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业焦点|首批动力电池迎“退役潮”,回收市场面临千亿级蓝海

gagecfkey 疆亘资本 2024-01-21
全文共计:1796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近几年,在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高速增长带动下,我国锂电池出货量不断增加。有权威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658GWh,同比增长超过1倍。受锂电池出货量规模大幅增长带动,锂电池退役量与电池边角料处理量也不断增长。


01

行业进入爆发期

国家加快相关政策出台


锂电池回收可分为蓄力期、增长期以及爆发期三个时期:

01


蓄力期(2015年前):锂电池渗透到动力领域,政策加持下开始发展,但70%的装车电池为磷酸铁锂电池,主要用于客车或大巴,锂电池回收处于起步阶段。

02


增长期(2015-2021年):该阶段锂电池装车量激增,并且三元电池装机量赶超磷酸铁锂,同时回收行业形成一批比较优质的合规企业,回收工艺以湿法为主,火法为辅。

03


爆发期(2021年后):锂电池装机量仍保持高速增长,三元电池的回收竞争白热化,并且磷酸铁锂回收的经济性随金属价格上涨和技术进步也增强,玩家不断增多。随着锂电池退役量的快速增长,锂电回收行业也步入爆发期。


在国家层面,为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实现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近年来我国也大力支持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据了解,工信部已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并设立了相应的溯源管理平台。截至去年8月底,190余家汽车生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等企业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6个地市级行政区设立了10235个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


02

动力电池迎“退役潮”

回收市场面临千亿级蓝海


中泰证券在研报中表示,动力电池回收是锂电后周期行业,需求有望受产业链景气传导逐年走高。
2016年-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28.2GWh增长至154.5GWh,5年CAGR为41%。根据动力电池联盟和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2026年将达到762 GWh,5年CAGR达38%。

三元锂电电池包使用寿命约4年,磷酸铁锂电池理论寿命7-8年,预计2017年前后国家大规模装机的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将在2023年迎来第一波回收放量期,预计未来2-3年内动力电池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回收利用需求渐显迫切,加速打开市场空间。


根据赛迪顾问数据,中国自2018年开始进入动力电池退役期,2018年退役量7.0GWh,2020年退役量25.6GWh,预计2025年动力蓄电池退役将达174.2GWh(约200万吨),7年增长近24倍,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8.2%。中泰证券预测2025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空间为331.4 亿元,2030年可达1485.33亿元。


03

回收途径分类


动力电池回收主要分为2个路径。可用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20%-80%时,动力电池进入梯次利用路径,经拆解、测试、分类、重组等过程后重新分档使用在对电池性能要求低的场合。不过这个路径存在电池使用隐患、技术壁垒高、行业利润偏低等问题,现阶段我国梯次利用较难形成大规模应用。
可用容量衰减至20%以下时,电池进入拆解利用路径,仅需提炼回收电池内部部分零件及稀有化学成分、金属元素,国内逐渐形成以“湿法为主,其他技术为补充”的工艺路线。拆解回收利润与金属价格挂钩,经济性高于梯次利用。


04

盛祥新材深耕电池回收

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


广东盛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祥新材”)成立于2020年9月,坐落于韶关市仁化县周田镇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公司专业从事废旧锂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及拆解综合利用业务,建立了一个全面系统的锂电池回收网络体系,打造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锂电池综合专业回收基地。

该项目分为三期,第一期规划年回收利用处理锂电池60000吨,主要产品有10000吨/年锂电池粉体正极材料、5000吨/年电池碳酸锂,6000吨电池硫酸锰。
二期项目拟建设一条年产两万吨碳酸锂生产线,两个碳酸锂合成车间。输回国后的初制硫酸锂,通过这两个碳酸锂合成车间,产出电池级碳酸锂。盛祥新材董事长廖凯文表示,二期项目工程5月动工建设,预计12月建成投产,按达产20000吨来计算,以目前25万元/吨的价格,预计年产值可达50亿元。
盛祥新材首创了锂电水法拆解回收工艺,从而使锂的回收率相比行业提升3-5%。废旧锂电池可实现95%以上的锂回收率,远高于行业85%的回收水平。
公司搭建了锂矿加工和废旧锂电池回收加工‘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将锂矿石和回收循环利用后的锂废料直接制备成碳酸锂等电池原料并进行销售。这个业务模式有利于从产业链源头保证原材料供给,为公司进一步扩大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提供保障。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归疆亘资本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后台;本公众号文章观点仅供内容分享,引用文章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与我们联系。本文内容并非全部收录,相关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往期回顾

“黑科技”颗粒硅异军突起,国内头部企业势如破竹

疆亘资本荣获融资中国“融中2022年度中国最佳S基金投资机构”奖

疆亘投资月报|2023年4月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行业焦点|首批动力电池迎“退役潮”,回收市场面临千亿级蓝海

gagecfkey 疆亘资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