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许强:与地质灾害过招的人

4月23日上午, 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我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地灾国重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教授荣膺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是今年四川省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高校代表。



许强有太多高光时刻。他是长江学者,也是国家“杰青”;他和团队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次提前预警滑坡使中国滑坡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国际领跑水平;他是地灾国重实验室的领头羊之一,也是写“救命提案”的全国政协委员;他是博士生导师,但从未缺席给本科生上课……


4月28日,许强在金牛宾馆参加了四川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大会章。他视防灾减灾、造福人民为毕生奋斗的事业,这一路上纵有太多艰辛,但他始终云淡风轻,说自己就是一个“干活的人”。


这枚沉甸甸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当之无愧。 

 

▲许强教授在表彰大会现场



决断

来自专业与担当


2019年2月11日,大年初七,许强带着团队一大早急赴贵州,考察已出现险情的兴义市区龙井村9组滑坡。通过现场考察,迅疾提出减少滑坡危害的应急处置方案,并根据现场变形发展情况增设了裂缝计、倾角测量仪等监测设备。


2月16日上午10时左右,坡体中上部突然发生小规模垮塌,正在应急处置的施工队伍不得不紧急撤离。彼时的许强已经回到成都,他从施工给现场传回的照片判断,原来制定的应急处置方案并没有完成,没有作混凝土浇筑的抗滑桩是不能有效承力的,应急处置工程等于前功尽弃。


许强将现场实时传回的监测数据进行了仔细分析计算,拿起电话与贵州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希望应急处置施工队伍能迅速回到现场,在当晚12点前完成抗滑桩的混凝土浇筑,并向现场施工方许诺保证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有了他的这颗定心丸,施工队伍于当天下午五点重回滑坡现场,并最终在当晚11点前完成浇筑,安全撤离。


次日凌晨5点,地灾国重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根据监测数据自动发出了滑坡红色信息,许强立刻要求滑坡现场人员全部撤离。5:53分滑坡发生,应急处置工程发挥作用,滑坡前缘的公路和房屋未受滑坡影响,实现了“人员零伤亡,财产零损失”。


正是掌握了滑坡的时间-空间变形规律,才敢做出这样的判断,“根据现场实时监测数据,我们虽然还不能精准预报滑坡的具体发生时间,但我们已经可以判断滑坡近期会不会发生,以及滑坡的大概发生时间”。作为国内滑坡监测预警方面的权威专家,这些年来,许强正是靠着科学的知识和担当的精神,多次成功预警了大型滑坡的发生。


而让外人看来许强“一战成名”的,还要追溯到2005年的“丹巴县城保卫战”,那是他人生第一次惊心动魄的抢险。


2004年底丹巴县城后山出现了大面积山体滑坡的迹象,20余间房屋被滑坡变形挤压推垮,直接对整个丹巴县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实现“确保不死人,力争不滑坡”的应急抢险目标,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现场应急抢险指挥部,并委任许强为现场应急抢险首席专家。


现场情况非常危险,滑坡每天都在以3-5厘米的速度下滑,应急处置时间是分秒必争。在紧张应急抢险的某天半夜,“嘭”一声巨响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滑坡前缘的房间墙壁突然爆裂。正在组织抢险的武警总指挥见此危险情形,准备组织官兵撤离。许强见状,急得立马上前拦住了总指挥:“根据我们对监测资料的分析,滑坡还不会整体下滑,希望你们能坚持抢险。”


他深深知道,现在撤离就等于应急抢险宣告失败,也就等于放弃丹巴县城。他上前一步,指着刚刚爆裂的房屋说:“请你们相信我,我就站在这里,和你们共同战斗!” 武警官兵们看见许强坚决的态度,同意继续火速展开后续抢险工作,整个过程许强从未离开过现场半步,为相关部门打赢“丹巴县城保卫战”作出了突出贡献,使丹巴县城近5000人幸免于难。


也正是因为这次经历,许强说自己“胆子变大了”,做地灾预警本来就是奔赴在生死线上的工作,为了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学化、业务化,他组织团队,花了近十年时间,终于研发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利用这套系统,不仅数次提前成功预警了滑坡,还在2018年11月金沙江白格滑坡-堰塞湖应急处置过程中,经历了“实战”考验,使滑坡预警处于国际“领跑”水平。


我校裴向军教授与许强有很多共同“出生入死”的场合,二人同赴灾区,一起抢险,他见证了许强的勇担担责、判断果断。特别是在处理“6·24”新磨村滑坡时,在滑坡还有大体量残留体的情况下,许强仍然坚持救人,并且判断精准,裴向军觉得许强 “艺高人胆大”。

 

▲许强教授在野外



进步

来自科技创新与自信


许强会争执,甚至会说一些听上去不那么“入耳”的话,因为地质灾害防治不仅仅是他的专业,更关乎人民生命的安危。看过汶川地震后的惨烈场景,经历过三峡滑坡的许强,心中是沉甸甸的责任。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切切实实地发挥作用,减少甚至避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他是自豪的,“提前知道灾害并预警,比灾害造成伤亡后再去应急抢险意义要大得多。”许强主张从事后走到事前,变被动治理和抢险为主动防范,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是许强的不懈追求。


