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靠政府资助读完大学,弃美归国,成为西藏第一位工程院院士,科研填补中国空白!

自豪的 成都理工大学本科招生 2021-06-23

我国西南边疆是一个美丽、独特而又神秘的地区,在藏族人心中,她是最纯净的圣地。1974年,他离开美丽的家乡,奔赴成都理工大学求学。数十年来,他用实践得真知,用亲切动人心。从最初的家乡普通电影放映员到如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曾获我国地质科学最高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他就是成都理工大学杰出校友——多吉。





▲多吉,成都理工大学1974级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本科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他长期从事地热等资源勘查及科研工作,主持完成西藏羊八井热田深部高温地热勘查及热储形成机制研究工作,单井发电潜力达万千瓦级,填补了我国高温地热成因机制研究领域的空白,建立了西部羊八井高温地热系统模型。与有关专家共同发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热泉型铯硅华矿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多年来,多吉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2002年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0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10月获国务院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同时当选为全国最具影响的全国劳模;2010年获得全国科协颁发的周光召基金会地球科学奖,先后3次获西藏科技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2011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也是西藏地勘局成立50多年以来等级最高的科技成果奖;2018年,当选全国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2019年11月获201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面对荣誉,多吉一直很谦虚:"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积极的贡献,我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员。"







地学的种子悄然发芽


1953年,多吉出生于西藏山南市的小县加查,这里湛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和广袤的天地孕育了多吉的朴实、热情和灵性。

20岁那年,多吉成为加查县电影队放映员。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电影放映员是让人羡慕的工作。小小的荧幕表现了广阔的世界,将人们的思维带到更为遥远和未知的天地,给人们带来欢笑和乐趣。

多吉当时很喜欢电影放映员的工作,但他还有更大的梦想——去上大学。"加查不像拉萨等这样的省会城市拥有较好的教育资源,地域也比较偏僻落后,当时很向往外边的世界,希望能到西藏之外的地方去看看,去读书,去学习,去上大学。"机缘巧合之下,多吉结识了青藏科考队的成员。科考队的工作让多吉第一次有了地质的概念,并且被他们踏遍千山万水为祖国建设"寻宝"的精神和事迹深深感动和鼓舞,想要学习地质的愿望在他心中发了芽。

在当了两年的电影放映员之后,机会终于不期而至:22岁的多吉被推荐读大学了,而且是在千里之外的天府之国——四川成都。对此,多吉说:"在我的一生中,我遇到许许多多的好心人,是他们的帮助,是党的栽培,才有了今天的我。"



三赴成都地院为学习


1974年,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多吉和他的20多名同学一起被推荐到成都地质学院(现为"成都理工大学")读书。成都温润的气候、迥异于家乡的饮食生活习惯让多吉对这里充满欢喜与新奇。

▲成都地质学院西藏班74级(二排左起第五为多吉)

刚到地院,多吉所在的一个班全是藏族学生。由于区域教育差异,当时的他们文化课基础并不好,此外基本上大家母语都是藏语,在汉语课堂的学习还是有些吃力的。为了适应新环境和打牢知识基础,他们单独上了一年基础课。由于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大家学习都很努力。每天很早就起床,抓紧时间学习一切要学的知识。多吉回忆,当时的党委书记、院长是赵铎,数次专门来看望慰问他们,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任课老师对他们也都很关心和爱护,这让他至今都感到很温暖。

在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下,多吉和同学们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经过一年的基础学习后,第二年他们被分配到不同的系和专业,和汉族学生一起接受大学教育。当初与多吉一起进校的藏族同学,毕业后也都回到自己的家乡西藏,分配到各个相关行业不同的岗位,后来有许多人都在各自领域做到相当出色。而曾一起学习的缘分令他们至今都保持着同学情、朋友情,保持了比较好的联系。虽然第一次来成都地院学习的时间有4年之久,但是多吉认为,让他感到学到特别多知识的却是第二次。

▲全班同学毕业合影(三排左一为多吉)

