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12月24日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各县(市)区分别领到2018年“抓项目、促发展”专项行动任务。福州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的一番表态,出人意外。
一向给人“低调”印象的高新区,
猛然间“调高”了“嗓门”,
这样的“底气”,源自何方?
“底气”源自压力动力
——高新区怎么建,广大干部群众寄予厚望
新时代的高新区,成为福州城市发展战略“棋局”中的重要一着,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其发展建设寄予厚望。
福州高新区位于福州中心城的西南侧,与仓山区仅一江之隔,下辖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等主体园区,2013年起托管闽侯县南屿镇和上街镇5个村。随着近年来福州城市大发展、大交通格局逐渐形成,其区位优势日益突出,高端产业和房地产项目竞相入驻,市民也纷纷在此置业安家。
▲乌龙江大道一期全线通车。
如今,高新区交通十分便捷。从鼓楼区乌山路附近驱车,途经尤溪洲大桥、浦上大桥或湾边大桥均可到达高新区,也可经金山大桥、橘园洲大桥前往,正常车程仅20分钟左右;此外,福永高速、福银高速、省道203、县道117穿境而过,路网四通八达。
在产业规划上,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定位以高端研发、科技孵化、总部经济和双创平台为主体;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定位为高新技术辐射区域,以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机电和光电产业等生产性项目为主。
▲智恒科技园内的多媒体展厅。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和聚集区,市委、市政府要求高新区成为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高新区建设成为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科技新城。为此,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宁和市长尤猛军短时间内多次调研高新区,为高新区指明发展路径,提出殷切期望。
“这既给我们压力,也是巨大的推动力。”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许舜举说,把高新区建设好,是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更是广大干部群众的美好愿望,重任在肩,关键要化作具体行动。
审视自身发展定位,首先须正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新区原处城乡接合部,“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能否对标中心城区,做到精细化建设管理?
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产业附加值总量不够,如何打造最优环境,促进项目落地,凸显产业优势?
园区编制有限,机构和人员偏少,承担着园区和县区的双重任务,如何进一步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
“最大的问题,是干部缺乏身份认同和感情认同。”新一届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到任后,发现一些干部存在消极情绪,认为工作上干好干坏一个样。另外,由于高新区“一区多园”的管理格局,还托管部分镇村,不少干部群众习惯性地把自己当作某某园区或某某镇村的人,很少意识到自己是高新区的一员,是“高新区人”。
“没有身份认同,就不会有价值认同和感情认同,就不会有归属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叶仁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有各种因素。但在调研后他发现,高新区的大多数干部不是不能干,也不是干不好,他们一直在思变求变,“明显感到上上下下憋着一股劲,大家都想把工作做好,把高新区建设好”。
如何摒弃思想包袱,谋求更大作为,实现赶超跨越?高新区的决策者们在思索,干部群众在关注。
▲执法人员正在对马保村学府南路上的箱式活动房进行有序拆移。通讯员 曾玺凡 摄
