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秀 |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欢迎来到
传艺学院小世界
远方不远,艺术无限
▲点击欣赏精彩视频
学院简介
咱们有什么?
一流的专业、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平台,共同筑成一流的传艺
一、学院概况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是成都理工大学直属教学单位,既承担了学校艺术与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任务,又独立支撑学校艺术与传媒类学科,是全校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基地,是学校全面建设优势特色更加显著的高水平大学战略中的重要实施单位。
学院前身为1997年学校与四川省广播电视厅联合开办的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艺术学院校本部,是西南地区较早开始艺术与传媒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也是全国理工类较早开办艺术传媒类专业的高校之一。2001年,正式更名为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建院27年来,依托国家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学院秉承“立足行业、服务学校、面向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原创能力的复合应用型艺术传媒专门人才,为全校大学生提供优质人文艺术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艺传科创交叉融合、教学科研双向驱动、学科专业升等晋级、产学结合服务社会”的特色化建设思路,积极构造集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为一体的学科专业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中西部艺术与传媒高等教育领域中具有广泛影响力,是理工科大学背景下艺术传媒类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典型院校。
二、学院办学定位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科研与创作并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是学校艺术传媒类学科支撑,也是全校大学生美育基地。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覆盖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设计学三大学科的培养体系,是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地。
三、学院优势特色
文化传承为本——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时代要求,学院着力挖掘并整合巴蜀文化优质资源,积极打造文化育人平台,着力培养能从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需要的文化创意人才。
▲川剧传习展示基地-川剧折子戏演出
▲著名戏剧家魏明伦先生题字-川剧传播博物馆
艺能传习为体——遵循艺术传媒的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言传身教与反复习练相结合,充分发挥理工类大学成熟的实验室建设经验、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等优势,开展以实践课程重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新场景创设为主体的改革,培养学生实践创作能力,完成“二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
科创融合为用——按照新文科建设要求,打造文理交叉融合课程,深度应用科学技术,开展数字技术赋能下的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手段整合创新。
四、合作交流
国内
与江苏广电、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广电、封面新闻、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四川博物院、成都华栖云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一线单位共建20多个校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
国外
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共同举办“2+2”专业和新闻教学周活动,并参加由中国教育国家交流协会和同济大学主持的“中国高校艺术学科师生海外学习计划”。
专业简介
咱们专业强吗?
学院6个专业全部进入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前50%榜单;
在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榜单中,表演专业四川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14,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广播电视学专业四川省排名第二,全国排名第18,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分别排名全国第26、42,均为四川省一流本科建设点;
一流专业数量居四川省同类高校前列,覆盖艺术与传媒两大领域。
本科专业
新闻传播学类(大类招生):
广播电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广告学
表演(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广播电视编导(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播音与主持艺术(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视觉传达设计
硕士学位授权点
新闻传播学
戏剧与影视
设计
广播电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创办于2004年,为四川地区较早开设的新闻传播学办学点之一。2017年入选四川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20年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我校新闻传播学硕士点的重要支撑。核心课程《融合新闻报道社会实践》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本专业从媒介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视听传播理论与实务、广播电视业务与数字媒体技术三方面构建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从事各种视听媒介的新闻报道、制作、运营及管理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全媒体报道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媒体工作者。
表演——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表演专业创办于20世纪90年代,是四川省最早获准设立该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本专业坚持15-20人的小班化教学,强调教学规范与课程创新。教学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化程度高,教师均来自行业一线或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专业聚焦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总体要求,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依托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开发全国领先数字教学平台,形成以戏曲传习+现代表演训练+信息技术赋能的专业特色。
该专业是“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专业,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特色课程《基于VR技术的剧场舞台演艺空间认知与体验虚拟仿真项目》为国家级一流课程,核心课程《毕业剧目创作》为省级一流课程。
广播电视编导——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于1997年由我校与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在联合创办广播影视艺术学院的同时申办,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国内高校最早开办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之一。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依托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优势和优质资源,积极探索传播与艺术整合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编、导、摄、制、播”等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和创作实训,从而达成培养熟练掌握广播电视编导知识体系,通专结合,知能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兼具时代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该专业是“双万计划”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核心课程《纪录片创作》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播音与主持艺术——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办于20世纪90年代,是国内较早获准开办的同类专业。学生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齐越节” “夏青杯” “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人大赛”等比赛中多次获奖。专业依托学院传媒与艺术学科群的融合优势及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扎实的专业基础教学和广泛深入的业界实践训练,培养集“采、编、播、演”为一体的应用型、复合型有声语言传播专业人才。
