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老城,劝你好生走路
传统的重庆老城区,在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也就是渝中半岛的解放碑及其周边地区。尽管如今重庆市区已经扩张了几十倍,但一些老辈的重庆人仍然习惯把去解放碑称为“进城”。
©️nationalgeographic.com
作为市中心的地标,解放碑是游客必去的一大打卡地。这一带商场和写字楼鳞次栉比,步行街上人来人往,而附近的洪崖洞和长江索道游客众多,早早就排起了长龙。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解放碑的外围和缝隙里就藏着最市井、最江湖的老重庆模样,等待人们走出喧闹繁华,前去探索。
重庆以“山城”闻名,在老城区如毛细血管般遍布的众多小道中,“山城第三步道”是最长也是风景最好的一条。这条被冠以“山城”之名的小巷是重庆的一大缩影,主要包括山城巷、领事巷和金汤街。
山城巷依山而建,甚至可以说是挂在山崖边。可从渝中区人民法院旁的入口拐进山城巷,沿着青石板台阶一路拾级向上。靠山的一边偶有几间老旧的平房,而朝另一侧则可以远眺长江,视野非常开阔。许多居民已经搬走了,留下的几家住户在自家门口摆摊卖起了解暑饮料。能言健谈的重庆阿姨,总会跟路过的游人闲聊几句,炫耀炫耀自家的“豪华江景房”,讲述这里的光辉历史。
如今不起眼的山城步道,过去确实有过一段高光时期。从步道起点上行走10分钟左右,就能抵达仁爱堂遗址,这座天主教堂在100多年前的开埠时期由法国传教士修建。再往前的领事巷,则是因英国、美国和法国都先后在这里设立领事馆而得名。英国领事馆的旧址尚存至今,不过这栋典型的欧式小楼早已不复昔日辉煌,斑驳的墙壁显示出它经历的沧桑,晾晒在外的衣服则说明这里也已经成为了一座普通的民居。
山城巷还有一个路口,通往重庆市区唯一一段悬空栈道。栈道是贴着山壁修建的,像飘在山间的一条带子。若是晚上经过,幽静的栈道上亮起星星点点的黄色灯光,让人有种进入时空隧道的错觉。
整条栈道夹在山崖之间,往上是繁华的高楼大厦,往下是滨江路,而它虽身处城市中心,但是又与车来车往的大马路平行而不相交,和繁华隔绝开来,就像是这座城市的B面。
山城步道的另一头,连接着重庆的古城门——通远门。重庆古时有“九开八闭”17座城门,依九宫八卦之象环绕全城。但如今最为人熟知的城门,就是这座曾经的交通要隘了。老城墙在民国时期被凿开以修路;古老的城门洞则在不起眼的一侧,树根和植被盘踞其上;而城门下的雕塑,讲诉着当年忽必烈强攻重庆时的场景。城楼对外开放,但它在现代的山城中实在太矮,更像是旁边的民居包围着。城楼上有茶楼,在山城步道爬坡上坎结束后,不妨在这里小坐休息。
即使是多次去过白象居的人,也不一定摸得清楚它的全貌。这栋略显破旧的传奇民居,是重庆建筑与山城地形结合的完美范例之一。它和重庆许多其它老房子一样依山势而建,地基位于山脚的滨江路,楼房中部(第15层)与山丘顶部齐平,由一条白象街与外连通。一楼、八楼设了另外两个出入口,分别连接两条街道。因此这栋楼虽然有24层的高度,但不必设电梯,居民可以选择从三处不同的高度进楼,并不需要真的爬24层楼梯。
最高的入口——位于15层的白象街街口,设有一架空中廊桥,曲折的廊桥连通了三栋楼。走在廊桥上,长江索道近距离地从旁边开过,甚至能看得清缆车里的人;无敌江景尽收眼底,东水门大桥、湖广会馆和宽阔的长江都在视野内。
