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一新增免签国!在雪山下探秘诺亚方舟的传说

孤独星球杂志 孤独星球杂志 2019-07-03




5月26日,亚美尼亚通过了与中国互免签证协议。未来,中国和亚美尼亚两国公民可以不用办理签访问访问对方国家,并能逗留90天之久。协定将在分别经过中国和亚美尼亚国内最高立法机构的批准后正式生效。此举意味着外高加索三国事实上可以说走就走了——亚美尼亚——免签;格鲁吉亚——电子签(持十年美签可免签);阿塞拜疆:落地签(限巴库机场),这3个人迹罕至的国家将让你告别人山人海,领略最地道的民俗风情。

尽管自1991年起,亚美尼亚已成为独立的国家,但它一直是交界之地:一个在伊朗、俄罗斯、土耳其3个大国包围下的小国。亚美尼亚使徒教会(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建筑,几乎没有什么建筑能像它一样曾挺过无数次的地震与入侵。

亚美尼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这里一年四季都适合旅行。免签政策实施之后,将有更多旅行者前往人迹罕至的亚美尼亚,在这里遍游雪山,参观古老的修道院, 倾听诺亚方舟的故事,并感受那些遍寻方舟而不得的不安灵魂。




©️Justin Foulkes / Lonely Planet

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Yerevan)大概是最为低调的都城,这里的现代建筑固然不少,色彩却低调得多。埃里温的城市布局区块分明:工业区里,前苏联时代的建筑如四四方方的积木,散布在高耸的烟囱周围。而大学和艺术区,则拥有惊人的宁静。哪怕是车水马龙的主干道,也没有现代化城市的浮躁和嘈杂感。

©️Justin Foulkes / Lonely Planet

埃里温周围环绕着一群并不算高大的山峦,在多云的日子里,你可能得花些时间才能在云雾缭绕间找到大阿勒山。在亚美尼亚,只要提到大阿勒山的名字,总会听到人们的叹息——有时是一声轻叹,有时则是遗憾的一声长叹。这一声叹息告诉我们,亚美尼亚的标志其实并不在亚美尼亚境内,而是在几公里外的土耳其境内。要想真正领略大阿勒山的魅力,你需要把头略微向上抬起,眯起眼睛,盯着天空,直到看见一道耀眼的白色——不是云,而是大阿勒山的雪盖。天气晴朗时,高大巍峨的大阿勒山令人沉醉。对数百万亚美尼亚人来说,清晨拉开窗帘,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大阿勒山;晚上睡觉前,最后一眼看到的也是大阿勒山。它是认识这个古老国度的一把钥匙。


 埃里温老城 

老城的建筑,多以亚美尼亚盛产的火山石为原料,深浅不一的黑色最为常见,黑色主要用在历史或文化意涵较深的建筑,如亚美尼亚国立写本馆(National Matenadaran of Armenia)、亚美尼亚大屠杀纪念馆(Armenian GenocideMuseum)等。而明度不同的黄褐色,用于政府部门或外国使馆;浓度各异的褚红则多用于各级学校,如契诃夫小学(Chekhov Basic School);哪怕是陈列着众多现代雕塑的瀑布广场(The Cascade),也逃不开灰蒙蒙的主调。


 加尼神庙 

埃里温郊外的加尼神庙(Garni Temple),大概是低调风格的最佳体现。这里见证了早期亚美尼亚的宗教信仰,罗马式建筑风格显而易见。基督教教堂和修道院,十字石(khatchkars)至今仍错落于荒草之中,教堂遗址边,曾有国王的行宫和浴池。时间不会抹去不同文化的痕迹,只是增加了文明的层垒。


 亚美尼亚国立写本馆 

国立写本馆是亚美尼亚的古代手稿陈列馆和古籍研究中心,整合了17,000余本古代手稿几个版本的中世纪圣经。馆前是亚美尼亚文发明者Mesrop Mashtots的石像,馆内藏品涵盖了古亚美尼亚文、古希腊文、阿拉伯文、亚述文、希伯来文、拉丁文以及波斯文手稿,其中不少手稿是直接写在经加工的羊皮上的。也正因这样的传统,埃里温在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图书之都。




阿雷尼(Areni)是亚美尼亚最负盛名的葡萄酒产区,阳光充沛,气候温和。灰色简朴的民居安谧动人。然而,只需翻过一个山口,便是数世纪前被地震湮没的村庄遗址。艳阳高照时说出的黑色往事,更为惊悚。频仍的地震曾在历史上书写诸多悲剧,是隐在亚美尼亚骨血中的夺命魔鬼。


 斯皮塔克镇 

1988年,一场灾难性的地震将斯皮塔克镇(Spitak)夷为平地,第二大城市列宁纳坎(Leninakan)直至今日也没能恢复元气。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在2.5-5万人之间,伤者多达13万人。作为前苏联时期的重要工业区,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超过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戈尔巴乔夫为此中断了对美国的访问,并史无前例地向国际社会求助赈灾。导览人员不停地讲着震前的生活以及列宁纳坎昔日的繁华,唤起了人们的同理心。