该专业是“双万计划”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专业,创办 “四川省大学生科普讲解大赛” 省级学科竞赛品牌。
广告学
“创意就是生产力!”,互联网+时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传播媒体的多样化,广告业已成为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柱。本专业以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整合创新为特色,构建中国文化与现代广告传播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建设有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教学中凸显理论和实务结合、创意与创作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融媒体传播技术运用、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设计与制作等综合能力,使之成为胜任广告及传播运营、创意策划、设计制作及营销推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广告专业《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实习》
在数码影院展映
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利用媒介传播特定视觉符号的信息传播设计学科。专业依托学院传播与艺术学科融合的优势,以市场视觉化设计需求为导向,将视觉艺术与空间相结合,突出文化产品造型及创意设计特色,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多维度的表现形式、传播手段及材质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推广的能力。专业注重与行业接轨的传播理论与设计实践教学,培养具备广告设计与制作、品牌形象推广、文创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创作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应用型、复合型设计人才。该专业近三年获国家甲级竞赛一等奖二十余项,学科竞赛成绩突出。
▲学习缩影--2023成都国际非遗节本专业学生
(志愿者)现场制作作品
▲学习缩影--学生到同治龙窑(四川省级
非遗土陶制作技艺)制作陶艺作品
▲学习缩影--学生到企业(设计公司)
学习、社会实践
特色课程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基于VR技术的剧场舞台演艺空间认知与体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课程从2018年开始建设,并于2019年在国家虚仿实验项目统一平台“实验空间”上线,当年成功获批四川省虚仿仿真实验项目,2020年获批首批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
课程搭建了艺术与科技交叉融合的虚拟仿真的数字化舞台教学场景,帮助学生在正式进入剧场前即熟悉演艺空间,掌握舞台空间处理、调度技巧,对提高演艺类专业学生的排演合成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适用于舞台美术设计、导演、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学生了解剧场舞台构造与功能的学习。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融合新闻报道社会实践》
该课程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必修课,于2023年获批国家级一流社会实践本科课程。课程贯彻新文科建设理念,课程设计突出“两性一度”。
课程深入挖掘来自基层的鲜活新闻,以红色先锋人物、乡村教育、社区文化等为实践主题,以“报网微端屏”为成果展示平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服务”三结合,强化“实践创新+服务基层”的育人效果。
全媒体时代新闻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四力训练;锻造融媒思维,训练出运用“十八般武器”讲好时代故事的本领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立志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创作》始建于1997年,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按照“守正创新·融通共享”的课程建设原则,采用“MOOC+课堂+虚仿实验+实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用自编教材,利用中国大学MOOC学习平台进行过程控制和学习管理,导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PBL项目驱动教学法。近3年,课程已孵化各类纪录片上百部,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0部。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摄影基础》
该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新闻传播大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科技赋能,探索形成了“开放、灵活、个性、沉浸”式的教学创新路径。从帮助学生知识获取、技能提升、艺术创新素质养成三个维度调配教学资源,利用“线上课程+面授+实践课+课外拓展”的教学模式,发挥混合式课程的优势,开展多场景、探究式翻转课堂。以打造“小而精”的优质摄影课为目标,形成了“多维课堂”、“孵化器”两大创新特色。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表演7-毕业剧目创作》
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表演教学的实践终点——毕业剧目创作。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以完整大戏为教材,教会学生“创造完整的舞台人物形象”。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艺术创作个性,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完整的人物创造;并熟悉舞台各个职能部门,积累舞台经验,从而完成完整的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课程已孵化出10余部精品舞台剧,原创话剧入选四川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四川艺术基金,并实现面向社会公开商业演出。
该课程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必修课,于2023年
《纪录片创作》始建于1997年,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按照“守正创新·融通共享”的课程建设原则,采用“MOOC+课堂+虚仿实验+实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用自编教材,利用中国大学MOOC学习平台进行过程控制和学习管理,导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PBL项目驱动教学法。近3年,课程已孵化各类纪录片上百部,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部
获批国家级一流社会实践本科课程。课程贯彻新文科建设理念,课程设计突出“两性一度”。
课程深入挖掘来自基层的鲜活新闻,以红色先锋人物、乡村教育、社区文化等为实践主题,以“报网微端屏”为成果展示平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服务”三结合,强化“实践创新+服务基层”的育人效果。
全媒体时代新闻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四力训练;锻造融媒思维,训练出运用“十八般武器”讲好时代故事的本领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立志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一流平台
一流的平台,让你肆意挥洒,穿梭古今
一、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
2021年,成都理工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学院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战略要求为引领,依托“双一流”建设高校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作用。在学校的指导和帮助下,力争在三年内,建成以精品课程、讲座、工作坊、艺术展演、学生竞赛为主要载体的,具有一定对外交流能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基地,助力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和学校“双一流”文化传承创新工作。
