士

最危险的跑步环境是高温、高湿、低气压,“中暑或热射病”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如果你的训练环境缺少对这样环境的适应,容易对能力和当下状态误判。所有的猝死都来自于对自己能力的不了解。跑步日常训练,循序渐进,就是一个对自己能力的了解过程,而越多的跑步环境适应,越能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马拉松比赛不过是一个能力检验过程,功夫在诗外,日常的跑步才是这项运动真正的魅力所在。


王 乐

人民体育研究院秘书长,资深跑友,专栏作者,完成过100多场马拉松及十几场百公里赛事。


相关阅读

 

 

 



来源:黑跑微信公众号

本期编辑:陈驰

人民体育实习生火热招募中:我想试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