 大屠杀纪念馆 

©️窗下夜谈

除了地震,光顾这个国家的灾难,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沙皇俄国和前苏联都曾在亚美尼亚人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埃里温老城的山顶,坐落着大屠杀纪念馆。亚美尼亚大屠杀是土耳其对其辖境内亚美尼亚基督徒进行的种族屠杀,受害者人数高达150万人。而至今,土耳其政府都拒绝承认这是官方发起的有预谋的屠杀行为。阴暗的展馆里满是尸体堆累的老照片。最动人心魄的,是一位老人手托着儿子的头骨。在1915-1918年间奥斯曼帝国实施的对亚美尼亚人大屠杀里,他总共失去了7位亲人。

©️sputniknews.cn

通往纪念碑的道路上,左边是刻满曾发生屠杀事件的城市名称,右边是象征着坚韧和重生的草坪,外围是各国政要前来参观时种下的松柏。纪念碑高耸在密布的乌云下,像极了直抵心灵深处的钢针。那鲜花环绕的永恒之火,则是亚美尼亚人对历史的铭记。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亚美尼亚的宗教情绪,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与他国截然不同。亚美尼亚年代最久远的教堂和修道院,往往都建于偏远苦寒之地,让神职人员远离世俗尘嚣,潜心敬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哈格帕特修道院(Haghpat Monastery)和萨那欣修道院(Sanahin Monastery),坐落于迪贝德峡谷深处(Debed Gorge),与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矿厂为伍。

这些中世纪的建筑,甚至有小型的图书馆。常日里,羊皮书被卷成轴,放进埋入地下的陶罐中妥善保管。战乱降临,修士们携书而靡,躲进更为荒僻的深山岩洞里。


 诺拉旺克修道院 

探访诺拉旺克修道院(Noravank Monastery)的路途则更为曲折夸张。车行到峡谷深处,陡然向上爬升至半山腰,修道院便露出了全部面貌。在院子里,只有多米诺般竖立的十字石。据说那时,一个教堂通常只有一两位神职人员,他们只有在补充给养时才会下山,而平日里,这里只有他们,以及无处不在的神。

“教堂”是非常狭小的。基督教堂里通常放置椅子的宽大中堂(narthex),在这里变成了相对独立又与教堂相连的附属建筑,为信众遮风避雨。圣坛旁和入门处的小祈祷室,几无采光,信众秉烛而入,曲膝祈祷。


 地牢修道院 

亚美尼亚境内,距离神山不到10公里的山丘上,坐落着著名的地牢修道院(Khor Virap Monastery)。山丘顶上,巨大的十字架正对着阿拉拉特山,沐浴着整个修道院。传说圣徒格里高利(Saint Gregory)曾被关押在数十米深的地牢里长达13年。后来,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三世 (King Tiridates III)重病,遵循神启将其救出。格里高利治愈了国王的病,后者最终于公元301年将基督教定为国教。


 


 阿勒山 

亚土边境的阿勒山是所有基督徒心目中的圣山。根据《圣经》的说法,诺亚方舟在汪洋大海漂泊之后,最后停靠于此,万物从此新生。在过去的200年里,亚美尼亚的国徽曾数次变化,但阿拉拉特山始终都在国徽的正中央,无一例外。如今的国徽上,中间的盾牌就绘着阿勒山,山顶为诺亚方舟。然而,这座与信仰血肉相连的神山,如今却位于土耳其境内。


 塞凡湖 

©️Justin Foulkes / Lonely Planet

“亚美尼亚海”——塞凡湖(Lake Sevan),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风和日丽时,湖上一派宁静:白雪覆盖的大山倒映在宁静的水面上,小小的渔船清晨第一次出发时驶过湖面,打破沉寂的倒影。过去的水位要比如今高上20米,穿越难度可想而知。或许正因如此,这里保存了罕见的耶稣十字石。传说耶稣十字石具有治愈作用,想必前来祈祷的信徒定是为疾患的家人祈福,才能不辞劳苦地来到这里。

©️Justin Foulkes / Lonely Planet

塞凡湖北岸旁边的草地上有一艘巨大无比的海船,木头船身曾经受过大西洋的波浪冲刷洗礼。亚美尼亚人的远行冲动并不是新鲜事,他们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从加利福尼亚到加尔各答,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贝鲁特的移民中,亚美尼亚人都会把大阿勒山的照片挂在家里的墙上,以怀念自己那或许从未回过的故乡。


🌟

给我们加上星标

从此不会错过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各大电商平台都可

搜索订阅《孤独星球》杂志

图|孤独星球杂志,部分来自网络

内容未经允许一律禁止转载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