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滨”又上新!中华巴洛克三期改造,“盘”出了这些新亮点——
备受瞩目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改造项目正在进行中。只修不拆、只修不新建的“修旧如旧”改造,堪称“复原工程”。改造完毕后,哈尔滨市道外区将再现国内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街区鼎盛时期的景象,让游客由此一脚穿越百年。
“中国建筑泰斗”百年前力作
新古典主义建筑拟作游客中心
百年前,年轻时尚的哈尔滨,顶尖的俄籍设计师在中央大街盖房子时,顶尖的中国设计师正在靖宇街盖房子。全国最大的中华巴洛克街区里,繁华迷人眼,建筑比拼精美。甚至,出现新古典主义建筑。
北头道街23号是一座文物建筑。在1933年的《哈尔滨特别市道外商号名簿》记载的店名是“宝隆银号”。修复前,这里是银行。
为了复原它,30余人用了一年多时间。用钢筋网进行墙体加固,辅延性混凝土增加结构强度,再采用筑浆加固基础,加强墙的承载能力。插头、把手等都采用了原本的纯铜材质。窗户也复原成原本的双层实木窗(三期所有文物建筑都复原了双层实木窗)。而约有5厘米厚的纯铸铁金库门则保持原样没动。
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将这栋在重要位置,内外部均大气宽敞的建筑设计成功能齐全的游客服务中心,以补充一期二期没有的功能。
“红色旅馆”住过多位抗战名将
“合院”体现哈尔滨自由平等
漫漫岁月,史海浮沉,许多建筑便有了传奇色彩。在靖宇街与景阳街交口附近、 靖宇街425号的历史建筑,1933年记载的商辅名为东永德旅馆,曾上演“暗战风云”。
“建筑主入口正上方一个大弧形中两个‘洋葱头’状的卷,窗户皆为矩形,三两成组,风格清新,为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王选平说,这座建筑上面有一个与房屋建筑为一体的构筑物,红色边角的六角的望火楼。这种构筑物作为建筑的最高点,用以观察火情及警情,这种构筑物在“三期”中还有观景塔、跨街牌坊等。
“这里是抗战时期哈尔滨地下党组织常用的秘密接头点。”专家们介绍,这个老旅馆也曾叫天泰客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发生过许多故事:杨靖宇曾来这里看望将回巴彦打响中国共产党武装抗日第一枪的张甲洲;李兆麟与冯仲云在这里秘密接头……还有暗杀、被捕、捣毁阴谋等或悲壮或欣喜的历史事件,待开放时游客可以细致了解。
这一建筑后面有围合的小小内院,十分有三期庭院的特色。王选平说,中华巴洛克建筑高度一般为二、三层,结构形式多采用砖木结构,临街是欧式的,里面则为中式。几家合围成一个庭院,内院再小也做围廊(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就没有围廊),也朝内院排水。思想内涵是闯关东来的中国人“四水归堂”即“肥水不流外人田”。
外文与“国图”浮雕同上墙
“尔滨”特有融合韵味国内唯一
“中华巴洛克”这个后有的建筑风格定义,无法体现当年生机勃发的哈尔滨民族工商业者自由的灵魂,他们天马行空地比拼着自家建筑的精美。为今天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唯一”。
北头道街19号,在1933年商号名簿里是“大华电机染厂”。是街区里唯一个俄文广告雕刻上墙的建筑。
窗檐上的俄文原文意为:“我厂自主加工销售狐狸、狸、黑豹、獭等皮草产品”。王选平介绍,檐上女儿墙三根装饰立柱上的灰雕完全是中式的,还有中华传统吉祥图案"鹿鹤同春"浮雕。特别醒目的是顶部有一个大大的"状元桃",这也是整个街区唯一一个状元桃,它为什么出现在这里却无从考证。这栋楼可谓真正的中西合璧,完全体现了哈尔滨融合的韵味。
老板们盖房子比拼精美,“谁家的门头做得漂亮,证明谁家有实力。”王选平整理了“三期”建筑的山花与女儿墙,形态各异,精工细做。
哈尔滨特色体现在“三期”各处。“内院围廊上的楣子、雀替等中式细节也充满了哈尔滨地方特色。”王选平说,我们发现很多不是中国传统的花样,比如冰凌样的、俄式花样的楣子,都极具特点。
发现三江闽粤会馆记事碑
被覆盖的老宅往事宛若再现
历史漫长,最近的百年看似很易追溯,甚至三代之家都足以代代讲述。可是,连自认了解老道外的老哈尔滨人也不知道,在那些百年建筑每间隔数年重新刷上的泥料和涂料背后,覆盖了多少已毫无痕迹的过往。
只修不拆,让“三期”的施工者们小心翼翼刮掉每面墙上的一层层涂层。就这样,在北小六道街东侧的三江闽粤会馆,他们发现了修在墙里面的一个碑上刻着《哈尔滨三江闽粤会馆新建议事厅记》:“哈尔滨据松花江南岸……辟为商埠遂为欧亚交通中心点,自是吾之三江闽粤来居政军警学工商者日多,比年以来不下千余人……计议事厅一所广三丈六尺长六丈六尺,旁建男女客厅各一间,办事室二役室厨房厕所完备……”大约790字的文章写有新建会馆的资金来源、副会长和职员的构成、选举办法等,以及为会馆工作尽心尽力的诸多人名。101年前的6月,来自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五省的各界人士,在哈尔滨工作、学习、议事的情景跃然眼前。
为了让历史情景再现,专家们从街巷、院落、文化特质等多角度研究整理,细节都不放过。王选平还特地注意到了老照片的“广告桶”,这种在现代社会早已消失的张贴广告的形式,他特地设计了一个放在首开区“中国印刷局”的内院里。
新技术找回老宅最初的色彩
还世间一个百年前黄金时代
黑白的老照片看不出颜色,而现实的色彩已于百年间多变。所以,仅有老照片是无法复原建筑的。这时就需要“上技术”。
“有的建筑怎样考证也判断不出底色,我们就请了黑龙江省原子能研究所的朋友一起研究。”王选平说,“首开区”里有两三栋建筑,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不断模拟环境对样品类比,来确定的1945年前的色彩范围。
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确定的“三期”建筑色彩多为淡黄色或灰色墙面、白色,细部装饰纹样。
照片还无法确定的是尺寸。百年街区,塌墙、塌角都常见。王选平介绍,除了能手工测量、测算的,还用了三维倾斜摄影技术来还原建筑的原尺寸、原样式。
这个中国最大的中华巴洛克街区,百年前究竟有多繁华?专家们梳理其历史沿革:1907年-1916年哈尔滨开埠期间,各国竞相在哈设立领事馆,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傅家甸地区修建了大量合院式平面布局、中华巴洛克风格外立面的商业建筑;1917年-1930年,傅家甸民族工商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集中出现大量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1918年,傅家甸有领取税局营业牌照的大小商号1250家。
店辅林立、欣欣向荣,各家各户牟足劲头打造精美建筑,顶尖的工匠也汇聚于此。“三分之一建筑上都有雀替。”复刻这些精美木雕时,王选平发现,就如一些建筑上临街的清水砖墙用砖拼出花式的手艺失传,百年前的木雕手艺也很难再现。“复刻时才发现有些线条不是平的,而是有弧度的,功力深厚的老木匠师傅也雕不出来。”也正因此,能留住的、能还原才令人格外珍惜。
记者:鞠红梅/文/摄 部分照片为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陆婧瑶
审核:董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