1983年,已经工作了5年的多吉第二次来到成都地院进修,这一次是学习基础地质理论。虽然这一次的学习只有1年时间,但是经过4年的大学学习和5年的工作实践,这一次多吉是带着思考和问题来学习的。"第一次虽然也很努力,花了很多时间,但是感觉却像是在'补课',费劲儿却觉不深刻。工作5年,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在实践中,又激发了我一些新的认识。第二次来学习就感觉明确多了,而且吸收知识也快,很多时候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次的学习经历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它夯实了专业基础,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

多吉与成都地院实在有缘,第二次学习结束回去工作一年多,他第三次来到母校学习了。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学习的是英语。为了学到更为先进前沿的知识和技术,组织上有派遣他出国学习的打算,为了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他必须解决好英语关。对于母语为藏语的多吉来说,汉语已是他的第二语言,为了做到更好,为了工作,为了融入时代的潮流,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多吉又要花力气攻克他的第三语言了。这一次,在地院半年的英语学习中,时间紧、课程多、任务重,多吉奋力追赶英语的节奏和语速。

1987年,多吉终于前往意大利比萨大学国际地热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地热勘查技术学习。在那里,他跟国际知名专家对话、学习,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提高了专业水平。

紧接着,他又到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学习地热资源评价及热水矿床的形成机制。在美国学习期间,有不少学者和导师发现了这位藏族青年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劝他留美工作。就在学成登机归国的前几分钟,美方专家还一再挽留。面对盛情,多吉毅然谢绝留美,并对美方专家说:"我的根在家乡,青藏高原是从事地质科研最理想的地方。"


▲1987年多吉在意大利比萨大学学习

多吉三赴成都地院学习,与母校结下深情。如今,身为院士的他作为兼职教授在成都理工大学指导研究生,每年总要抽时间回母校看看。对于他的成长,多吉很感恩:"我就是一个出生在西藏边远地区的苦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全靠政府的资助,我才顺利完成学业。工作后,是党和国家给了我不断学习、精进业务的机会,从大学到工程院院士,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也非常感谢曾经的成都地院、如今的成都理工大学,是你们带领我走向地学领域,并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生产实践见真功


羊八井是多吉工作了数十年的地方。在这里,他从青年到中年,洒下青春和汗水,艰苦奋斗,不断拼搏,不断收获。

羊八井地热田是我国最大的地热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从1974年起被开发利用进行发电,但直到八十年代末,还都局限于浅层地热资源,对羊八井热田深部是否有可供开采的资源,国内外很多专家都持否定态度。包括联合国派出几批专家前来考察,都普遍认为高温地热根据机理应存在于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带。就在决定羊八井命运之际,多吉根据自己多年的所学知识及实践经验,力排众议,果断地提出了羊八井不仅有可供开采的高温流体存在,而且有进一步施工的必要。

▲2003年在羊八井

意见被采纳后,1996年多吉临危受命,担任了羊八井地热田深部ZK4001高温深井的设计、勘探的技术负责人。历经两年时间的艰苦开掘,这口井最终开采成功,成为我国目前温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可采地热井,从此结束了我国没有单井产量万千瓦级地热井的历史羊八井的成功也是科学理论的突破,非火山活动区不产生高温地热的认识被打破,首次创立了陆地非火山岩型高温电热系统模型和成因理论。

因为在生产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多吉于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西藏第一位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国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


四十多年来,多吉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全部献给了青藏高原,从藏北无人区到藏南高山峡谷,他的足迹遍及西藏的山山水水。在多吉的心中,青藏高原就是研究地球的窗口,而神秘的西藏,也在多吉院士的每一个坚定的脚印中逐渐掀开面纱……


素材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官微、中国工程院院士网、成都理工大学校友会官网、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官网



往期推荐



转 载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官 方 今 日 头 条

编 辑 | 王 安 宾
责 任 编 辑 | 文 宇

成 小 理 全 媒 体 中 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