二、四川省川剧艺术普及基地
2022年,经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科联批准,成都理工大学和四川艺术研究院、四川省川剧院共同组织申报的“川剧艺术普及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被确定为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基地是四川省第一家以川剧普及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社科普及基地。
基地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战略要求为引领,以“普及戏曲知识,传习戏曲精髓、创新戏曲传播、弘扬天府文化”为己任,以川剧传播博物馆(实体+虚拟)为载体,以戏曲普及类课程传习、数字化展示平台搭建、现场体验互动为重点,面向校内外开展戏曲传承、传播工作,力争建成以川剧创作展示、数字化传播推广和普及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一定对外交流能力的社科普及基地。
▲川剧《桂英打雁》演出剧照
三、省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
2022年学校获批四川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基地。基地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和四川省文旅厅相关要求,依托成都理工大学学科优势和属地地域文化特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
第一期蜀绣传承人现代设计技能培训(已开展),旨在提升织绣非遗传承人现代设计技能,增强传承人基础设计能力和现代设计能力;第二期拟聚焦时尚设计领域,进阶培养以蜀锦、蜀绣为代表的织绣类传承人时尚设计与品牌塑造能力,旨在从品牌塑造能力提升入手,促进传统织绣类非遗与时尚潮流的跨界融合,实现传统织绣类非遗产品的创新性开发;第三期拟聚焦乡村民艺领域,培养乡村织绣类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品牌运营、数字传承传播方面的素养与能力,全面提升智能时代乡村地区织绣类传承人在知识产权保护、IP孵化、品牌化运营、非遗研学方面的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四、文旅重点实验室
传统地方戏曲资源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共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集合成都理工大学等多个学科专业优势资源和国内高校首家川剧艺术研究所的科研优势,整合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文艺音像出版社和四川省川剧院优质的戏曲资源,发挥成都华栖云科技有限公司、艾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研技术实力,以大数据技术、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等创新数字技术手段,通过整合高校与企业资源,探索建设集保护、传承、传播于一体的传统戏曲数字化智能平台,促进戏曲+科技深度融合。该实验室为学校首个省级文科实验室,是学院基于“艺科融合”理念开展交叉研究的创新之举。
五、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2021年,学院与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共建的“成都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实践教育基地” 获批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基地依托双—流学科建设高校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备的教学监控与保障机制,联合四川地区最权威的艺术研究机构与智库,以弘扬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能从事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新型文创人才,已形成西南地区首个集“产学研、学传创”一体化的传统文化创新人才孵化基地,实现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双促,实现课堂教学与行业一线无缝对接。
▲基地面向不同专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六、省级人文艺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20年,学校发挥理工科大学科技研发与实践教学优势,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给人文学科各专业带来的机遇,以国家级首批虚拟仿真实验金课建设为示范,集合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管理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生态环境学院等学科专业特色及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正式创立人文艺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展基于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领域的虚拟仿真课程创新改革,为学生提供沉浸感强、互动性高的优质课程资源,搭建开放共享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训练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承担涵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学校文化品格的重要任务。
▲虚拟实验项目
师资团队
咱们学院老师怎么样?
学院老师教学成果突出,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自我学习哦~
真可谓,严以律己,严以教学,活到老学到老者是也~
一、师资力量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现有教职工130余人,业内外知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30多位,学历结构合理,专业化程度高,学缘结构优势突出。其中
◆高级职称教师48人
◆双师型教师45人
◆主持国家级项目24项
◆创作艺术与传媒类作品300余部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人
◆四川省十佳电视工作者1人
◆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
◆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奖2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学、表演
◆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
◆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5门
◆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首批四川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1个
◆省级社科普及基地1个
◆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省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基地1个
◆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音乐片奖1项
◆中国电影金鸡奖1项
◆中国广播影视大奖·飞天奖2项
◆全国及省级“五个一”工程奖3项
◆中国电视金鹰奖1项
◆中国电视节目主持“金话筒”奖1项
◆全国戏剧文化奖银奖1项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8项
◆全国大学生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9项
◆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8项
◆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优秀作品展一等奖16项
◆全国铜标识设计大赛银奖1项
◆中国环境艺术青年设计师作品展银奖1项
二、教师团队风采
▲艺术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教师团队
▲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团队
学院硬件条件
咱们学院设备好吗?风光怎么样?
学院风光一片大好,可谓三美兼备——人美景美设备美~
跟着小编来瞅瞅~
学院活动
学院的校内外活动多吗?我可不想大学太无聊~
那是必须的~保你进校以后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学院寄语
我们是一群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少年郎
胸怀满腔热血
为青春奋斗
为梦想拼搏
在夏的炽热与浓烈中
我们怀揣着对梦想的渴望
踏入焕然一新的陌生环境
传艺在这里等着你的到来
愿与你共同乘坐梦想的帆船
到达希望的彼岸
感谢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提供图文材料
编辑|黄垲烨
封面|李奕菲
责任编辑|吴仁静
成小理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