绵竹清平乡文家沟特大泥石流是由地灾国重实验室参与解决的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治理难题之一。汶川地震过程中,清平乡文家沟发生了特大型滑坡,其方量达到8600万立方米,其中5000万立方米的滑坡—碎屑流松散固体物质集中堆积于其下游的沟谷。巨量的松散物源在2010年8月13日强降雨过程中地表水流的冲刷下,形成了约450万立方米的特大泥石流,其规模之大世界罕见。


泥石流发生后的当天,许强就乘直升机赶赴现场,经现场调查,结合泥石流的起动模式和现场的地形地貌,许强在现场就创造性的提出“水砂分流”的泥石流治理新思路,工程治理效果十分显著,这项工程被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评价为“攻克了世界级的治理难题,建造了世界级的宏伟工程,创造了治理史上的奇迹”。这样的工程案例不胜枚举,宣汉天台乡滑坡、红椿沟和烧房沟特大型泥石流治理……在日夜兼程的奔走中,多地的重特大地质灾害被一个个成功整治,而国外学术界更是看到了防灾减灾领域的中国方案。


常年身处灾区一线,许强见过形形色色的滑坡泥石流。通过分析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发现并入库了约28.8万处地质灾害隐患。但近年来发生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大地质灾害超过六成,都不在已发现的隐患点内。究其原因,原来的人工调查排查手段已不能提前发现类似2017年“6.24”茂县新磨村滑坡等地处高位且被植被覆盖的滑坡隐患。


于是,在新磨村滑坡现场新闻发布会上,许强首次提出了“高位隐蔽性滑坡”的概念,随后通过深入研究提出通过构建由高精度遥感+InSAR的“普查”、机载LiDAR+无人机航拍的“详查”、地面调查核实的“核查”共同组成的“空-天-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提升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能力。


目前,贵州和四川已利用“三查”体系识别出数千处新的地质灾害隐患,避免了多起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 

 

▲许强教授团队



使命

来自灾情现场


许强一直认为,自己做的事业是救命,所以更该坚持下去,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事实上,从踏入地质灾害研究这个领域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启了随叫随走的工作生活模式——灾害无情,各种突发情况险象环生,许强随时在出发,以至于出野外的衣帽被他放在固定的伸手可得的地方。


深夜十二点,达州一个变电厂滑坡,许强立刻起床拿着衣服就出门,凌晨5点,他们一行人就到达现场,开展现场调查,制定应急处置方案,仅用了一天时间就使滑坡停下来,保住了该变电厂。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当晚(13日)凌晨两点,他就随省国土资源部领导和专家奔赴本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城。许强作为第一批深入地震震中的专家,在落石和余震之中,他迅速开展起工作,查看应急救援现场滑坡、塌方情况,为应急救援提供安全保障……北川的惨景,让许强倏然泪下。


汶川地震后的一段时间里,许强一有空就驾车开往北川、青川、汶川等重灾区去查看地质情况,“我只是想把所有重灾区的地质情况看一遍。”北川通往平武的沿山公路因滑坡堵塞而变窄。大多数情况下,许强的夫人因为车技更好,陪他一同前往。一个傍晚,落石将道路填挡了大半,两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妻子叫他下车,独自开车穿过狭小的缝隙,许强说他永远不会忘记妻子对他说的那句话,“万一出了事,你要活着”。


家人的支持是许强在前线奔波途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即使已过知天命之年,许强依旧精神抖擞,勇往直前,第一时间冲向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野外的一抹红色是许强的象征,他每次出野外都会穿地灾国重实验室统一定制的那件红色冲锋衣,他的研究生还经常开玩笑说问“老师,您怎么就这一件衣服啊!”


在日常生活中,许强形成了每天工作到凌晨12点,第二天7点起床的习惯,不分周末和寒暑假,几十年如一日。他的学生、地灾国重实验室研究员范宣梅也早已形成了这种习惯,范宣梅告诉记者,当年看着老师这么厉害还这么自律,她觉得自己作为学生,应该比老师下班再晚一点,上班再早一点。她甚至对许强有一点崇拜,“每次和他去灾害现场,不管现场有什么人,别人有什么意见,他从不违背自己的专业知识,果断地去做判断。”


许强认为,这些都来自他对自己的专业、事业的热爱,“面对种种问题时,心里有一股劲支撑着我。”也正是这份热爱,让他坚守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一线。他说:“我舍不得离开,这个实验室是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建立的,这是我们事业的家园。”除了这份情怀,更多的来自于一个师者对教育的责任感,一个科研工作者对国家的使命感。任教21年,许强坚持为本科生上课,悉心带领研究生在实验室内一铲沙一铲土地做实验,携手团队潜心钻研预警系统,奔走在地质灾害前线……他想再为实验室、为学校、为国家多做一些事。


而这一切的起点,来自他的中学时代。那一年,被喻为“北极科考第一人”的我校教授竺国强去他所在的南江中学作学术报告,当竺教授用幻灯片把自己在北极的经历播放出来时,台下的少年许强瞪大了双眼,彻底被地质迷倒了。他立下宏志:从事地质事业,用铁脚板走遍祖国的锦绣山河。


这个决定,牵引他报考了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并为地质奋斗了大半生。



2019年成理招生宣传进行时

“青春成理 期待有你”第九届招生宣传素材征集比赛距离结束仅有八天!

成理风物 | 伴随着夜色,让我对你说声晚安

四月寻芳,且看成理



图文来自成都理工大学官方微信

编辑|秦洋

成小理全媒体中心


↓ 点击进入原文网址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