去年8月底以来,高新区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用好一线考察干部机制,树立“以战果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并形成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的综合激励机制,促进广大干部在项目引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各方面争当排头兵,主动扎根基层一线,重燃工作激情,提升他们作为一名“高新区人”和高新区干部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今年1月26日上午,马排村,寒风凛冽。包村干部张玮同往常一样,带着组员在村中来回忙碌。“已经完成10个征迁项目了。”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疲态。
▲施工人员在高新区新洲村拆除乌龙江大道一期最后一个堵点。福州晚报记者 徐文宇 摄(资料图)
去年12月9日,高新区启动产业项目集中交地月行动,其中马排村安排了13个项目。张玮考虑的,不是按时完成,而是提前交地;不是完成99%,而是“清零光盘”,不留“尾巴”。为此,他拼着一股劲,风餐露宿,没休息过一天。
征迁项目交地后,每当看到项目围挡,机械进场施工,他都会由衷高兴;新修道路要倒沥青了,他特意叫来上初中的女儿,告诉她这是自己干过的项目……看到项目一步步推进,以及高新区短短数月发生的变化,张玮很有成就感,“这种感觉跟工资奖金无关”。
“底气”源自实干苦干
——办成了想办没办成的事,解决了想解决未解决的难题
多年不通的路通了,征迁“硬骨头”拿下了,项目不断进驻了,干部士气提升了,服务群众更优了……
如今在高新区,上上下下形成共识:办难事、解难题必须深入一线,因为“水温要亲自试了才知道”;还要实干苦干,因为工作都是干出来的。
区领导冲锋一线、率先垂范。“这令大家很受感动,也大大鼓舞了士气。”张玮说,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大家都在为责任和荣誉而战,要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马保棚改项目工作人员入户宣传征迁政策。
“这就像水面涟漪,源于核心。”建平村包村干部江祥昭说,看到要加班拆违,领导也留下蹲点,直到全部拆完才放心离去。大家看到领导这么拼,也就埋头跟着干了。他说,现在高新区在全市争当排头兵,干部之间也在暗自较劲,看谁的项目推进快。“不管是征迁,还是项目建设,在这样一股拼劲下,我们办成了不少多年来想办却没办成的事,解决了一批想解决却未解决的难题。比如建平村的棚屋区改造已经启动,今后将建设交通路网、绿化、污水管网、学校、安置房等,相当于拆了一个村,再造一座新城。”
这种感召力,自上而下、由里向外,在高新区不断洋溢。
▲高新区征迁现场。记者 陈滨峰 摄
高新区土地储备分中心副主任、新洲村第一书记林鸿璋说,以前群众对征迁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少数干部不敢作为、不敢担当,导致一些项目无法推进。现在坚持一线考察,正向激励、反向问责,统一了干部思想;通过耐心细致入户宣传,帮助解决过渡困难,做好了群众思想工作;在征迁补偿方面,“一碗水端平”,依法打击违法行为,杜绝了投机思想。
马排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过去村民出行要坐船,现在村里仍以沙土路为主,一般车辆不愿意进来;这里连个饭馆都难寻,干部们平时吃饭,只能叫外卖。但这些,并未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日前,记者在村里见到包村干部严冰时,他刚开车赶到一户涉迁户家中做工作。这是他的私家车,也是征迁工作组的代步车,仅去年就跑了4万多公里。严冰说,他住在闽侯甘蔗,往返总里程1万多公里,其他公里数都是在马排村各个项目之间跑来跑去,累积起来的。
“根据一线表现,高新区近期提拔了7名干部。”高新区党群工作部部长谢振东说,目前高新区广大干部已改变被动局面,坐办公室的少了,下基层的多了;背后闲谈的少了,积极落实的多了;有能力的各个部门抢着要,不会干活的没市场了。
▲高新区实验小学教学楼
高新区的发展变化,让当地群众深有感触。在建平村高新区实验小学项目用地征迁中,涉迁户张康妹被干部们的赤诚和细致打动,在搬离老房子时,忍不住对他们竖起大拇指。建平村拆除连片无证根雕加工场,起初有个别群众不理解,但拆完后发现刺鼻的空气污染跟着消除了,转而纷纷点赞。看到多年停滞的高新大道、乌龙江大道等项目重启建设,周边群众皆大欢喜……
为榜样点赞
精气神从何而来
记者 陈敏灵
去年10月以来,高新区上下提振精气神,勠力同心,办成了许多大事实事,进步变化有目共睹。
推动发展,关键靠人,靠干部的精气神。在高新区,精气神也不是凭空而来的。
一是靠“带出来”。领导带头作表率,扎根一线,与干部同甘苦、共进退。一级做给一级看,才会有一级跟着一级干。
二是靠“干出来”。广大干部埋头苦干、攻坚克难,自信心和自豪感就这么一步步干出来,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靠“逼出来”。坚持一线考察干部机制,严明考核奖惩,树立“以战果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发挥“推一把”作用。
精气神是种力量,我们要以高新区为榜样,提振精气神,为幸福而奋斗。