白象居的楼道虽然狭长,但却是少见的“X”型双向楼梯。由于三栋楼彼此连通,不同高度的出口又太多,哪怕是走在楼道里也非常容易迷路:好不容易找到出口,却发现不知道到了哪个平面,抬头一看,要去的地方却在自己头上。若顺利从8楼的出口走出白象居,会发现自己站在错落的退台屋顶上。居民们在这里晾被子,旁边则是停满了车的屋顶停车场。独特的退台设计也让远处的江景一览无余,又让人强烈地意识到身处三维的山体里,感受到高度差异带来的奇妙体会。
常常有人把白象居和香港的屋邨联系在一起,因为两者都有着同样密集的高层建筑、同样原汁原味的市井风情。尽管已有好几部电影在白象居取过景,前来探秘的游客也日益增多,但上千名本土居民仍然平静地居住于斯,往来者也都是以老人居多的寻常市井百姓;野猫躺在楼外废弃的三轮车上,植被无人照料般生长。
鲁祖庙隐藏在解放碑核心区域的钢铁森林中,实在是一股清流。原用于祭拜鲁班的庙宇早已经不在,如今为人熟知的是那里的花市。
花市不大,约莫三十米长的老街上,蓝色的雨棚下摆满植物和鲜花。逼仄的菜市场小巷里人流涌动,吆喝声、杀价声还有鸡鸭叫声不绝于耳;各种辣椒、花椒,以及川菜必不可少的调料香味混杂在一起,一副鲜活的老重庆样子。
也有不少人去鲁祖庙,是为了前往花市里的陶记面庄——巷子拐进去20米左右就到。“二两豌杂面,干溜、提黄、多青、少海椒、加煎蛋!”常去的老食客自然是一大串要求,顺口溜一般脱口而出,老板也心领神会。
干溜就是不加汤,提黄就是面煮硬一点,多青就是多加青菜。很快,一碗豌豆杂酱面端上桌,面筋道,豌豆耙,杂酱香而不腻,配的空心菜还很嫩,绝对可以打高分。
旁边的莽子老火锅,生意一直很好;店面在街道的下方,要走几步台阶,招牌倒是几乎与街齐平;白瓷砖、红木桌椅、昏黄的灯光、门口堆满啤酒箱子,热闹又陈旧,看上去倒像是很适合袍哥拜码头的地方。
还有一家在巷子里藏了二十几年的鸡汤银丝面馆——谁说重庆小店就没有清淡养生呢。巷子另一边是装修成民国集市的传统古法火锅,陪都的味儿很足,坐在里面的茶楼喝茶也不错。
婺月书院一直都是许多当地文艺青年在解放碑和朋友小坐的私藏地。它孤零零地站在一号桥的江边,与周围店铺的画风完全不一样。前往书院,可以坐公交车前往一号桥公交站,然后进入富城大厦坐电梯到负7层;也可以直接打车或者步行到嘉陵江滨江路上找到书院。
店不大,两间屋子,一个院子。两个房间中间的墙被凿开,错落地裸露出红砖,成为了粗犷而别致的门。店内放着许多老板收集的旧物:老台灯、药材柜、旧电话……都是老板从各种途径收集、甚至从废墟里翻出来的。墙上贴满老重庆的门牌,都是来自一些被拆掉的老街。老街们消失之后,门牌就成了仅存的纪念,所以不少重庆的文化届人士喜欢前往拆迁后的废墟收集门牌,留作私藏,或者挂在自己的店里。
放在店内桌上的蒲扇,是小时候爷爷奶奶用的同款;坐在靠窗的位置喝茶,窗前是安静的滨江路,高架桥上时不时还有轻轨开过。
除了书院本身,这里还有一个彩蛋:店门一侧有条一般人绝对不会发现的小径,往下走几步台阶到桥底,就是江边。夏天长江涨水,所以江岸上的泥土看起来像是刚被水泡过,桥墩上也有浸过的痕迹。有不少人在江边钓鱼,也有废弃的船停在那里。
在江水边仰望山城可以清晰地看到重庆的剖面图,层层叠叠,像树木一样生长的山城,一层比一层更喧闹,而再看开阔的江面、江上的船、大桥上的车与行人、高楼中间夹着的马路、还有跨江的索道……所有的喧闹又一下子离自己很远,仿佛在这一瞬间获得了宁静。
作者|过儿
图|过儿、Tuna,部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