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焦点|行业爆发前夕!膜电极助推氢能产业发展,打造强劲中国“芯”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被誉为燃料电池“心脏”的膜电极,是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决定了燃料电池的性能、寿命和成本,其成本约占燃料电池电堆成本的60%。在双碳背景下,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加速,膜电极行业将迎来行业爆发期。
G A G E
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膜电极
占燃料电池成本的 60%
产业链位置
目前在燃料电池系统、电堆环节,国产企业已经实现产品批量供应,随着膜电极国产化的逐步深入,燃料电池产业链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但产业链中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等材料环节仍处于研发或小批量试制阶段,持续引导国产化推进,实现技术独立可控对成本下降意义重大。
成本构成
在氢燃料电池系统中,电堆占总成本的比例高达60%;膜电极又占电堆总成本的60%。随着量产规模的逐步扩大,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气体扩散层)在电堆成本中的占比有望从60%(年产1000套电堆)下降至47%(年产50万套电堆)。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燃料电池研究所所长章俊良教授指出,“催化剂和膜电极成本才是未来燃料电池最大的瓶颈问题。”实现低铂膜电极以及规模化生产有助于膜电极组件成本降低,继而带动燃料电池成本下降,更有利于燃料电池车的推广,对膜电极头部企业而言,有利于率先占领国内市场,真正逐渐替代巴拉德等外国技术在国内的市场份额。
G A G E
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膜电极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
据势银(TrendBank)数据统计,2022年上牌车辆膜电极装机规模达203.5万片,同比增长181.5%,需求CCM(活性区域)面积超过6万平米,同比增长174.3%;
出货市场方面,相对装机规模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由于膜电极作为产业链的上游,出货到装机投运有一定的时间差,根据终端项目的实施进度,出货膜电极规模体现到装机量上时间差快者数月,慢者也有超过一年,甚至更久。据势银(TrendBank)统计数据,2022年膜电极出货市场规模已达到338万片,CCM(活性面积)需求量超10万平米,较2021年同比增长超过180%。
国产膜电极专业第三方供应商挑起国内市场大梁
目前,国内已上牌车辆装堆膜电极企业近20家,作为专业第三方膜电极供应商企业仅五家国产品牌企业,分别是唐锋能源、擎动科技、鸿基创能、武汉理工和亿氢科技,但该五家企业基本占据了国内装车市场75%左右市场份额,唐锋能源位列第一。
G A G E
唐锋能源完成3亿元融资
着力打造氢能产业强劲的中国“芯”
唐锋能源创立于2017年,是一家拥有燃料电池和电解槽“心脏”膜电极设计、材料、工艺、设备、测试评估等全套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的章俊良教授,在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深耕20余年。公司致力于在氢能技术和应用领域,以科技引领氢能燃料电池产业,为世界提供零碳、高效的洁净能源和动力,与合作伙伴一起为人类创建美好的绿色地球。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自主创新,基于制程工艺特色,自主开发制造设备和测试表征设备,并联合战略供应商进行设备的集成与调试。目前低贵金属膜电极产品已持续稳定供应给国内外知名电堆、系统客户。
唐锋能源长期致力于开发具有高比表面积高铂原子利用率以及高活性的铂碳催化剂、铂合金催化剂和铂基核壳催化剂,同时深入研究低铂带来的膜电极稳定性不佳和膜电极中氧气传输效率恶化的问题。基于发现的催化层微纳尺度传质和衰减的机理与规律,构筑阶梯特征的电极催化层构型并提高离子聚合物分布的均匀性,调控催化剂载体荷电状态、颗粒结构和分散状态,优化三相界面、强化体相传质和局域传质,有效解决了燃料电池中低铂载量和高功率密度放电之间的矛盾,低铂载量和燃料电池长寿命之间的矛盾,以及低铂载量和宽工况运行适应性的矛盾。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归疆亘资本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后台;本公众号文章观点仅供内容分享,引用文章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与我们联系。本文内容并非全部收录,相关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往期回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