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科普】濒危海洋生物:丧钟为谁而鸣?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小百科”
濒危海洋生物
白鲟用自己的灭绝换来了人们对它整个种族的科普与认识,可是下一个濒危动物呢?它又该用什么方式引起人们的重视与保护呢?
别让灭绝成为人们认识动物的途径。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2019年濒危动物等级变化表中有一段这样的表述:“即使对于众所周知的类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单上的绝种和野生绝种类别所记录的绝种数量也可能被大大低估了。”
保护海洋生物所要面临的艰难境地从不是空穴来风,而物种灭绝这份强压也从来不应当加诸于濒危动物的头上。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带大家认识一些现在正濒临灭绝的海洋生物们。得到尊重,得到每个人的认识与保护才是这些海洋生物们现在应当拥有的东西。
首先让我们从哺乳类海洋生物开始说起。
小头鼠海豚
2017年绿色和平组织发布了一张图片,图中是一只正在游泳的高度濒危的海洋哺乳动物,小头鼠海豚。
早在1997年,人们就通过舷侧样线法估算出当时的小头鼠海豚约有567头,而就在短短的二十年间,由于人们的过度捕猎,在2017年,小头鼠海豚数量已经急速下降至30头。小头鼠海豚也因此被称为“海里的熊猫”。
为了不让小头鼠海豚面临灭绝的危险境地,一个叫 Vaquita CPR 的由科学家组成的团队打算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比如捕获一只然后进行人工繁殖。据报道,2017年11月初,一只雌性小头鼠海豚被捕获。它被送入一个围栏中,刚开始它游得非常快,但遗憾的是它很快开始慢下来并且最终停止了呼吸。
中华白海豚
与小头鼠海豚相同的是,中华白海豚也素有“海上熊猫”之称。从曾经的终年可见到现在的仅存4000余头,由于白海豚的生存空间与人类的活动区域高度重合,因此人们的生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白海豚数量急速下降的原因之一。填海围垦、港口航道、海底隧道爆破等行为,都会让中华白海豚身心受到伤害。
为了对中华白海豚进行有效的保护,中华白海豚保护基地于2008年开始建设,历时两年最终于2010年投入使用,成为了中国首个投入使用的白海豚保护基地,给了中华白海豚一个可以受到保护与救助的家园。
僧海豹
从上述的的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破坏与猎杀似乎已经成为海洋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僧海豹也同样是因为人们的大量猎杀,最终变成了濒危海洋生物的物种之一。
世界上共有3种僧海豹:夏威夷僧海豹、地中海僧海豹和加勒比僧海豹。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三种僧海豹经历了不同的进化过程。但是,它们都是在几乎没有天敌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所以,这三种僧海豹防卫天敌的本领就特别弱。在被贪婪的人们捕杀的时候,它们很难抗拒。因此,僧海豹的种族不断衰落。
直到现在,这三种僧海豹中的加勒比海豹已经被证实灭绝。因它们常栖息于海滩,遭人类大量捕杀,数量锐减,人类最后一次看到它们的踪迹还是在1952年。后根据美国联邦机构证实,只在加勒比海地区出没的加勒比僧海豹已灭绝,成为第一种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的海豹。
“当物种濒危时,它们抵抗疾病和鲨鱼威胁的能力下降,”贝克说,“希望人类从加勒比僧海豹灭绝中吸取教训,加大对其它僧海豹的保护力度。”
儒艮
儒艮还有一个有趣的俗称,叫“美人鱼”,因雌儒艮哺乳时像人一样拥抱幼仔,乳部露出水面而得名。
50年代以前渔民视儒艮为“神异鱼类”从不捕捉,但据不完全统计1958—1962年间捕捉了150头,1970年初至中期又捕捉40—50头,从此日益罕见。儒艮体大肉嫩,第一颈椎和牙齿等可作饰品,因而搁浅或误捕后也被杀死。到了80年代仍有乱炸滥捕现象,对儒艮的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儒艮,1992年,我国设立了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儒艮走向灭绝的脚步。
当然,海洋中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远不止这四种,白鳍豚、中华鲟、锤头鲨、蓝鲸......海洋中的许多哺乳动物都在由于人们的活动急剧减少。同样的,面临着绝种危险的也并不止哺乳动物一类。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几种濒危的鱼类生物。
蓝鳍金枪鱼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温带及热带海域,我国的东海也有,它可能是最具代表性的濒危鱼类了。相比于“人类活动”这种看起来十分广泛的原因,我更愿意将导致蓝鳍金枪鱼成为濒危鱼类的原因定义为:“人类市场的庞大交易需求”。
蓝鳍金枪鱼是日本生鱼片中最珍贵的鱼类之一,大约80%捕获的蓝鳍金枪鱼都是在日本消费的。蓝鳍金枪鱼的价格非常高,2019年1月5日,一条278公斤的蓝鳍金枪鱼以3.33亿日元(2000万人民币)成交。
巨额交易的背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这导致蓝鳍金枪鱼的过度捕捞异常严重,因此对它们的保护也遭受了重重阻拦。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将蓝鳍金枪鱼选为海洋、陆地所有物种中第六濒危的物种,所以它很可能是地球上最濒危的鱼类。
保护动物还是满足欲望,这成为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欧洲鳇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度濒危,与蓝鳍金枪鱼相同的是,导致欧洲鳇成为濒危鱼类的原因之一,也是人们对于“口腹之欲”的需求。
除了捕捞压力外,欧洲鳇还受到栖息地减少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欧洲鳇失去了90%的产卵水域,预计其数量还会继续下降。
条纹平鲉又叫大西洋红鱼,生活在北大西洋,活动范围在海面深度70-600米。这种鱼类的体长可以长到50cm,寿命可达50岁。
条纹平鲉要到8-9岁才性成熟,过去10年来的拖网捕捞,导致大量条纹平鲉在没有开始繁殖前就被捕获,这对条纹平鲉种群的延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虽相关水域的国家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对其进行保护,可也有当地海域的海盗和渔民冒着违反法律的风险进行非法捕捞,因此导致了对这种鱼类的保护一直无法有效地展开。
最后我们要介绍的生物,我很难将其放入上述分类中的任何一种,这种生物就是红珊瑚。
红珊瑚属于有机宝石,生长在100至2000米的深海中,由珊瑚虫堆积而成,可以说每一件红珊瑚珠宝,曾经都是有生命的。但由于红珊瑚的生长速度极其缓慢,10年才能长出1厘米,所以它也被视为不可再生资源。
由于巨大的经济利益,人们一度对红珊瑚进行了过量开采,使红珊瑚急剧减少。1988年,我国将红珊瑚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邮寄、携带、托运红珊瑚等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出入国境,必须持有允许进出口证明,并向出入境海关申报。
除了红珊瑚外,其余珊瑚礁所面临的生存现状也十分令人担忧,英国《自然》期刊称,如果气候变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到2070年,全世界的珊瑚礁可能全部消失。
人类究竟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社会的逐步向前发展给地球母亲带来了许多科技的便利。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又给了人类自身探索世界的武器。可是也正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利益的获取我们似乎更执着于眼前。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到现在的海洋动物灭绝。为了满足自己源源不断的巨大需求,我们给海洋、给地球带来的也总是一步步的对环境及生态的破坏。
我们总是听到“保护海洋生物”、“保护地球”的呼吁,可保护从来都不应当是“喊口号”,而更应当是落实于行动。虽然国家以及世界各国的环保人士都在做着他们所能做的一切努力,可保护从来都不只是环保人士以及国家和政府的事,保护更应当是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让生物的灭亡成为我们记住它名字的途径,遵守国家制定的保护规则,从心出发热爱每种生物。
不要等到生物变成濒危、走向灭绝时才懂得珍惜。保护我们所能保护的,热爱我们所能热爱的。把保护变成保卫,把喜爱变成热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这些海洋生物更好的未来。我们在世界中从来都不是主宰者,在与大自然中的这些“邻居”相处时也从来都不是领导者。
平等对待每一种生命,并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去尊重才是我们应当做到的,最基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